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祝劲 《湖北档案》2006,(12):20-21
一、档案编研新理解 档案编研的"编",依赖于资料,在档案资料里按需所摘,包括库存资料和数字档案资料.经过剪裁和加工而形成的一系列书.这样的书会给需要的读者带来一定的便利,使读者能通过读它,而去喝它的原汁原味.我认为:这样的书虽然实质性的"研"很少,但是这样‘编',也是寻找读者,扩大档案利用,更好地保存档案原件.  相似文献   

2.
在图书读者服务工作中,经常有这样一种赔书现象,有些读者为了将借到手的图书永远据为己有而谎称丢失,甘愿高价赔偿,这种赔书现象在图书馆中屡有发生,应引起一定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国外图书馆流行着这样一句格言:“读者需要图书馆,图书馆需要读者。”许多图书馆与读者之间都存在良好的关系。飞机送书美国阿拉斯加州地域辽阔,陆上交通不便。该州图书馆在边远地区设置了图书邮借处。读者只要填写一张申请单,邮借处就会配好一组图书资料,装箱寄出。借书的费用只需付将书寄还的邮费。催书妙计加拿大卡尔加里市一家公共图书馆,不久前为了敦促“健忘”的读者尽快还书,宣布不仅“特赦”所有的债户(即长期不还书而受罚款处分的读者),而且给归还借阅  相似文献   

4.
目的地不明     
一次逛书店,只见柜台前簇拥着一大圈人,正在争先恐后地看一本名为《目的地不明》的书。拿到书的人,前边翻翻,后边翻翻,然后皱皱眉头,又把书放下了。一连几个读者都是这样。这倒引起了我考察一番的兴趣。我挤到圈子里,问一个刚放下书的读者:“不喜欢吗?”他的回答颇为生动:“没有前言,没有提要,没有出版说明,也没有译者后记,真是‘目的地不明’,不知是一本什么书!”我接过一看,果然前后光秃秃的,连目录也没有。面对着这样一本书,读者如坠入五里雾中。  相似文献   

5.
一种赔书现象的透视廖正能,刘远秀(重庆大学图书馆)在图书馆自动化流通管理中,经常有这样一种赔书现象,即读者已赔偿的图书后来又在馆内找到了。这种赔书现象不仅给读者带来了经济损失,使其蒙受不白之冤,同时还给流通工作造成了困难.首先,读者将图书归还后仍要求...  相似文献   

6.
书店的书读不完,书店的书不够读。这是书业市场上存在的一个悖论。近年来,我国每年出版图书都在十几万种以上,面对这样一个巨大的图书市场,读者似乎有读不完的书,然而,读者想要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书却很困难。读者找书难,而出版社的库存图书却在逐年增加,一些书还没来得及被读者了解就变成了积压品,据统计,2003年我国图书库存达60亿册。中国书业信息渠道的不畅通使得书业市场呈现出一种混乱的无序状态。目前市场上的几种主要全国性书目在报道的内容上交叉重复,却又存在很多空白点,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巨大的书业市场需要书目信息的有效整…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中国图书评论》是个学术性刊物,层次太高,高不可攀。其实,不是这样。如果不是误解,就说明我们没有把期刊办好。《中国图书评论》的读者对象是很明确的;一是出版部门。包括出版部门的领导、编辑、印刷、发行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二是图书馆。包括图书馆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三是中等文化水平的广大读者。从这样几个层次的读者的需求出发,我们尽量评各类各个层次的好书;评各种各样的坏书;评各种有争议的书。当然,也评其他方面值得一评的书,特别是评拥有大量读者的热点书。由本刊的性质所  相似文献   

8.
据浙江临安新华书店王信同志反映:经常听到一些出版社的同志问:新书的订货率为什么这样低?这不能光责怪书店,也不能责怪读者,还需从出版物的自身质量上找原因。首先,从我们进货员这里,就感到有许多书是不可进、不必进、不敢进、不愿进、多进不如少进、快进不如慢进的。这当然有书店体制和内部机制上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则是图书质量上的原因。每出一本书首先想到的是能赚多少钱,怎样扩大篇幅,加大书的厚度,提高书的价格,而很少考虑如何从读者的利益出发,出版读者确实需要的书,出版价廉物美的书。问为什么订书回收率这样低,这就是原因。试详述之:  相似文献   

9.
自动图书馆     
当一个学生来到图书馆,出示了自己的读者证并要求借书的时候,一位出纳员姑娘便走到一个旣象电视机又象打字机的装置面前,(这个装置是安装在房子里面的电子计算机伸在外面的“感觉器官”。)姑娘把读者证号以及读者所需要的书籍的索书号在键盘上象打字一样打进这台装置。刹那间,在这台装置的屏幕上即显示出绿色的字样:“本馆藏有五本这样的书”。当书从书库里提出来后,  相似文献   

10.
汪毅实 《图书馆》1992,(6):58-59
当前企业图书馆中大都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经费不足而不得不减少图书的品种和购书的复本量。这与愈来愈多的职工阅读要求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反差,对读者来说,无论是书的品种减少或是复本数的减少,势必满足不了读者的阅读要求,尤其是对文艺图书中的多卷(册)书、系列书,在人多书少的情况下,更是难以有秩序地,  相似文献   

11.
有了好的书,才能吸引读者,书有自己的读者,读者找到了自己喜爱的书,书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什么样的书最美?",面对这个问题,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这样一句广为人知的名言:100个读者眼中有100个哈姆雷特.  相似文献   

13.
叶宁 《编辑之友》1998,(5):49-50
80年代前的中国出版,总体上说是寂寞的。那时的出版业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个宣传部门,无产业自觉意识,无经营之道可言,那时的读者,思想要统一.文化也要统一,于是出版社出什么书,读者就读什么书。这样的出版业.活得轻松自在,平静悠然.自然不需要为了生计问题而搞出什么热同的风景。  相似文献   

14.
本栏是读者提供直抒胸臆的园地,读者在这里可以对惊呼上当、误人子弟乃至粗制滥造、瞎编滥印的图书严厉批评,秉笔直书。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发动群众,利用舆论,监督出版。本期发表的5篇批评《投稿指南》(江红辉、严汛、王里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3月出版)的文章,分别来自全国各地,这倒很能说明《投稿指南》的“影响”,确实为一些读者所视为“最不喜欢的书”。我们希望这样的书能少些,再少些,也正是为了这个目的,我们将继续强化这个专栏,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来稿。  相似文献   

15.
必须承认,出版社确实出了一些好书,出了之后读者没有买到、读到是可惜的。遗憾的是这样的书颇少,有时近于左找右找都难于发现。偏偏书店里、书摊上、杂志社的经销处里到处可见,磕头碰撞,躲都躲不掉。真的翻开一本看看,又觉得这样的书没有白纸可爱(不包括添加了各种古怪颜色的纸)。老实说吧,有些书是在我读了之后才产生讨厌之意的,而有的是则是在我未读之前就已经讨厌。这样的书,一般有六种:一是连藤的书;二是鸣锣的书;三是硬挤的书;四是揩油的书;五是逗孩子傻笑而意在掏孩子腰包的书;六是雇吹鼓手叫卖的书。  相似文献   

16.
潘国彦 《中国编辑》2007,(1):76-78,81
书评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好的书评可以引领读者深入堂奥,领略书的精义,了解书内书外的故事,引起更多读者的注意;不好的书评可能误导读者。一些作者往往请名家写书评,以推广图书。作者如何利用名家书评促销,有一个流行的段子。其中有一个版本是这样写的:外国一位不知名的作者写了一本书,他想一举成名,于是把书寄给总统请他评介。出于礼貌,总统写了几句赞誉的话。作者马上在报上宣扬说,请看这本总统赞扬的书,于是这本书马上引起了读者的兴趣。尝到甜头之后,这个作者赶写了第二本书,又寄给总统请他评说。总统推说对这本书不感兴趣。作者马上登报说,这是一本总统不感兴趣的书。读者对此又产生了一看究竟的兴趣。  相似文献   

17.
有人提出用建立无书公告栏来减少拒借率。他们认为:尤其是高等院校,教师说要看某种书,一定会有很多人同时来借,当这种书借完时,应在公告栏上写明“某某书已借完”字样。这样,后来者就无需再查目录或写索书单,继而造成一系列的拒借率了。但他们认为,无书公告栏不能真正减少拒借率。所谓拒借率,就是读者未借到的馆藏图书册数与读者需要借用馆藏图书的总册数与读者怀着借某书的愿望来到图书馆,图书馆有馆藏而无书满足他们的需要,这时拒借现象已产生,拒借率也就随之上升了。无书公告栏只不过是种交换形式,将读者需要借书的愿望消灭在写索书单之前,告诉读者不要再向馆里提出借书要求罢了。它既不能取消拒借现象,也就根本谈不到减少拒借率。如果明知拒借现象已经产生却视而不见,并千方百计去阻止这些现象反映出来,与掩耳盗铃何异?出现这种错误认识的根本原因,我们认为是作者忽视了统计拒借率只是为更好地为  相似文献   

18.
“读者兴趣”——编辑工作的出发点,任何一个编辑都需要了解读者的兴趣,没有读者兴趣的书籍和期刊,就不会有好的出版和编辑效果。近几年,读者对图书的兴趣经历了这样几个明显变化:粉碎“四人帮”后的一段时期数理化热,随着对外开放而兴起的外语书热,以后的武打书热、惊险小说热、西方文化热等等。当然这仅仅是读者兴趣的一个变化过程,实际上读者兴趣,往往因不同地区和单位,以及老、中、青、幼其兴趣大不一样,这说明掌握和研究读者兴趣,对每一个编辑都是非常重要的。有人认为,读者兴趣是捉摸不定的,实际上任何读者的兴趣  相似文献   

19.
现在大家见面常说的就是“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为什么呢?原因很复杂。与十年前的北京市场相对比,大致归纳出几点。当时的出版品种远不如现在这样庞大,大概是一年5万种书,现在是一年至少20万种书!而读者的消费能力并没有相应增长4倍,相反,由于一些具体的原因,比如读者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20.
真希望我们也能开出这样的书单。嗯,要真正的好书,不是被代表的书。哪些读过的书能传给下一代?(如果你只有一本书能传给下一代,该是哪本?作家们和读者们罗列了他们认为最经典的作品。)即使当今,电子书和下载书充斥,口碑(年长的姐姐们、阅读小组或获奖名单是较正式的形式)依然是筛选好作品的最有效方法。为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