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研究方法是构成一门学科的基本要素之一。不形成一整套科学系统的方法论体系,就不可能建设一门成熟系统的学科。以信息和知识资源为社会发展基础的当今时代,必然是图书馆学这门与人类知识具有直接联系的学科走向成熟的时期。整合不同来源的学术资源,构建适应信息和知识时代需要的图书馆学方法论体系是21世纪图书馆学学科建设不能回避的历史任务。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21世纪的时代背景、图书馆学学者自身的内在结构及其个体性差异是构建图书馆学方法论体系的主要影响因素。图书馆学方法论体系的确立,是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在上述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之下相互作用的结果。全面分析这些影响因素,深入探讨图书馆学学者自身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包括学者个体素质结构和基于这些个体素质结构所形成的一定社会图书馆学学术共同体的整体素质结构)对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的影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索传军 《图书馆论坛》2021,(5):20-25,29
文章首先从《2019年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青年学者沙龙学术共同体倡议》《新时代图书馆学教育行动倡议》分析当前我国图书馆学界的集体焦虑现象;然后以“图书馆学学科发展报告”“中国图书馆学学科史”的理论成果为基础,基于库恩关于学科发展的理论展开分析,发现我国仍然处于经验图书馆学时期,相关研究以社会热点为主,主要研究问题来自学科外部而不是学科内部。文章认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是发展的,不能简单地认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图书馆;图书馆学本质上是关于“知识对象”描述、序化与发现的科学;图书馆学的未来发展应该以知识为中心、以知识管理为轴心、以知识服务为重心,构建图书馆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图书馆学的学科论是对图书馆学进行研究探讨的理论。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图书馆学的结构与学科体系。首先,在"信息基本循环"过程中认识图书馆学的对象、图书馆学研究者、图书馆学及其关系。其次,分析图书馆学以学科对象为核心,以学科核心价值观为轴,以现象学、元学、方法学研究为层次结构,以理论、方法、应用研究为三维坐标;以共时结构为经,以历时结构为纬,以"双律性"为依据,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有序化的、具有解释功能的结构体系。再次,从著作体系与教材体系方面,探讨图书馆学科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我国老一辈图书馆学家刘国均先生在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中,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哲学观,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作为他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也寓意图书馆学界在开展理论研究时,要正确运用哲学的研究方法以推进学科体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章综述了我国新世纪以来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主要进展和成果,分别从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体系、方法论和学科史几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6.
对图书馆学这一学科名称的质疑和诘难 ,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思考图书馆学的有关基础理论问题。图书馆学这一名称符合通行的学科命名惯例 ,其简约化研究对象是图书馆 ,具体化研究对象是图书馆活动。信息资源学或信息管理学可以部分地包容图书馆的内容 ,但却不能完全替代图书馆学  相似文献   

7.
图书馆学研究对象辨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关于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所谓争论,导源于对学科定义“文本”的错误解读,混淆了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的区别。图书馆学的简式研究对象是图书馆,复式研究对象是图书馆活动,系统、要素、关系、矛盾、规律等均应视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8.
图书馆广义本体论导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体系的重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图书馆存在及运动的广义本体论研究可能是传统图书馆学向当代图书馆学体系转换的解决方案之一。以此为基础,我们可以构建当代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体系,并揭示当代图书馆学的学科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9.
2000-2006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热点问题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在图书馆学发展、图书馆哲学、图书馆精神、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等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就。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综述性现象,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学术反思,对建立向向21世纪图书馆馆学学科体系的时代呼唤,21世纪图书馆学学科建设方向,学科性质与学科定位,21世纪图书馆学的科发展与新的学科知识生长点等问题的讨论,概述了1996-2000年中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所呈出出的从传统图书馆学向现代图书馆学转型与过渡的这一历史特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 面对第五轮学科评估、“新文科”建设、iSchool运动等国内外学科发展环境的变化,图书馆学科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研究回归图书馆学根本,提出图书馆学需要固本创新,同时与图书情报档案一级学科建设相协同,为我国图书馆学教育与一级学科建设长期发展提供启示。[方法/过程] 通过对图书馆学学科本源、图书馆学学科教育与一级学科协同发展进行分析,探讨我国图书馆学学科建设及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建设需面对的新形势。[结果/结论] 研究提出图书馆学的三个根本,强调图书馆学学科建设需要固本创新,以学科建设协同观进行图书馆学学科建设,提出图书馆学学科建设应该有战略、协同、高质量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2.
知识管理研究为图书情报学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视角,对我国图书情报学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图书情报学科发展进程中一个新的里程碑。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情报学应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及学科教育等方面进行变革。  相似文献   

13.
提升智慧水平是人类用户求索知识的核心价值目标,应该以"智慧"为当代和未来图书馆学的"学科面向"。在明确定义"智慧"概念和把握协同用户培育"智慧"路径的基础上,原则上能够建立面向与通往智慧的普通图书馆学科体系。应深刻转变思维方式,探索建立"客观知识本体"研究范式,重点突破"客观知识关联说"和"全信息微计算技术"等关键难题,积极组织跨学科合作攻关团队,加快该理论体系建立步伐,把图书馆学真正推向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 针对当前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的竞争力相对较弱、学科发展无法适应技术变革下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问题,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有必要开展品牌化建设,通过明确自身学科定位、挖掘学科优势和价值、提高学科知名度和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学科内部的认同感与凝聚力,促进学科的长足发展。[方法/过程] 基于品牌管理理论,深入探讨学科品牌化对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发展的价值与意义,并结合学科发展问题的剖析展开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品牌化框架的构建。[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构建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品牌化的基本框架,明确学科品牌化的核心要素、参与主体及主要突破点,可以为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品牌化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杨建林 《情报学报》2020,39(2):125-134
与社会学等传统的社会科学相比,情报学的学科地位明显较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情报学还没有形成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基础理论体系,情报学领域内争议较多,内行、外行对情报学的认知都不深刻。文章在剖析情报学理论流派、情报学范式的基础之上,探讨情报学各个研究领域之间的关系,构建一个广义情报系统体系结构模型,进而给出整合情报学现有理论体系的基本思路以及重构情报学基础理论体系的六点建议。其中,广义情报系统体系结构模型是重构情报学基础理论体系的基础,它将基于信息管理框架与知识管理框架的管理科学范式、基于intelligence的软科学范式、基于information的图书信息学范式这三大范式统一在一个模型之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开放科学环境对研究型图书馆资源建设与服务提出新的要求,分析在开放科学环境下研究型图书馆--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转型现状,有助于为国内研究型图书馆转型提供借鉴。[方法/过程]在分析开放科学构成要素的基础上,从图书馆发展战略、图书馆资源建设和图书馆服务3个角度,总结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为应对开放科学的发展要求而做出的战略层面的演变,并重点分析其资源建设实践(开放资源建设、数据中心建设、资源语义化组织和软件工具开发等)和服务实践(科学信息开放共享服务、公共信息服务、数据管理服务、开放教育服务、新媒体及移动服务等)。[结果/结论]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从政策引导、资源基础、平台支撑、服务方式、服务途径5个角度很好地践行了开放科学的发展要求。研究型图书馆应逐渐由信息资源中心向数据中心转变,从战略决策、开放获取平台建设、数据中心建设、软件工具开发等角度来推动开放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7.
建国后中国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伟 《图书情报工作》2003,47(10):37-40
结合目前研究状况,指出建国后中国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向是:学科定位从虚荣浮躁转向客观实在,学科基础从局部粗浅转向整体深刻,学科范式从多元并立转向多元一体,学科内容从失衡粗浅转向均衡精深,学科体系从经验自觉转向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18.
建国后中国图书馆学的学科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国后中国图书馆学是中国现代图书馆学的自觉主体。从发展轮廓、发展路径、发展方式、研究范式、方法论、理论基础等6个方面论述该学科进展的基本特点,指出它存在着“乱”、“浮”、“实”、“粗”等4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