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7 毫秒
1.
医学期刊外送审稿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为调查单盲法与双盲法审稿对审稿结果的影响,了解审稿人年龄、职称和学历与审稿结果的关系,随机抽取6家医学期刊编辑部100份文稿,按单盲、双盲方式分别送给2位审稿人审阅,把审稿单中论文质量评分表的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单盲法与双盲法审稿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同职称、学历及年龄审稿人审稿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年龄与评分结果无相关关系(r=0.064,P=0.365)。结论是,该研究的审稿评分结果与审稿人的年龄、职称、学历及审稿方式无关。  相似文献   

2.
李晓 《东南传播》2018,(2):61-63
文章通过统计分析的方式设计了相关的实验方案,从多个角度对同行评议中的单盲、双盲及公开审稿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比较了审稿专家及稿件作者对期刊审稿方式的态度,探讨了不同审稿方式对审稿质量的影响,充分论证了审稿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编辑部制定出高质量的审稿模式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学术论文双盲评审的优势与可行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就双盲评审与其他2种方式作对比,阐述其优势和可行性.单盲评审的不平衡,容易导致审稿人责任的缺失以及个人偏见导致的不公正判断.开放评审相对公开透明,被国外一些期刊所尝试,但其还不成熟,不适应国内当前的实际情况,不能被广泛推广.双盲评审能弥补单盲的缺陷,保证审稿更加客观公正,受到多数研究人员的认可,并且有利于提高审稿质量,提高期刊的被引用率.在采用双盲评审方式时,编辑人员应发挥良好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4.
周望舒  张凤 《编辑学报》2010,22(3):229-231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审稿专家和作者如何看待审稿方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有86.8%的审稿人和85.4%的作者都赞同双盲审稿,有88.2%的审稿人和96%的作者都认为,实行双盲审稿,有利于审稿人对稿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审;48.4%的作者和31.6%的审稿人认为,如果审者与作者从事的研究工作类似,编辑在选择审稿人时应采取回避政策.本文建议某些专业面相对较窄的期刊可实行双盲审稿,而大多数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可以实行单盲审稿.  相似文献   

5.
林穗芳的编辑研究中,着力最多的是审稿研究.他研究了审稿在编辑工作中的地位,认为审稿是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并对审稿的主要任务、审稿制度、审稿步骤和方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专家审稿意见是科技期刊在同行评议过程中学术价值最高的部分,具有一定的发表价值,但在目前多数科技期刊普遍实行的盲法审稿方式下,审稿意见只在专家、编辑和作者之间传递,造成学术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今同行评议方式向着更多元、更公开的方向发展,公开发表专家审稿意见可以作为实施开放式同行评议的尝试和突破,具有可行性和实践意义。本文建议采取先“精选”后“普及”、逐步推进的审稿意见发表方式,总结出精选审稿意见的遴选标准和程序,讨论了公开发表专家审稿意见对编辑工作的意义,以期为促进同行评议模式的转变,实施开放式同行评议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7.
审稿项目对审稿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8,他引:11  
朱美香 《编辑学报》2001,13(5):270-271
采用3种不同类型的审稿项目,进行审稿质量实验。结果表明:审稿项目建立得越全面、科学,审稿质量越高,反之,审稿项目建立得越简单粗糙,审稿质量则越低。建立了化学化工类稿件的审稿项目,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8.
审稿专家的搭配法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分析科技期刊专家审稿面临的来自新兴交叉学科、人际关系以及学术国际化的挑战,提出审稿专家的搭配法——广义和狭义专家搭配,核心层和外围层专家搭配,中国和外国专家搭配,从而实现审稿的相对优化,保证审稿的客观、科学、公正。  相似文献   

9.
鲁亚琳  史妍 《编辑学报》2013,25(5):419-421
针对科技学术期刊审稿要素多、审稿周期长的状况,为了提高审稿效率,提出分层次的标准化审稿方法。将诸审稿要素按照其相关性和特点归纳为宏观要素、中观要素和微观要素,将审稿过程分为初审—复审—终审—定稿4个层次。按照学术期刊审稿的内在规律,在4个层次中以不同力度分别处理这3类要素,达到细致、科学、全面、快速审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万忠 《出版科学》2007,15(3):37-39
本文针对审稿实践中客观存在审稿盲区这一现象,总结审稿盲区的表现,并做出简单界定,然后分析其产生的种种原因,重点提出了五条减少审稿盲区的具体措施,并举出具体事例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1.
针对科技期刊审稿过程中,由于作者和专家信息不透明导致的审稿不公平以及审稿专家选择不合适导致许多稿件无法得到及时处理的问题,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和找代表座谈的方式研究了公开审稿的机制和实现方法,提出了一种“公评公正公开”式审稿机制(Public Peer Review System,PPRS),并设计了可与多数编辑部所用稿件采编系统相连通的软件实现系统。一段时间的正式使用结果显示,该系统可在较大程度上解决审稿过程中找专家难、意见返回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同行评议时间控制应贯穿学术期刊专家审稿前、中、后全过程,而“审稿中”的时间控制是同行评议全程管理中易忽视的薄弱环节。对于该阶段的进度控制,编辑部可通过扩充专家邀请数量、提前设置增审、压缩增审周期来影响审稿进度。本文将围绕这3种方法调研其实施现状,以反映审稿进度控制现状并发现问题。结果显示,大多数期刊首次邀请专家人数仅等于要求回收意见的份数,审稿异常稿件需消耗1个审稿周期后才会被设置增审,审稿周期较长期刊的增审周期也未适当缩短,这些反映编辑部对处在“审稿中”稿件的时间管理处于近乎“虚空”的低干预状态。本文基于调研结果提出,期刊首次邀请专家人数宜大于要求回收意见份数但不是越多越好;分类确定提前增审对象及时间点;增审周期可控制在≤21 d;挖掘采编系统智能化辅助功能,减轻人力负担。多措并举,优化审稿进度控制效果,提升审稿运行效率,助力我国世界一流学术期刊建设。  相似文献   

13.
网上审稿的实践与技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分析网络审稿中常遇到的一些问题,如怎样制作审稿单、计算机感染病毒、函件乱码、电子稿泄露审稿专家姓名信息等,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4.
学术论文同行评审:过去·现状·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书令  房威 《编辑学报》2016,28(6):535-538
研究同行评审制度有助于审视学术交流与出版过程,以检验对学术成果的审查和管理工作的合理性,包括评审结果的正确性和评审方法的公平性,并进而为同行评审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参考依据.文章简要介绍同行评审的发展历程,阐述并探讨学术论文同行评审的作用以及存在和面临的问题,并分析同行评审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学术期刊同行评议进度跟踪有利于编辑部提前发现审稿异常稿件并及时处理,对同行评议周期控制具有直接影响.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数据揭示进度跟踪的现状及问题.结果显示:1)期刊对同行评议进度跟踪主要依赖系统提醒,但大多期刊仅将其设置在临近审稿期限;超过一半的编辑几乎不进行人工跟踪.2)72.86%的编辑虽然要求专家回复审稿邀...  相似文献   

16.
王凤产 《编辑学报》2018,30(5):547-550
为避免传统同行评审形式出现的诸多弊端,学术出版界不断探索新的同行评议方法,出现了诸多的创新。本文主要对当前正在尝试的新兴同行评审方法进行调查,并介绍相关经验。这些创新方法包括开放性同行评审、非选择性同行评审、开放预审稿件的公众评审、便携式同行评审、反弹式同行评审、背书式同行评审。调查结果显示,同行评审实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互联网革命和开放获取出版紧密相关,科学出版商为作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新的同行评议形式为学术交流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7.
国外科技期刊开放式同行评议中参与者积极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劼圻 《编辑学报》2015,27(4):319-322
开放式同行评议作为一种新的期刊审稿方式,因其控制投稿质量、加速学术交流、为有争议的科学发现存档等优点而吸引了许多学术期刊进行尝试.考察了几家有代表性的开放式同行评议期刊后发现,这些期刊中的大部分文章在评议阶段获得的评论,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尽如人意.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功利主义、文化障碍和学科差异.  相似文献   

18.
利用批注功能提高学术期刊审稿效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同行评议的现状及学术期刊编辑缺乏专业知识的问题,提出批注式审稿的概念,并论述其在提高审稿质量、帮助编辑提高专业素养、增强学术期刊的可读性方面的优势.建议引导审稿专家采用批注式审稿方法,以提高学术期刊的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19.
开放审稿本质上是作者与审稿人身份公开。目前对于开放审稿的确切定义和实施方式学界尚未达成共识。开放审稿最大的优势就是为学术交流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并有助于增强审稿人责任感和维护学术公正。技术仅是开放审稿的一种手段,不应成为其制约因素。开放审稿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能否被学术界认可与接受。  相似文献   

20.
编辑流程中对专家审稿意见的分析、反馈与核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昕  王有登  骆瑾 《编辑学报》2008,20(1):22-24
由于专家审稿意见所具有的评价鉴定与优化完善功能,以及审稿意见本身的多样性和涉及内容的广泛性,使得对专家审稿意见的落实贯穿于编辑流程的各个环节,不同环节有不同侧重点:定稿过程重仔细分析审稿意见;文稿加工过程重认真反馈审稿意见;复审文稿过程重跟踪核查作者对审稿意见的答复与处理情况.认为:通过分析、反馈、核查,使专家审稿意见真正落实到文稿中,以增强审稿信息的利用率,从而达到提高文稿质量和刊物质量的目的;强化编辑学术意识、发挥编辑主动性是保证这一过程得以实现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