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0篇
教育   88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4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英式英语及美式英语相互渗透之刍议任春厚鲁洁英国和美国是使用英语进行社会活动、人际交往的两个不同国家,因其使用英语的地域、历史、人类集群、感情思维的交流方式不同,产生了人们常称之的英式英语(BritishEnglish)和美式英语(AmericanEn...  相似文献   
12.
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所设立的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从德育课程演变的角度来考察,它在观念上发生了以下几方面的变革:一、在道德存在观上,从知识形态道德转向生活形态道德。新课程认为,道德是人所选择的生活方式,生活是它存在的基本形态,“人应当如何生活?”是道德的基本提问。德育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引导人们建构有道德的生活。二、在课程观上从唯知识论转向生活经验论。新课程认为,道德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们不断丰富、提升、反思他们的生活经验的过程。德育课程就其本质而言不是传授知识的课程,而是经验课程。三、在学习观上,从单向认知转向多向互动。新课程倡导在互动中进行学习,课程中的互动表现为:师生问、生生问的交往,学习者与教材等的对话,学习者自我经验的反思。  相似文献   
13.
教育面对的是人,人是在实践中不断生成的。教育的根本功能是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为此将人的转型作为在整个新世纪中思考和实践的主题,正是教育的自觉意识表现。在前工业社会,人结合成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群体,人依赖人的共同体,是当时人之存在的主要形态。个人与其所属群体处于直接同一之中,作为独立存在的个人实际并不存在,产业革命和市场经济的兴起,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人开始出现。在尚未充分发展的工业经济、市场经济下,以及以追逐金钱及物质私利为本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每个人以独立的方式存在着。到了当代,人类的生产实践已经日益趋向…  相似文献   
14.
道德教育:一种超越   总被引:72,自引:0,他引:72  
道德教育:一种超越南京师范大学鲁洁“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是可以凭着自己高尚的品质,超越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路。现在大家为了电冰箱、汽车、房子而奔波、追逐、竞争,这是我们时代的特征。但是也还有不少人,他们不追求物质的东西,他们追求理...  相似文献   
15.
挑战知识经济:教育要培养创新人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江泽民这句话切中要害地挑明了在这特定的时代,一个与民族、国家生死存亡相攸关的问题——“创新”。人类社会和每个个体总是在不断创新中发展,这是一条普遍规律。但是,创新在当今时代更突显其本质性的意义,则是由这个时代的整个实践格局所决...  相似文献   
16.
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引导生活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道德:成人之道 道德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要引导人走上"成人之道".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是在引导我们以人的存在方式去生活.在生活论的视域中,道德就是人们所选定的特定的生活价值,道德教育就是要帮助人用道德作为参照点来确定生活的方向和道路,使人能够生活得"更像一个人".  相似文献   
17.
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引导生活的建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道德教育的根本使命是成人。回归生活的德育要回归于人自身,而生活则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人之特殊生命活动。德育所回归的人是在生活实践中与他人、他物发生相互关系和作用的人,不是静止、孤立的实体。生活是人自己建构起来的,生活建构的结果,外在表现为生活方式,内在表现为人之品性。人就是他自己生活建构的结果,由是,生活论德育不是将人之至善追求诉诸孤立的人性改造,而是奠基于现实生活的改变。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就是引导生活的建构,它所指向的是更有利于人之生成和发展的好生活。道德教育要帮助学习者学会关注、反思、改变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建构的品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教育的本质?这是教育理论界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很多同志都在这个问题上发表了不少有益的意见。下面仅就自己学习所得淡一点不成熟的看法。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本质是它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一事物必要要素的内在联系,事物的本质是由它本身所包含的特殊矛盾构成的。因此,要深明教育的本质,就要去探明构成教育这一事物多种要素及其内在联系,以及它所包含的各种特殊矛盾。  相似文献   
19.
中国小学德育课程的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全面展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受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委托,对中国小学德育课程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全面研究,并参考国外相关课程发展的趋势,对中国德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做出了初步探索:将原来的《思想品德》、《社会》、《生活实践》等课程合并,在小学1—2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课程,在3—6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我们主持、参与制定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国家课程标准已经颁布,根据新课程标准开发的多种新教材也已通过国家教材审查委员会的初审,正在国家级实验区进行实验,并将很快进入大部分小学。本次德…  相似文献   
20.
当今之世,一个联系上亿人的因特网也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原来只为军事、科研、教育服务的因特网,开始广泛渗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引起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形成了人的第二生存空间——“网络社会”。现时代的人既生存在一个现实的社会中,同样不可避免地也要生存于网络社会之中。这两种社会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网络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