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43篇
科学研究   19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20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一、引言知识管理的概念最早于21世纪90年代初出现在管理学领域,虽然在教育领域知识管理的应用与推广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起步比较晚,但是,近年来许多教育技术学专家对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也逐渐认识到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重要作用和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介绍思维显性化的概念,举例说明通过紧扣"三点"(重点、难点和关键点)、精准描述、列表说明、构建导图、画出思维、凭借实物等策略,使思维过程清晰化、条理化、逻辑化、图像化、形象化,从而达到思维过程显性化、教学效益高效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隐性知识是超越显性知识的更深层次的知识。教师拥有大量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教师隐性知识是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因素。分析影响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障碍,探寻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有效方法,对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绩效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缄默知识区别于显性知识,是人类知识中那些无法言传或不清楚的知识,它是制约教师教学、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生物学中存在着大量的缄默知识,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利用,学生习得缄默知识,能潜在地丰富阅历、提高认知能力。本文主要从缄默知识的定义、特征、来源及其在生物学中的教学策略等几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5.
郑俊 《教学月刊》2014,(12):18-19
正如今,多媒体的普遍运用,使我们可以搜寻到更多的资料:文字、图画、声音、影片,等等,用于课堂教学可谓得心应手。例如在学习古典诗词时放上一段名家朗诵或一首情境相融的乐曲;在介绍作者时出示人物的生平及他人的评价;在写作课上展示佳作范例,等等,的确可以让学生饱眼耳之福、生探奇之趣,在拓展师生视野、丰富文本相关知识等诸多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然而,如果我们的课堂只追求借助相关资料对文本进行解读,而不注重挖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知识传播更加便捷和迅速,知识传播和创新的速度加快;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隐性知识显性化问题必然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介绍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作用与特点,分析了当前高校中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对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让学生"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对物体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课程标准这一要求是因小学生正处于一个由感性认识逐步向理性认识发展的过渡阶段。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小学生还需要借助众多的认知支架才能更好地建构科学知识,实现思维的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18.
班主任隐性知识是班主任在管理行为和对具体环境的回应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知识,将其显性化是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关键事件。本文通过个案研究,聚焦在班主任访谈中所折射出的班主任经历及其所隐含的教育价值观,发现班主任隐性知识强调的是情境知识,是个人的实践知识,在行动中获取的知识;得到的启示是班主任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机制是实践知识理论化和理论知识实践化。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根本功能就在于促进知识的沟通与共享。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个人学习、进修、思考、探究、与人进行网络交流的好去处。博客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网络工具的变革,而是一种新理念,终身学习的理念。它让我在不断积累中充实自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讨论了校本的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策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基于行动研究的教育实验;引导小学语文教师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探求促进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方式;开发小学语文校本课程等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