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8篇
教育   2015篇
科学研究   127篇
各国文化   18篇
体育   66篇
综合类   137篇
文化理论   27篇
信息传播   304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158篇
  2013年   132篇
  2012年   143篇
  2011年   211篇
  2010年   156篇
  2009年   193篇
  2008年   354篇
  2007年   228篇
  2006年   178篇
  2005年   158篇
  2004年   112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优化高校科技伦理教育的制度环境是推进科技伦理治理战略、增强高校教育治理能力、培育师生科技伦理素养的应有之义。高校科技伦理制度建设的制度环境包括强制性制度、模仿性制度和文化规范性制度等三个层面。在制度环境视域下,我国高校科技伦理制度建设正面临科技伦理制度体系滞后、科技伦理教育机制混乱、科技伦理制度认同式微等发展困境。“健全科技伦理教育制度体系,发挥制度的强制性作用”“拓宽科技伦理制度建设视野,彰显制度的模仿性特质”“强化科技伦理制度的文化认同,提升制度环境的文化规范性价值”,是高校科技伦理制度建设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62.
地方性知识作为一种与普适性知识相对的非官方性知识,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需要对其进行以课程为目的的转化。校本课程开发中地方性知识转化生成动因为间接性学问知识与直接性经验知识相弥合、事实的常规表达与课程的教学表达相适配、传统农业社会文化积淀与现代价值相协调的三重需求;其内隐逻辑表现为地方性知识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身份合理化、符号意义化和话语秩序化。在实践中,可通过构建社区地方性知识转化共同体、探寻地方性知识表层形式下深层意义结构、生成学校内部校本化地方性知识秩序推进校本课程开发中地方性知识的有效转化。  相似文献   
163.
<正>本着服务社会的理念,我们于6月开始筹划班级暑期社会实践的主要事项。并于7月,我们"桐梦风华"实践队在桐庐美丽乡村——荻浦村开展暑期补习班,为期15天。一方面丰富当地小学生的暑期生活,另一方面锻炼我们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在这期间我们主要帮助他们温习之前学过的知识及辅导暑期作业,加之预习部分新课。温故知新,我们帮助他们弥补在学习方面的漏洞。我们也是从他们这个年龄走过来的,知道学生在小学的时候,会有学习问题却不敢问任课老师的情况。而我们和他们  相似文献   
164.
未成年人强制性教育措施具有灵活、开放和有效的特性,在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却存在一定程度的滥用。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推行更是加剧了其适用方式的错位与失衡。引入社区矫正,推动未成年人强制性教育措施的去行政化、社会化和多样化。通过两者的衔接与契合,实现对该措施的改造。  相似文献   
165.
神经元作为神经系统的基本单元,提供了人类认知的基本信息功能处理机制。文章通过对神经元及其模型进行计算分析,指出了神经元内离子对刺激信息的反应,在此基础上阐释了误差驱动任务学习与BP学习法,最后文章对神经元的计算启示给出了解读。文章表明,脑认知是动态的表征,其非线性地处理认知现象,并指出计算神经科学在解读大脑处理信息上正在尝试突破,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6.
[目的/意义]针对中西方理解与应用Disinformation概念存在较大差异这一现状,提出中国语境下这一概念的对接、转换与重新阐释,为围绕中国问题开展Disinformation研究创造条件,进而在我国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方法/过程]梳理分析中西方理解Disinformation概念的差异,然后基于这一概念的3种基本属性,提出Disinformation概念进入中国语境的基本路径,即"对接→转换→重新阐释"。[结果/结论]"信息""误导""意图"3种属性及施众、受众两个要素,是中西方Disinformation概念对接、转换的基础和依据;从"信息"和"信息活动"两个角度,提出中国语境下Disinformation概念的两种定义,Disinformation则译为"误导性信息"或"信息误导与反误导"。Disinformation概念经重新阐释,可应用于研究中国社会现象,解决中国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67.
张星 《科教文汇》2014,(19):128-129
词义在语境中需要不断地进行语用调整。语言交际中,词义在特定环境里的每一次使用都会产生一个动态的、具有语境依赖性的、异于其编码概念的交际词义。词汇语用学正是对交际词义的不确定性问题做出了系统合理的解释。关联理论为交际中词义的确定和心理认知过程提供了统一化的语用阐释,使词义获得一个正确、稳定和明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8.
刘洁 《科教文汇》2014,(5):43-44,46
诗歌以其凝练简洁的语言和篇章特点及其所蕴含的丰富复杂的情感内容而被世代传诵,领悟诗歌中的感情基调和内容意义是对诗歌含意准确把握并世代相传的重要前提之一。因此,如何用现代人的认知方式理解遥远古代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候的思想和情感,就成为解读诗歌的关键。诗歌篇幅虽短小,却也蕴含着起承转合的篇章结构,同样可以用各种语言学理论对其进行语篇分析。本文就从认知语境和语篇的角度对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183;秋思》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69.
黄维若话剧作品兼具生动与深刻,在"历史"阐释和人性开掘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在"历史"阐释方面,直面"宏大叙事",以"小人物"的"发现"和"大人物"的"还原"实现对"历史"的深度爆破。在人性开掘方面,以"技术挑衅"建构人性的"实验场域",在不同的情境中试炼人性,既展示了人性的多维面向,又揭示出人性的丰富层次。  相似文献   
170.
王晓奕 《阅读》2014,(40):2-6
<正>语文教学一个无法回避的尴尬:孩子喜欢读书,却不喜欢上语文课。何以如此?语文教材中的选文都为文质兼美的白话文,孩子在识字的前提下,自读几遍,大体都能读懂。可语文教师为了既定的教学目标,翻来覆去地教,要么是低水平的重复劳动,要么是过深过细的过度阐释。如此折腾,美文经典味同嚼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