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7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226篇
科学研究   212篇
体育   3篇
信息传播   224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245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6篇
  2008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91.
以库恩范式论和波普尔证伪说为基础,定义并探讨学科主干知识和有效方法及其对图书情报学的功用。通过逻辑分析发现,范式变换伴随主干知识改变,而有效方法可以助力范式革新。在判定主干知识具有“特征概念(概念)—立学规律(理论)—核心学术(体系)”线索的基础上,提出“主干知识线性增加”假说;对有效方法进行逻辑界定后,论证兼具分析与综合、定性与定量、宏观与微观属性的双证法和模本法作为通用方法是适合图书情报学的有效方法。倡导用有效方法扩展图书情报学主干知识,以增进其核心学术并开拓创新。图2。表2。参考文献21。  相似文献   
92.
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是我国在新时代的文化发展愿景。在这一愿景下,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时代使命是要在全社会实现平等服务,目标是建成五级骨干网络,尤其是要完善街镇基层服务网络,倡导服务效能每五年实现倍增。图书馆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时代性机遇,推动智慧化转型。未来一段时间,图书馆将面临政府保障不足的巨大挑战,迫切需要强调主体性,通过大幅提升效能、切实发挥主体作用来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尤其是“十四五”期间,图书馆行业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更多地立足于自身,并从专业化服务、管理运营和行业化协作等层面去践行使命、实现目标、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新时期公共图书馆发展的主要思路、时代主题可以概括为“体系化为表,专业化为里”。参考文献21。  相似文献   
93.
数字人文作为21世纪的一个现象级国际话语,其发展深度、广度与速度均在显著提升,同时数字人文评价也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成为数字人文领域的新课题。本文结合数字人文研究的特点和发展阶段,从学科性、专业性和技术性三个维度构建与探讨数字人文评价问题:学科性是核心要素,评价数字人文成果最终要看它是否推动了人文领域的知识创新和学术创新;专业性是关键要素,图情档学科为数字人文提供数据基础设施,并利用信息组织、信息检索、数据分析等专业知识为数字人文提供方法论指导,也是连接学科和技术的媒介和纽带;技术性是必备要素,信息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语义网技术、文本挖掘技术等应用于人文数据分析中,助力人文领域的学术创新和知识创新。图情档领域应发挥专业知识优势、技术应用优势、专业人才优势和专业组织优势,加强跨学科交流与合作,推动人文学科研究的理论创新、知识创新、学科创新和方法创新;同时,借鉴已有评价研究成果和评价实践经验,引领开展数字人文成果的评价。表 1。参考文献 19。  相似文献   
94.
在跨学科知识范式下,数字人文的研究范畴随着自身学科体系的拓展而不断泛化,采取关键语义技术解析文化对象中的人文内涵与情感知识对于重拾学科“人文性”与“计算性”特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古诗文本为例,面向汉语诗文及其鉴赏实现大规模人文情感术语的自动化抽取与分析。首先在无标注集环境下提出一种基于“冷启动”的字序列自动标引方法来获取学习语料,随后在字向量(Char2Vec)指导下将汉字特征(部首、拼音等)和BERT语言学模型分别引入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模型,并从知识发现的角度定义新术语识别规则。研究发现,将现代鉴赏融入古诗原文显著优化了情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领域术语能够被有效标引。训练的BERT-BiLSTM-CRFs深度学习模型的效果明显优于CRFs机器学习,最佳F1与F1_distinct可分别达到9563%和8543%;同时汉字特征的引入也有效提升了传统CRFs效果,以领域特征和基于“竖心旁”“心字底”部首约束特征为最优。相较于机器学习抽取出的长篇幅新术语,深度学习能够拓展出更多寄托情感知识的新意象词。源于诗文与鉴赏的情感术语为文学信息资源的情感分析与知识服务提供了参考(人文性),基于汉字语言特征的抽取方案为中文领域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深化提供了启迪(计算性)。图11。表6。参考文献30。  相似文献   
95.
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的识别和应用是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系统梳理方法论体系研究的基础上,选取10本图书馆学领域的核心期刊,对每篇论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进行编码与统计,利用自动抽取和人工编码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的应用现状。沿用图书馆学方法论的“三层次说”体系,将研究方法划分为一般科学方法、专门研究方法和跨学科研究方法三个方法层次。其中,一般科学方法包括理性思辨法、历史研究法、比较分析法、新旧三论法、实验观察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统计分析法、数据挖掘法、系统及技术介绍和模型法;专门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计量分析法、引文分析法、关联分析法、评价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方法包括数理方法、经济学方法、心理学方法和社会学方法等。立足中国实践,不同方法层次下各类研究方法在图书馆学研究的具体应用中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对于解决中国问题、传播中国声音具有重要意义。表1。参考文献68。  相似文献   
96.
数据计量学是大数据背景下数据科学和计量学融合,而新兴的一门交叉学科。通过对异构、多源和海量数据进行有效的计量和统计分析,从而深入挖掘数据的知识价值和资源价值,丰富计量学的学科体系,促进数据科学的发展,这是数据计量学的研究目标所在。本文在阐述数据计量学的产生背景、研究现状、学科概念和内容体系的基础上,探讨数据计量学的发展趋势和有待突破的问题。认为数据计量学的内容体系由理论、方法和应用三个层面组成,呈现出学科融合、定量化、实用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参考文献32。  相似文献   
97.
纳米出版物在细粒度揭示科学论文内容、规范描述科学概念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已被运用于语义出版与语义组织等领域。但囿于纳米出版物在表征论断语义、实现论断间语义关联等方面的不足,现有纳米出版物未能多维度、多粒度揭示科学论文的语义特征与结构特点,由此限制了纳米出版物的应用与服务。本研究复用领域本体,通过改进纳米出版物通用模型,提出了适用于特定领域、特定体裁科学论文论断表征的方法,开展应用实践探讨。针对信息检索领域中文学位论文的语义特征与语义关联,本文扩展了纳米出版物通用模型,细化了学位论文纳米出版物的论断类别,构建了中文学位论文纳米出版物模型;并选取信息检索领域的若干中文学位论文为实验对象,生成纳米出版物的RDF命名图及Turtle数据,在此基础上分别基于案例分析和数据集应用开展实证研究,以验证本研究所构建模型的适用性。本研究提出的纳米出版物改进方法与扩展模型,可为纳米出版物在具体领域的应用研究和中文学位论文的语义组织提供借鉴。图12。表17。参考文献17。  相似文献   
98.
数字人文研究体系对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档案学的理念与模式产生了显著影响,给图情档学科带来新的发展空间。目前,数字人文对档案学研究的影响多体现在理论前瞻与对象选择层面。如何推动二者在研究路径与方法层面的深度交互,充分发挥档案学理论与方法的效用,发掘档案资源的多维价值,是数字人文视角下档案研究的核心问题。本研究首先分析数字人文环境下档案研究路径与方法变迁的依据及映射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发现”“重构”和“故事化”三原语为主线的档案研究路径基本模式,形成数字人文视角下档案研究的方法论体系。其次,基于档案价值视角将三原语操作化为具体的技术序列,形成数字人文视角下档案研究的微观技术系统。最后,以吴宝康档案数据为案例对象,对所提方法论及技术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检验。数字人文视角下档案研究的路径与方法重组,将对档案学理论、实践方式以及学科间的深层交互产生一定影响。图11。表2。参考文献40。  相似文献   
99.
机构是文献的重要描述要素,对于文献资源的组织和管理起着重要作用。机构数量庞大、层级关系复杂、更名重组现象频繁、各种形式名称交替使用,使得机构名称识别度降低,给以机构为单元的信息检索、知识导航、科研评价等工作造成严重困扰。为确保机构的唯一性,国内外组织和学者不断探索机构规范文档建设实践和名称消歧归一化的方法。本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以机构规范文档为核心的知识组织体系,确保机构名称的唯一性、机构层级关系的有序性和机构间关联关系的规范化。该体系不仅涵盖一级机构,还涉及二、三级或更细粒度机构的建设,进而实现对各层级机构及其机构知识资源的规范控制和组织。本文重点讨论机构规范文档的总体结构、建设框架、建设思路、关键技术、服务应用模式和更新维护策略,以期为大数据环境下机构属性和关系的全面描述和揭示提供支撑。图6。表1。参考文献23。  相似文献   
100.
图书馆的运行机理中蕴含着人类知识获取的基本逻辑:良性的知识获取活动应具有自主性、系统性和准确性等特征。这些特征既是科学的客观性体现,也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形成的自由、平等等人文价值在图书馆领域的体现。我们可以将上述基本逻辑与精神价值归结为“图书馆精神”。我们遗憾地看到,近年来方兴未艾的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知识获取方式,正在摧毁“图书馆精神”。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知识获取具有强烈的供给特征,使得人类在知识获取上表现出明显的颗粒化、分散性、他主性、个体性等特征,使阅读者出现了严重的茧房效应,不仅打破了人类获取知识的内在科学逻辑,而且降低了知识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和知识获取过程中的充实感。降低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知识获取所形成的不利影响,需要国家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知识获取领域建立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技术标准;继续加强资源配置,为在图书馆的真实或网络场景中的阅读和知识获取建立完善的支撑保障体系。参考文献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