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8篇
  免费   192篇
  国内免费   27篇
教育   1311篇
科学研究   1153篇
体育   124篇
综合类   119篇
信息传播   180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132篇
  2013年   133篇
  2012年   229篇
  2011年   247篇
  2010年   184篇
  2009年   195篇
  2008年   195篇
  2007年   237篇
  2006年   184篇
  2005年   168篇
  2004年   119篇
  2003年   117篇
  2002年   87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he significance of IT in the context of non-digital social enterprises (SEs)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viability of such SEs have been less studied themes in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In the era of ubiquitous IT, SEs have increasing pressures to cope with the ever-dynamic technological domain while balancing their dual objectives. Data from a single revelatory case of Jaipur Rugs (JR), an SE situated in a developing country context (India), is used to fathom the peculiarities of the SE context with a focus on the sociomaterial phenomena of IT emergence. Using the three fundamental notions of sociomateriality theory (relationality, performativity, and practice) this interpretive study understands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SE’s attempt to balance its financial and social sustainability objectives. Through the innovative use of IT, the SE establishes and maintains shared value, yielding stability and efficiency to the business (financial viability) while simultaneously ensuring scala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ir social impact. This study strengthens the perspective of IT as an emergent phenomenon situated in sociomaterial practices and fills a gap in organizational literature by examining such phenomenon in the rich context of SEs where achieving the balance between dual goals is increasingly dependent on non-human (IT) agents.  相似文献   
2.
叶兰 《图书情报工作》2020,64(13):51-57
[目的/意义] 对比分析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为图书馆选择与应用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提供参考方案。[方法/过程] 通过模型文本的研究,介绍各模型的结构。采用比较分析法从评价维度(功能域)的设置、模型的组织体系、评价标准与规则、可操作性、公开度等5个方面对7个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进行评析。[结果/结论] 每个模型具有其特色功能。CMMI、DMM、DCAM和中国DCMM的评价维度较为全面,中国DCMM即中国-数据中心服务能力成熟度模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且其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值得借鉴。研究数据管理的能力成熟度模型(雪城大学秦健教授团队)和研究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澳大利亚ANDS)考虑图书馆数据管理的实际情况,可作为首选模型。基于各模型的对比与评析结果,形成3种适应不同情境的图书馆选择与应用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的方案。  相似文献   
3.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实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目标,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中实施研究性教学。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详细论述研究性教学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实践情况。研究性教学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中实践3年多来,成效显著,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明显提高。同时,实践也证明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中实施研究性教学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对浙江省湖州、嘉兴两市部分中学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从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方面分析了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现状,并利用统计数字揭示了该学科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后对该学科教学的发展前景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招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需要配套的国际化师资队伍,以顺利开展培养“既有专业技能,又有汉语语言文化交际能力的友华、亲华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任务。通过采用OBE模式与胜任力模型,反向推导,形成两个职系、六个序列的高职国际化师资队伍结构,得出六个序列岗位的能力模块,细分各个模块,详细阐述各个要素,为高职院校国际化师资队伍的构建提供了一个合理可行的完整框架。  相似文献   
6.
孙清  魏晋雁  李薇  张娟 《教育技术导刊》2021,19(12):141-146
针对财经类院校培养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目标,发挥该类院校便于接触到多类社会学科对信息技术应用需求的特点,提出培养学生计算机系统能力的教学方案。在计算机系统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中,以操作系统进程与文件概念为主线,从计算机系统为应用程序提供服务的角度揭示系统内部运行机制,以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系统整体认知和应用能力。教学效果表明,该教学模式可有效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对计算机系统全面认知和验证能力。  相似文献   
7.
论科技报告编辑的全方位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卫红 《编辑学报》2006,18(2):155-156
论述提高科技报告编辑全方位能力的必要性,探讨科技报告编辑应具有的能力和素质,以及提高科技报告编辑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应用解释结构模型(ISM)分析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常玉  刘显东  杨莉 《科研管理》2003,24(2):41-48
本文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应用解释结构模型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科学的的分析与评价,文章结合西安高新区的具体实例,重点探讨了方法的应用与结果的分析,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企业信息技术外包的过程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信息技术外包正在形成产业。良好的信息技术外包既有利于信息技术提供商,又有利于信息技术需求方。信息技术外包包含三个主要过程:信息技术外包的决策过程、信息技术外包商的选择过程和信息技术外包商的管理过程。  相似文献   
10.
新兴市场中的中小企业的动态能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了新兴市场中的中小企业的动态能力模型,其中对动态能力流程进行了专门的阐述,这些流程包括选择、配置和学习;同时,结合新兴市场和中小企业的特点,本文提出机会池和能力成长过程的概念。这些研究为更好地理解新兴市场中的中小企业的战略特性提供了一个工具,并且也为将来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个基础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