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22篇
  免费   185篇
  国内免费   256篇
教育   7397篇
科学研究   488篇
各国文化   28篇
体育   812篇
综合类   61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82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105篇
  2021年   178篇
  2020年   389篇
  2019年   171篇
  2018年   155篇
  2017年   122篇
  2016年   121篇
  2015年   238篇
  2014年   588篇
  2013年   757篇
  2012年   708篇
  2011年   769篇
  2010年   689篇
  2009年   641篇
  2008年   699篇
  2007年   725篇
  2006年   710篇
  2005年   508篇
  2004年   448篇
  2003年   398篇
  2002年   330篇
  2001年   270篇
  2000年   131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13篇
  1976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SNS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our daily lives and the number of their users increases regularly. To understand how users can be satisfied in the complex digital environment of SNSs, this study examines how motivations and emotions combine with each other to explain high satisfaction. Users’ motivations comprise four attributes, entertainment, information, social-psychological, and convenience. Emotions are divided into their two main categories, that is positive and negative emotions. We draw on complexity and configuration theories, present a conceptual model along with propositions and perform a fuzzy-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fsQCA). Through an empirically study with 582 SNSs users, we present eight combinations (configurations) of motivations and emotions that lead to high satisfaction, which highlight the role of high convenience, followed by entertainment and information motivations in being satisfied with SNSs. High satisfaction can be achieved both when positive and negative emotions are high and low, depending on how they combine users’ motivations. None of the factors are indispensable to explain high satisfaction on their own, instead they are insufficient but necessary parts of the causal combinations that explain high satisfaction. This study contributes in SNSs literature by extending current knowledge on how motivations and emotions combine to increase satisfaction, and by identifying specific patterns of users for whom these factors are important and influence greatly their satisfaction.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社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多,而在众多要求中团队精神已经成为学生学习、求职、从事行业工作必备的条件。中职生是一群特殊的群体,其专业学习具有很强的职业性与目的性,在为中职生开展的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非常重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实践,探讨中职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的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旨在分析协同搜索用户在信息搜索任务过程中的交流内容与模式,从而理解协同搜索用户的关注重点与搜索过程。[研究设计/方法]基于书籍交互检索平台(CLEF-Social Book Search)设计实验,共招募18名被试完成两种搜索任务,通过录音记录对话并对其进行编码和分析,总结交流内容特征和模式。结合任务类型、认知类型组合、服务器记录的搜索交互行为日志以及问卷收集的搜索体验进行了探索分析。[结论/发现]从交流内容上看,协同搜索用户主要理解与评判书目信息、商讨搜索任务计划;比起认知类型不同的用户,相同认知类型的用户在操作交互方面交流更多,在评判决策方面交流较少。交流模式依据讨论内容比重可分为理解评判型、评判主导型、均衡交流型三种,评判主导型用户的任务完成满意度最高。[创新/价值]协同搜索用户的交流反映出搜索过程中需要与同伴商讨协同的焦点,也是需要系统提供协助的重点,给协同搜索系统设计提供一定参考。本研究针对协同搜索的交流内容设计的编码系统对相关的协同交流研究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体育 (与健康 )课程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及该课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并对体育 (与健康 )课程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高校数字图书馆现状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高等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对存在的问题做了比较分析、研究,提出了优化高等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培养适应现代化企业的高级技术应用人才,针对机制专业特点,从改革实践环节、加强技能训练、拓宽实践教学三方面着手,使学生的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等方面得到明显提高,为高等职业教育摸索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7.
中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3)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奋进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中学体育教材”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学部分体育教材存在教不了、教不完、教不明、教不深、教不好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是有原因的。解决的途径和方法应该是对体育课程全方位地再设计和改进 ,从整体上重新调整体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9.
当代体育教学模式内在结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思维法对当代体育教学模式的结构进行了探讨。结果认为: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是制定体育教学模式的方向盘,它起了决定性作用;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是制定教学模式的前提;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模式目标的途径;实践中的效果则是教学模式优劣的最终评判标准。  相似文献   
10.
论世纪之交我省体育系课程设置的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调查、访谈等形式,在查阅大量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构思了体育系新课程设置,即长远培养目标和近期的课程设置。首先,应在完善、巩固体育教育专业的基础上,根据已有的办学条件和社会需求,发展建立新的专业;其次,在近期内,应对现行课程体系进行优化组合,理顺主、副修之关系,在副修方向发展的基础上设立新专业,并与长远目标相吻合,实现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