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纪之交获得了跨越式的大发展,一跃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对提升我国的综合竞争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将发挥重要的作用。跨越式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规模效应,也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出一系列的问题。在新世纪,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完善体系、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使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洛阳师范学院学报开设高等教育研究专题,力促这方面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恰逢其时,这也正是我们高教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愿尽微薄之力,并欢迎广大高教工作者和关心我国高教事业发展的同仁共同努力,一起把这个专题办出特色。  相似文献   

2.
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纪之交获得了跨越式的大发展,一跃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对提升我国的综合竞争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将发挥重要的作用。跨越式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规模效应,也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出一系列的问题。在新世纪,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完善体系、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使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洛阳师范学院学报开设高等教育研究专题,力促这方面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恰逢其时,这也正是我们高教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愿尽微薄之力,并欢迎广大高教工作者和关心我国高教事业发展的同仁共同努力,一起把这个专题办出特色。  相似文献   

3.
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纪之交获得了跨越式的大发展,一跃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对提升我国的综合竞争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将发挥重要的作用。跨越式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规模效应,也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出一系列的问题。在新世纪,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完善体系、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使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洛阳师范学院学报开设高等教育研究专题,力促这方面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恰逢其时,这也正是我们高教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愿尽微薄之力,并欢迎广大高教工作者和关心我国高教事业发展的同仁共同努力,一起把这个专题办出特色。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专题规划》指出为推动高等教育在新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要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改革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任务.其中高等教育课程成为改革重点,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教课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全球及我国高教发展背景,认为包容性动态融合是我国未来高教课改总趋势,以此为基础研究了我国未来高教课改基本思路,提出了课程设置观念、学科融合、课程体系结构等方面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中国高教研究》从创刊至今,始终围绕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繁荣我国高等教育理论、为服务我国高等教育宏观决策、为指导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学术刊物的样板。作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者、实践参与者、《中国高教研究》的读者与作者,在《中国高教研究》而立之年这一特殊时节.对《中国高教研究》谈一些切身认识,以示祝贺与纪念!  相似文献   

6.
我国用较少的投入办了全世界规模最大、质量较高的高等教育,这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将彪炳史册。经历了世纪之交的历史性跨越式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站在了一个崭新的起点上,不但在国家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空前提高,而且让世界感受到了中国高教在迅速崛起。往后,如果我们下决心逐步稳定发展规模,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使质量有新的更快更大的提升,那么,高教发展的“中国模式”,定能令世人更加刮目相看。“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是温家宝总理新近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向高教界发出的新号召,也再清楚不过地告诉我们当前…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与世界著名大学相比,中国的大学在运行机制、科学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足巨。学习世界各国发展高等教育的先进经验,借鉴世界著名大学管理的成功模式,顺应人类文明进步和科技发展潮流,顺应国际高等教育的变革趋势,才能使中国从高教大国变成高教强国。  相似文献   

8.
卢雁 《上海教育》2006,(7B):11-11
近几年,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与世界名大学相比,中国的大学在运行机制、科学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学习世界各国发展高等教育的先进经验,借鉴世界名大学管理的成功模式,顺应人类明进步和科技发展潮流,顺应国际高等教育的变革趋势,才能使中国从高教大国变成高教强国。  相似文献   

9.
经济体制的改革,对高等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新的紧迫任务。改革高教体制,就是要克服现行高教体制的缺陷和弊端,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四化建设需要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制。这是一个关系到四化建设全局的战略问题。我们必须首先明确,我国现行高教体制的弊端是什么?这样,我们的改革才能突出重点,抓住要害,也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改革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兴旺。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专业设置与调整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我国的高等教育从1999年开始扩招,2002年跨进了高教大众化的门槛,到2004年则达到19.3%。这种发展速度使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在校生最多的国家。然而,大众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也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的地方,特别是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许多高校为应对扩招,还来不及进行调整。文章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作为詹姆斯?库珀所著《皮裹腿故事集》中最为知名的一部作品,《最后的莫西干人》描绘了18世纪中叶英法殖民者为了侵占美洲领土而展开的残酷掠夺.在小说中,主人公“鹰眼”和他的莫西干朋友钦加哥之间的友谊是作者描述的重点,而在1992年的电影版本中,导演描述的重点则转到了“鹰眼”与科拉的爱情上.《最后的莫西干人》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反映了文化背景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试论CMO、LMO、PAO和VB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域分子轨道(CMO)、定域分子轨道(LMO)、杂化轨道(PAO)和价键法(VB)是结构化学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CH4分子,对此之间关系进行较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信用制度及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票据市场的不统一、票据功能的不完善制约着票据业务的开拓。因此,只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继续大力发展具有真实商品交易的交易性票据业务的基础上探索融资性票据的发行,才能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票据市场,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罗马对行省的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省是罗马对被征服地区及其居民实行统治的主要管理形式。它对于罗马国家的稳定和罗马经济的发展都起了非常显著的作用。然而 ,罗马对行省的治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更不是没有缺陷的。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正是罗马行省管理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 ,对其加以研究不仅能够进一步加深我们对罗马行省制度的理解 ,而且对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罗马历史的发展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审美客体的散文文本,是创作主体的艺术创造变为社会性审美活动的中介,是创作主体与审美主体之间进行交流的依据.在接受主体眼里,它既是一种物化了的客观存在,又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审美存在,这与创作者追求的虚拟文本是不同的.本文从接受审美的视角,对文本的品质与层面,对不同类型、不同内质的文本的审美探求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马祖禅对自性、自身感悟的独特性的强调,以及随时著衣吃饭,任心自由的破除修行方式,对"吴中诗派"产生了影响,促使其文学创作表现出重心性、重主体的倾向,内容也趋向日常化、游戏化,体现了向元和诗风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减负”问题一直倍受我国广大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如何正确认识“减负”以及由此涉及到的个体素质教育成为焦点所在。从对“减负”问题的起始点、逆转点、落脚点等一系列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减负”需要切实变革相关制度,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借鉴赞科夫的教学原则。对全体中小学生实施个体素质结构教育。  相似文献   

18.
在一个社会里,只要存在阶级,就会存在阶级矛盾,它表现为利益双方的相互对立和依存.利益对立导致双方矛盾不可调和,便发生社会冲突,从而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而利益依存凸显了矛盾双方合作的必要,双方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以自己合法的方式获取自己的利益,双方相伴相生,相互依存,这就是阶级整合. 因此,阶级整合的关键就是要找到对立的边线--矛盾双方共同一致的利益,并随双方力量的消长而不断调整政策以适应边线的移动,这个边线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  相似文献   

19.
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选修课程“《论语》导读”的核心目标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深入理解《论语》的阅读能力和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能力,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深度是它有别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的主要方面.为达此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文本,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二元性与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我国《物权法》对遗失物权属的规定排除了拾得人取得遗失物之所有权可能。建立拾得人附条件取得遗失物所有权规则是权利与义务一致的要求,是公平与效率相协调的要求,在实践中应该依照过错与价值原则确定拾得人遗失物所有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