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广东同类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专家、中小学教师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广东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基本得到学生的认可,但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偏差,与用人单位的期望有一定的距离。提出:广东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应加强课程体系等改革,突出教师综合素质,培养具备“一主二副全知晓”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的体育教师。  相似文献   

2.
张庆飞 《精武》2012,(33):43-43,45
幼儿体育教育的发展对幼儿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研究认为幼儿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培养应围绕专业市场确立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结构;发展实践技能训练和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并通过对体育课程与艺术课程的整合,突出艺术与体育教育的专业特色和幼儿体育的特点,构建的复合型专业体育教师,是当前幼儿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建设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喻坚 《中国学校体育》2014,(4):29-31,40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对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以"运动技术技能"为取向的体育教师专业性定位,难以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与基础体育教育的"隔离",导致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错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对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忽视,制约了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导致所培养的体育教师不能很好地指导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为此,提出:"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应作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核心;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4.
在国家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背景下,从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相结合的教育价值观出发,纵观体育教育国家级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当定位于培养“专业素质突出的复合型人才”。遵循“目标统领内容”的原则,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必须走“优化”与“重塑”之路,即要体现卓越体育教师培养的卓越性,体现体育教师教育的实践性,体现社会需求的导向性,体现现代科技发展的前瞻性以及体现地方差异的特色性,以实现培养卓越体育教师所必备的专业知能、专业情意、专业思想和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5.
高等体育院系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新时期大学体育教师对其职责认识模糊,表现为:对大学体育教育精神及自身的责任、义务缺乏认识;专业技能停滞不前;科研意识淡薄;对大学体育教师培养的制度落后.建议:完善职称评聘与激励制度;培养大学体育教师有效学习意识;加强体育科学研究;大学体育教师入职后全方位的教师教育.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颁布实施后,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对体育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通过对一线体育教师的调查与访问,中小学体育教师在专业知识、组织能力、身心素质、体育专项技能和体育教学能力方面还有需要进一步提高和改善的方面。在体育师资培养过程中得到如下启示:将"新课标"纳入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强化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努力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文化水平;加强实践培养环节,使学生掌握现代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体育活动的组织方法;加强现代化教学工具的学习与使用,突出专项技能。  相似文献   

7.
<正>教师专业素养主要包括师德、教育科研能力、教学能力等。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水平直接决定了一个地区体育教育水平的高低。发展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是体育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特别是青年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培养青年体育教师发展专业素养,教研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常态教研中,参与者一般包括老中青三代体育教师,三代体育教师的教学经验、教育情怀、  相似文献   

8.
2011版新修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作为体育教师的主要培养单位,体育院校更应与时俱进,建立与新课标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立足于新课标的要求,从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考评体系等方面对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研究认为,新课标下,应改革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提高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规格;加强教法研究,提高教学质量;从片面的生物学评价向完整的体育评价转变。以期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办学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俄罗斯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建设情况进行梳理分析,为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综合改革提供借鉴与启示。建议:建立《高等学校教师教育专业国家标准》,突出教师教育专业特色;加强人文、社会学科课程的比重,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制定专业化的培养目标,适应社会需求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综合分析法等,对福建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增设学前方向人才培养的可行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国家政策支持,彰显学前体育教师人才培养的必要性;省内各区域学前儿童和教职工逐年增加,亟需学前体育教师人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拥有丰厚的教学优势,有利于学前体育教师人才的培养。同时,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竞争激烈。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等方法,对南京市13所独立学院体育师资队伍现状进行分析。得出独立学院专职体育教师队伍现状,并提出完善独立学院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独立学院专职体育教师数量不能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职称结构较低;科研水平初级;兼职教师人员流动性大、稳定性差。增加专职体育教师数量、提高其科研水平和外出参加进修培训或学术交流活动是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和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成都市职业院校体育课程设置开展现状调查研究,分析出职业院校体育课程在建设和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社会、教师、学生对体育课程开展现状的态度,为扩展体育课程体系,为扩宽教学内容,提升体育课程价值,实现体育课程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体育课程系高校课程体系中的公共基础部分,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第1目标。当前,中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着教材缺乏针对性、指导思想过时且不符合实际情况、教师及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严重影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开展及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对此,结合教学经验从配套教材改革、强化体育教学高职特色、变革指导思想、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及创新性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以推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及学生身体素质的双重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刘振忠  周静 《精武》2012,(21):55-56
本文采取访谈法、调查法、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高等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状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创新创业教育在体育院校开展的即不普及,也不均衡,存在着观念认识不清、培训体系不健全和实践活动形式化等问题,制约与影响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结合体育院校实际,以提高大学生创业技能为教育目标,研究设计了"创业模拟课堂、实践教学培养、社团活动磨练和社会岗位实战"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提出了具体的实训内容与操作模式,以期为体育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试论高职学院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和高等教育形势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高职学院要能适应高等教育的要求,适应新的办学模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关键是拥有一支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数量、质量合格的教师队伍。而目前高职学院体育师资队伍的现状,与高等教育的要求及全面推进学校体育工作深化改革的目标,尚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要针对现状,在加强教师政治思想、德育教育,优化教师知识结构,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学科研能力、水平等几个主要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尽快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及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科学研究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专业化:新世纪体育教师教育发展的生命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体育教师的培养必须实现由“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制度性转轨,并进而建立专业化的发展思路。推行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是对教师专业化这一世界性潮流的顺应,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体育教师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证,还可以为现代体育教育学科发展促生新的增长点并进而带来整个体育高等教育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7.
体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体育教学的远景目标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提出探索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路 ,为 :树立教学改革的新观念 ,培养高素质的科研型师资队伍 ,加强课程建设 ;加大体育经费投资 ;优化学院体育工作的运作模式 ,建立普修、个性化教育与俱乐部相结合 ,院、系、班三级为一体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中小学中青年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状况,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郴州市中小学中青年体育教师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中青年体育教师教龄普遍较高,但教师职称偏低,高学历人员较少,现阶段中青年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状况不容乐观。影响中青年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因素是体育教师专业培养的机制不完善,没有专业水平的监测制度,教学上对体育教师专业水平要求不严格,专业地位得不到重视,中青年体育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压力过大等。  相似文献   

19.
体育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理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阐述了体育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的理论构建:体育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一体化,校本培训与院校培训一体化,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与其他非师范类高校培训一体化;分别诠释其理论内涵及理论背景.提出该理论的实现途径:统筹考虑教育资源配置,实现体育教师职前培训、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一体化;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实现校本培训与院校培训相结合;开放师范教育体系,实现体育教师定向和非定向培养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This research analyzed the activities and events that enabled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for physical education (PE) teachers in Croatia. The beginning of professional PE education in Croatia is related to its introduction as an obligatory subject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curriculum of the Kingdom of Croatia-Slavonia in 1874. Most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did not have the knowledge needed to conduct PE classes. We recognized two parallel systems of training introduced in 1875: the first consisted of short training courses, and the second was the introduction of gymnastics as an obligatory course at teacher-training colleges. Twenty years after these obligatory PE classes were introduced to Croatian schools, Franjo Bu?ar organized and managed a two-year course for secondary school gymnastics teachers (1894–1896) after his return from a two-year educational programme at the Royal Central Gymnastic College in Stockholm (Sweden). This high school was the first for PE training not only in Croatia but also this region of Europe. In 1959, the first Croatian institution for PE education was established: the High School for Physical Culture in Zagre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