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丁忧制度是官员在父母去世后,必须去官守孝的一种礼法制度。在极度提倡"孝"的宋代,丁忧制度对官员仕途有极大的影响。宋朝政府为确保丁忧制度的执行,在政策和法律方面都有相关的严格规定。在宋代,大多数官员能主动执行丁忧制度并完成3年守丧的期限,但政府在遇"金革之事"时对具有"捍卫封疆之能"的武官进行起复,对某些位高权重的大臣也会加以夺情、起复。对个别官员为了权位、利禄而"匿丧"或营求起复等有违孝道的行为,不仅社会舆论会进行谴责,而且朝廷也会给予处罚;而对于"孝感于天"的人朝廷则会授予官职或加官进爵。此外,在宋朝的党派政争中,丁忧制度还会成为打击政敌的利器。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社会,仕宦官员“丁忧”不仅事关其孝道操守的官场道德评判,而且与其仕途任职乃至官场政治风云变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仕宦官员“丁忧”对古代官场社会所产生的重大政治影响,主要表现在:其一,“丁忧”普遍与官场仕职变动相联系,直接引起丁忧官员黜陟迁转的仕宦命运变化;其二,围绕丁忧过程中的“夺情”起复,官场权力倾轧与派系政争波澜迭起,往往导致高层权力纷争势力的此消彼长及人事变迁;其三,仕宦官员面对“丁忧”与“夺情”的两难取舍,屡屡引发古代官场“忠孝不两立”的尖锐矛盾冲突。由于仕宦官员“丁忧”始终与其仕宦命运相联系,因此,原本“丁忧”尽孝的人伦道德行为,一旦付诸官场人事实践,必然被打上浓厚的官场政治印记。  相似文献   

3.
张居正夺情事件作为张居正政治生涯的转折点,对张居正后期的政治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从礼与政治的角度分析夺情的缘由和朝中官员对夺情的不同态度,并分析了夺情对张居正改革事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林黛玉三题     
一、林家为什么不上“护官符”?贾雨村起复应天府,遇到的第一桩棘手案子即为薛蟠打死冯渊的人命案。贾雨村起初尚感戴皇上隆恩,拟秉公依法办案,奈门子“葫芦僧”进呈一张“护官符”,顿使雨村乱了方寸,改变初衷,乃营私舞弊,胡乱判决。“护官符”中谐隐了四家名宦巨绅的姓氏,是为贾、史、王、薛,  相似文献   

5.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选自《红楼梦》第四回。文中那个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人命案的贾雨村原是个潦倒的穷文人,在得到苏州富户甄士隐的资助以后,进京考中了进士,当上了县官。但不上一年,就因贪污被革职。由于他善于攀附,借助贾府之力,很快就被"起复委用"。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腐败活动的一个新动向就是一些贪官与“赌”挂上了钩,参赌聚赌、以赌敛财的现象日益猖獗。“官赌”加剧了权钱交易公开化,导致了贪污受贿等腐败问题的高发。本文通过一些历代和国外禁止官赌的事例说明禁止和根治官赌不仅要有完善的法制,而且需要执政者始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明王朝以伦理作为其合法性基础。张居正为了顺利实施其改革计划而采取的与李太后、冯保结盟,用人及“夺情”等手段,客观上触犯和践踏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伦理,侵蚀了明王朝的合法性基础。张居正强国富民、稳定王朝统治的改革目标,虽然能获得合法性认可,但他为达致这一目标所采取的改革手段却不具有合法性。目标与手段的合法性悖论正是张居正改革的悲剧性所在。  相似文献   

8.
王元安 《山东教育》2002,(34):15-15
近年来,一些小学校园刮起了学生家长为孩子“跑官”、“要官”之风。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通过各种方式和关系,请求老师为孩子在班内安排个“一官半职”,致使有些老师不得不挖空心思,在常设的班干部之外,增设名目繁多的“官衔”,如管花的“花官”,管水的“水官”,管桌凳的“桌凳官”等等。为什么让自己的孩子当“官”呢?一些家长振振有词:“当班干部可以培养、锻炼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增强孩子的自律性、自尊心。”多年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们,让孩子担任班干部在某种程度上确实能达到这种目的,但这无形中也培养了一些“小官迷”,…  相似文献   

9.
刘杰 《老年教育》2007,(11):24-25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为官者,好端个架子,爱打个官腔,常讲个官话,即为“有官味”。人们也常用“官味”来评价领导干部。“官味很浓”,说的是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没什么官味”,说的是和群众没有距离,平易近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宇文泰实行六官制度的目的并不是标榜神州文化正统,而是要笼络五大宿将以巩固西魏的统治。六官制度绝非单纯模拟尚书省的制度,它整合了西魏大统十二年以后的中央文官系统和部分武官系统,而叉稍作调整,这是一套形式特殊实质却并不特殊的官制;杨坚代周以后,六官制度早已失去了初创时的背景,而且其弊端也更加明显,所以隋朝初建,即将其废除。六官制度的一些创造,对隋唐官制有一定影响,但是隋唐官制的主要渊源还是西魏大统十二年改革以后的制度。  相似文献   

11.
作为詹姆斯?库珀所著《皮裹腿故事集》中最为知名的一部作品,《最后的莫西干人》描绘了18世纪中叶英法殖民者为了侵占美洲领土而展开的残酷掠夺.在小说中,主人公“鹰眼”和他的莫西干朋友钦加哥之间的友谊是作者描述的重点,而在1992年的电影版本中,导演描述的重点则转到了“鹰眼”与科拉的爱情上.《最后的莫西干人》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反映了文化背景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试论CMO、LMO、PAO和VB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域分子轨道(CMO)、定域分子轨道(LMO)、杂化轨道(PAO)和价键法(VB)是结构化学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CH4分子,对此之间关系进行较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信用制度及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票据市场的不统一、票据功能的不完善制约着票据业务的开拓。因此,只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继续大力发展具有真实商品交易的交易性票据业务的基础上探索融资性票据的发行,才能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票据市场,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罗马对行省的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省是罗马对被征服地区及其居民实行统治的主要管理形式。它对于罗马国家的稳定和罗马经济的发展都起了非常显著的作用。然而 ,罗马对行省的治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更不是没有缺陷的。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正是罗马行省管理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 ,对其加以研究不仅能够进一步加深我们对罗马行省制度的理解 ,而且对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罗马历史的发展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审美客体的散文文本,是创作主体的艺术创造变为社会性审美活动的中介,是创作主体与审美主体之间进行交流的依据.在接受主体眼里,它既是一种物化了的客观存在,又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审美存在,这与创作者追求的虚拟文本是不同的.本文从接受审美的视角,对文本的品质与层面,对不同类型、不同内质的文本的审美探求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马祖禅对自性、自身感悟的独特性的强调,以及随时著衣吃饭,任心自由的破除修行方式,对"吴中诗派"产生了影响,促使其文学创作表现出重心性、重主体的倾向,内容也趋向日常化、游戏化,体现了向元和诗风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减负”问题一直倍受我国广大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如何正确认识“减负”以及由此涉及到的个体素质教育成为焦点所在。从对“减负”问题的起始点、逆转点、落脚点等一系列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减负”需要切实变革相关制度,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借鉴赞科夫的教学原则。对全体中小学生实施个体素质结构教育。  相似文献   

18.
在一个社会里,只要存在阶级,就会存在阶级矛盾,它表现为利益双方的相互对立和依存.利益对立导致双方矛盾不可调和,便发生社会冲突,从而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而利益依存凸显了矛盾双方合作的必要,双方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以自己合法的方式获取自己的利益,双方相伴相生,相互依存,这就是阶级整合. 因此,阶级整合的关键就是要找到对立的边线--矛盾双方共同一致的利益,并随双方力量的消长而不断调整政策以适应边线的移动,这个边线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  相似文献   

19.
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选修课程“《论语》导读”的核心目标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深入理解《论语》的阅读能力和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能力,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深度是它有别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的主要方面.为达此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文本,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二元性与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我国《物权法》对遗失物权属的规定排除了拾得人取得遗失物之所有权可能。建立拾得人附条件取得遗失物所有权规则是权利与义务一致的要求,是公平与效率相协调的要求,在实践中应该依照过错与价值原则确定拾得人遗失物所有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