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交通路口信号灯控制系统已成为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瓶颈。为解决交通信号配时不合理问题。将物联网技术引入交通信号系统中,采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实时采集交叉路口各方向交通强度数据,根据车流量的动态变化情况,自适应控制交通信号灯各相位周期和比例。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有效减少车辆在交通路口的平均滞留时间,提高车辆通过能力,缓解交通阻塞。  相似文献   

2.
基于超声测距原理,以MSP430单片机为控制核心,设计了根据道路实时车流量来动态调节各路口通行时间的智能交通灯控制系统。通过相关算法将超声测距模块的输出回响信号转换成车辆信号,计算出某时刻车道在一段固定距离内的车辆数,并动态分配车道车辆的通行时间,从而提高了交通路口通行效率,有效缓解交通拥堵。系统引入手动遥控模块,可以应对严重交通堵塞。  相似文献   

3.
随着机动车数量的迅猛增加,城市交通拥堵状况日益严峻,城市道路拥堵严重影响着居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因此研究道路拥堵程度,以及对道路拥堵变化进行预测则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构建一个基于拥堵指标的MM-SVR模型,在考虑下一时段可能到达路段的潜在车流量情况下,对道路拥堵情况进行深入探究。首先,融合速度、区域内交通流量构建道路拥堵程度指标,然后基于历史数据构建将马尔科夫链与支持向量机预测相结合的MM-SVR模型对道路拥堵进行预测,以向前[n]阶状态的交通流量和速度作为输入量,将道路拥堵程度指标作为输出量。在实例验证中,使用广州市某片区的实时交通流数据对模型效果进行评测,并且使用SVR以及Adaboosting模型进行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无论是在拟合优度还是预测误差上均优于对比模型,在实时反映交通流拥堵情况方面有着良好表现。  相似文献   

4.
智能交通系统中需要的关键数据为道路的占有率、车流量、行车速度等,利用仪器得到的统计数据可以用于指导道路车辆的管理.根据车辆管理部门的需要,在借鉴国内外相关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对图像硬件平台和图像处理算法的理解和分析,设计了一种基于视频图像处理技术的便携式车流量检测系统,构建了基础的系统硬件平台,给出了系统完整的解决方案,详细分析了系统软件中涉及的白天及夜间车流量检测算法.测试证明该系统能够实时地检测车流量参数,可广泛应用于智能交通系统中.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道路车辆拥堵情况愈发严重。如何实时、精确地检测出道路车辆,对于解决道路拥堵问题具有重要意义,GPU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其提供了可靠的解决方案。研究分析传统目标识别算法、基于候选区域深度学习的目标提取算法RCNN和基于回归的深度学习目标检测YOLO,最终确定采用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实时目标检测算法SSD。首先调用VGG16网络模型在ILSVRC CLS-LOC数据库上预训练生成初始网络模型,进而设置超参数并在自身数据集上进行再训练,生成新的网络检测模型,然后将训练和测试部署到深度学习框架Caffe上加以实现。通过在数据库COCO、VOC2012上的测试结果表明,该模型检测精度为76%左右,处理速度为26FPS。同时通过道路路口的实地车辆检测,显示该算法能够实时、精确地检测出道路车辆,为道路拥堵情况判定提供可靠数据。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日益严重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实时交通流量反馈调节的智能信号灯控制系统。系统实时监测城市交通网络各个路口的交通流量,并兼顾整体与局部作出决策,最后调控决策作用于交通网络各路口流量,形成调节反馈的闭环控制。与传统的定时控制方法相比,具有经济迅速的特点,能有效增强城市交通通行能力。  相似文献   

7.
交通信号灯     
《小学科学》2019,(3):34-35
每一个城市的路口都有交通信号灯。红色、绿色的简单组合,让人们知道如何安全地通过路口,同时也减少了道路拥堵,让繁忙的城市交通变得井井有条。交通信号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在人类城市文明的早期,古代人一般不太需要交通信号灯这类东西,因为那时候的人口数量和交通工具数量,还没有达到造成交通拥堵的程度。  相似文献   

8.
交通延误主要发生在道路交叉口处。本文以咸阳市渭阳中路与秦皇中路交叉口为例,利用 Synchro 仿真软件评价交叉口交通流运行状况,发现现状交叉口的问题,通过交叉口改造及优化路口信号配时增加路口通行能力,缩短延误时间,对交叉口的拥堵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城市交通路口车辆拥堵延误现象,路口交通控制方案现场变更的不便与繁琐,采用了适合我国城市单交叉口交通信号控制的方法,设计了交通信号单点控制的仿真系统,利用该仿真系统,可以在控制方案正式下达路口前,通过计算机进行仿真模拟设计并进行评估,将评估符合要求的方案进行实施,仿真结果和实际应用验证了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今日中学生》2013,(15):19
2012年"中秋国庆黄金周"刚一开始,全国多个城市车流量呈井喷式增长,16省、市、自治区24条高速公路出现了严重拥堵。随着私家车的普及,城市道路正变得越来越拥堵。特别一些大城市,堵车已经成为家常便饭。不过,这一现状将有望得到改善。最近,由复旦大学牵头,南京大学、山东大学、电子科技大学、  相似文献   

11.
针对混合型道路公交车辆信号控制问题,综合采用微波、RFID,ZigBee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多种传感技术构建公交沿线无线传感器网络,实现对交通运行参数监测、BRT车辆准确定位和无线通讯功能,通过车辆设备与信号机间的信息交互,实现了信号的优先控制,提高了公交的运行速度。  相似文献   

12.
基于超声波测距原理,通过AVR单片机芯片计算出道路车辆的实时速度以及车流量。采集到数据后,通过无线模块NRF24L01发送到PC端,在PC上用VB开发上位机,从而显示出实时曲线,道路信息。介绍了系统的硬件及其软件的整体设计理念,注意事项,同时给出了该系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季淦  肖广兵  张涌 《教育技术导刊》2009,19(10):165-168
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车载虚拟雷达协同定位系统,能够实时显示周围邻居车辆运行状态,包含车速、方向、预警信息等,以提高车辆对周围道路交通环境综合感知能力,降低道路交通安全风险。系统主要包括支持自组织时分复用(STDMA)通信的车载无线传感模块、虚拟雷达仪表显示、树莓派核心处理单元以及相应的板载通信电路。车辆通过与智能基站进行周围性消息广播,对自身地理位置信息及周围其它车辆的地理位置信息进行精准估计。在对协同定位系统进行硬件电路设计的同时,还利用Visual Basic对系统软件的工作界面进行设计,能够直观显示周围邻居车辆的运行状态信息,实现对车辆在全球定位系统(GPS)信号弱或无GPS信号下的精准协同定位和显示。系统具有较好的实时性和精准度,能够为当前智能车辆以及未来无人驾驶的高精度定位服务要求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4.
创造和谐的交通环境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车、道路环境的协调统一和道路交通的安全、畅通、有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分别从行人、机动车辆及非机动车辆的动态情形、道路交通环境等方面重点描述道路交通中遇到的一般情况,全面分析问题的判断及处理,以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确保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对交通出行方式及出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带状组团城市的发展受自然地形与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较大,其在发展过程中易出现道路拥堵、机非人混行等问题,尤其在老城区易形成交通瓶颈。以福清市中心城区为例,研究其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及交通系统的特点,提出加强规划引导、优化规划路网结构、选择相适应的交通模式等思路,以改善带状组团城市存在的交通问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高校扩招和校园社会化,高校校园的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不断增多,而目前高校校园仍然是人车混行的道路系统模式,交通安全隐患藏匿其中。优化高校校园交通组织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出行与停放管理;加强学校出入口的交通管理;设置合理的校园导示标识。  相似文献   

17.
弯道是一种特殊路况,是交通事故的多发地点,车辆经过弯道时需要减速行驶,需要给其提供足够大的向心力,满足牛顿第二运动定律。通过分析弯道的曲率半径、摩擦系数、超高的横向倾角三因素可以得到车辆安全拐弯的最大速度条件。  相似文献   

18.
道路交通事故归责原则是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体系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由于相关的法律法规过于简单,对道路交通事故适用何种原则,理论界争议较大,在实践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文章提出了针对不同类别的交通事故,应采用不同的归责原则,并结合其他国家的做法对我国国情进行分析;文章还提出,在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时要注意适用好过失相抵规则,并呼吁尽快完善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以确保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9.
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主体确定的适当与否,直接影响到受害人能否得到足额的赔偿。国外各个国家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主体的立法例不尽相同,原因是交通事故责任主体理论基础不同。分析我国现有交通事故责任主体的法律规定,应在机动车名义车主与实际车主不一致,以及出租机动车致人损害、与车主有关系的第三人,在未经车主同意的情况下擅自使用机动车而发生交通事故等情况下,对责任主体的确定进行相应的立法完善,以有利于交通事故的顺利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