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从文化依恋角度探索个体对包括本族在内的区内民族及中华民族的认同,是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有效途径。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苗族、瑶族高中生为被试,探讨个体对区内民族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依恋。实验1表明,在威胁情境下,阈下呈现本族文化符号提升对随机几何图形的喜爱度评分,反应时显著长于中性图片启动。实验2表明,在威胁情境下,阈下呈现本族、区内其他民族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文化符号提升对随机几何图形的喜爱度评分,本族、区内其他民族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文化符号启动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区外民族文化符号和中性图片启动,说明被试对区内民族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文化符号形成了依恋。在威胁情境下,本族、区内其他民族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文化符号给个体带来了安全感。民族互嵌地区少数民族高中生已将区内其他民族和中华民族视为内群体,对区内其他民族和中华民族形成了依恋。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调查了白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状况以及影响该认同状况的背景因素。通过对来自云南省5所大学的260名白族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得到研究结果。结果显示云南白族大学生处于民族认同归属阶段,也就是对白族的高度认同。四个主要的背景因素对这种高度认同产生了影响:白族大学生的居住地(包括老师和朋友的民族)、家庭因素(包括家庭收入和父母的受教育层度)、语言流利程度(包括白族语言和汉语的流利程度)以及白族大学生对白族文化和汉族文化以及对白族人和汉族人的观念和态度。  相似文献   

3.
调查发现,中学生在国民身份认同上呈现出高情感认同与相对低的理智评价的矛盾性,随着年龄增长与国民身份认同感略有降低的矛盾性;在政治认同上体现出积极样态,但是存在政治权利和承担义务上不匹配的矛盾性;在文化认同上体现出既有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有对西方现代文化的接纳,还有对当代流行文化的包容的的多元性。加强中学生国家认同教育,需要在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中培植中学生的民族与国家责任意识,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公民教育,强化以中华文化为根基的主流文化认同教育。  相似文献   

4.
对云南具有代表性的五个民族(白族、纳西族、傣族、彝族、佤族)的共计300名高中学生的调查显示:1.在文化水平不同的环境中,各民族高中生智力发展有着明显的差异.2.学习动机的激发.文化教育的期望和民族双语教学是影响民族高中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3.对民族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业标准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此,应增加教育内容的民族特色,有计划地进行人生目标教育,在教育中要形成相同平等的成就标准,并且还要加强交流,开阔眼界,积极参与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相似文献   

5.
民族认同研究及其对我国民族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希望自己的民族成员既能认同民族文化,也能认同主流文化;既能认同本民族,也能认同国家.民族认同研究对我国民族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本文回顾了民族认同研究的一些研究成果,指出了民族认同研究对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对其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培养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民族认同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352名初中生为调查对象,研究当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初中生的民族认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民族认同包括主流文化认同、积极文化认同和消极文化认同三种成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初中生的民族认同意识非常明确,而且对主流文化认同程度最高,性别、年级、民族以及所居住的村寨或街道的情况均未对主流文化认同和积极文化认同产生影响,在消极文化认同上,民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事后检验结果表明,苗族在消极认同的得分要高于彝族。  相似文献   

7.
“绕三灵”是大理地区白族人民传统的民俗活动,是以唱白族调为主的白族歌舞节,是人们理解白族文化的重要途径.“绕三灵”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其在实现白族文化的传承、强化白族民族认同、实现白族人民审美教育和维护白族人民心理健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李印 《文教资料》2010,(6):210-21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意识成为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生应建立文明对话的理念。在认同和弘扬本民族文化、尊重异族文化和承认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异族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和西方意识形态的实质。文明对话的理念给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新内容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文化适应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当少数民族大学生脱离自己的母体文化群体进入大学校园后,必然要面临着来自与原来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有较大差异的主流文化的考验和民族认同的困境.通过对云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与民族认同的调查分析,提出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加强民族认同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一个国家内的民族成员既能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也能认同主流文化,是对这个主权国家的国家认同。对于我国而言就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对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历史的认同。这就需要高校的民族教育除了要引领少数民族成员的民族认同外,同时也要培养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应该引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观,要引领其对国家政策和民族政策有正确的态度和看法。  相似文献   

11.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民族地区青少年需要面对的双重认同问题,树立正确的民族认同观与国家认同观直接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国家的稳定。在对新疆南疆地区2116名青少年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南疆地区维吾尔族青少年的国家认同较民族认同相比表现得更为积极,与汉族青少年相比,他们的国家认同较低而民族认同较高 国家认同的形成会提升维吾尔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 来自县镇和城市的青少年群体在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上都较高,而农村的相对较低 父母亲的文化程度越高,子女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就越高。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explores how ethnic minority students in Hong Kong secondary schools discursively construct their identities in relation to culture, heritage, and social discourse. It finds that the ethnic minority students negotiate their identities within multiple positioning from parents, school, and the broader social discourse on minority languages and cultures. It also finds that they construct contradictory language ideologies when attempting to legitimate their heritage languages and to illegitimate the status of Chinese in the social context.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participants tend to establish an essentialized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ir heritage culture and host culture. It argues that fixed and stereotyped views towards language practices and culture may lead to antagonistic relations between the ethnic minority students and locals, and become obstacles to their socialization and integration into the mainstream community. The implications for establishing a flexible and relational view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language use are explored.  相似文献   

13.
《飞天》中的主人公齐兹不是在现实社会中依靠白人的力量找到身份根源,而是借助神奇的时空之旅跨越种族的隔阂,在历经各种窘境之后完成了身份形成过程。这表明文化的杂糅和变革在身份缺失者重新把握文化身份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启示人们要用发展和积极的眼光看待民族文化和主流社会的关系,要在继承和批判的基础上吸取其他文化,重构文化身份,不断探索新的生存之路。  相似文献   

14.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impact of subtractive schooling, including language use in education, on the identity of a group of ethnic minority students in Central Highlands of Vietnam. Drawing on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data, a deeper look is taken into the ways in which these students identify themselves with their languages, cultures, and social relations. Findings reveal that the subtractive power of the school language and the institutional milieu profoundly influenced their identity construction by creating the conditions for (a) the devaluation of their language and cultural identity as a consequence of the invasion of their sociocultural territory by the dominant language and culture and (b) the segregation and disunity that affected their identity construction through social relations. Although subtractive schooling apparently facilitated students’ integration into the mainstream, its invisible power forced them not only to integrate but also to bear the full burden of constructing new identities to adjust to the school environment and the mainstream society.  相似文献   

15.
文章用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谭恩美作品《喜福会》中四位中国移民母亲与美国长大的女儿之间由于文化差异、民族身份等因素引起的充满冲突的、微妙而复杂的关系,探讨具有模糊身份的美籍华裔母女们在西方主流话语下寻求身份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青海565名藏族大中学生文化习性的问卷调查及其分析研究,得出结论认为藏族大学生比中学生有更强的文化习性认同;藏族女性存在更强烈的民族语言认同;城镇藏族青年的主流文化态度和民族语言认同明显高于牧区青年;文科生对本民族的宗教、风俗、语言等方面具有更强的认同感,而对主流文化则较理科生排斥;父亲文化程度与子女文化习性获得方面存在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直接关系着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基于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内涵,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传统文化认同差、先进文化关注少、从众西方文化等问题,认为培育的途径为:政府要加快文化建设、社会要承担文化责任、学校要传承文化知识、企业要参与文化育人、学生要自觉提升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8.
云南省民族地区鹤庆县高中教育成绩斐然,高考成绩在全省民族聚居县中处于领头羊的地位,被称为“鹤庆教育现象”。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由及历史背景,总结鹤庆中学办学模式,认为“鹤庆教育现象”在升学成绩斐然的同时,也隐含着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教育缺失问题,由此引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教育的反思:学校教育与校外“文化心理场”互补具有重要性。提出民族地区中小学生文化认同的良性发展需要建立起学校教育和校外“文化心理场”之间的互补共谐机制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生活在西方主流文化的中心,关于少数族裔文化身份的探讨一直贯穿于她的作品之中.在小说《天堂》中,作者将对身份认同的探讨带向历史的源头,重新检查文化的生产和发布过程,希望能为充满焦虑的少数族裔身份找到可以安放的位置,从而寻求到真正天堂之所在.同样有着少数族裔身份的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认为文化意义的生产必然要穿越一个他称之为“第三空间”的地带,由于第三空间的介入,文化始源的纯真性遭受颠覆.为了重新寻回属于少数族裔的自我认同,带领黑人群体找到真正的天堂,英里森在《天堂》中构建了一个类似的介入性空同.文章旨在援引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分析莫里森在小说《天堂》对于黑人少数族裔乃至整个人类出路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