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卫星测图是当代测绘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测绘事业以及国家安全保障的迫切需求,也是一个国家对地观测水平的重要标志。但长期以来我国卫星影像的精度不高,基本无法测图,与国外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我国一直依靠航空影像和国外卫星影像进行测图,国产高精度卫星数据获取与处理技术已成为制约我国测绘和地理信息发展的瓶颈。“国产民用高分辨率立体测图卫星测绘和应用关键技术”项目突破了资源三号立体测图卫星从指标优化设计到立体测图等一系列技术难题,结束了我国遥感卫星难以测图的历史。该项目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卫星测绘应用中心主持承担,武汉大学、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等参与完成,主要完成人有唐新明、孙承志、龚健雅、张过、李朋德等。项目成果获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相似文献   

2.
15年来,我国遥感卫星应用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资源卫星数据的质量和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应用领域不断扩大,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已经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水利、矿产等国民经济重要领域,在环境监测、灾害调查、城市规划、铁路高速公路选线、工程地质勘察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卫星数据免费分发政策的实施,既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也开创了资源卫星应用的新局面。[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近来,“资源三号测绘卫星”的成功发射和规模化应用引起了高度关注,成果入选2012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文章简要阐述“资源三号测绘卫星”从立项到应用的历程,探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叙述“资源三号测绘卫星”的主要性能指标和应用范围。通过与国外同类卫星的比较,表明我国有能力发展一流水平的高分辨遥感卫星,实现我国卫星遥感从有到好的重大转变,推进我国遥感卫星的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发明与革新》2014,(2):48-48
去年底,我国首颗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一“高分一号”卫星正式投入使用。“高分一号”卫星是我国首颗寿命大于5年的低轨遥感卫星,也是国家重大专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中的首星,它的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国产化迈出了决定意义的一步。它将在国土资源调查与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5.
动态     
《科学中国人》2022,(2):6-7
我国高分多模卫星正式投入使用1月20日,国家航天局在京举办高分辨率多模综合成像卫星(以下简称“高分多模卫星”)投入使用仪式。利用高分多模卫星0.5米分辨率全色、2米分辨率多光谱数据产品,可进一步满足大比例尺国土调查与测绘、重点区域自然资源遥感监测、灾害风险与应急监测、农业资源调查、生态环境精细化监测、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城市精细化管理等领域对高精度遥感数据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对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需求异常迫切.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基础测绘项目以及国家地理国情监测项目的支持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卫星测绘应用中心面向当前测绘地理信息数据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多源遥感影像联合获取与协同利用关键技术开展了技术攻关,突破了基于天气信息的影像可获取性预测、基于样本模型的影像云雪雾范围自动提取、基于运筹学思想的影像智能优选等关键技术,解决了多源遥感影像协同利用的技术瓶颈问题,研建了影像协同利用综合服务平台,满足了不同行业的应用需求,填补了我国多源影像协同利用获取技术的空白.项目成果在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标准时点核准工作中,解决了短周期广覆盖影像获取技术难题,并在贵州、广东、青海等影像获取困难区得到了常态化应用,在基础测绘、地理国情监测、资源调查、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7.
《科技风》2017,(15)
伴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分辨率也变得越来越高,因此,利用卫星遥感成像技术进行城市的动态监测已经成为主流趋势。本文主要阐述遥感在城市动态监测方面的应用原理,以及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8.
简要介绍遥感技术在我国土地资源调查研究工作中的应用发展过程,阐明土地资源遥感的主要研究方法。以草地资源遥感为例说明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研究中的应用,分析了草地资源遥感调查技术路线与技术支持、草地类型分类系统的分类原则以及草地遥感的调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空间信息技术减灾应用及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简要介绍了我国灾害形势和灾害管理需求,强调了环境与减灾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国家防灾减灾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意义,其中环境与减灾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由在轨稳定运行的4颗光学卫星和4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组成,并根据业务需要进一步增加高轨、敏捷等成像能力,目前第一阶段“2 1”星座已经成功建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的基本内容,包括国家重大自然灾害应急无人机监测站合作机制、卫星遥感数据减灾合作共享机制和空间信息服务框架,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利用环境与减灾小卫星数据以及国内外合作机制,把遥感等技术有效应用到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澳大利亚火灾等国内外重大自然灾害的响应中。最后针对当前防灾减灾领域应用与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资源卫星应用是多学科、综合性的航天高技术,资源卫星应用事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15年来,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发展迅速,卫星应用工作成绩显著。资源卫星应用系统的成功建设与运行,填补了我国资源卫星应用系统的空白,特别在资源01/02星的交付使用以来,资源卫星应用中心获取了大量珍贵的数据信息,数据产品得到广泛应用,不仅谱写了我国对地观测卫星应用的崭新篇章,而且也使航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创造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积极、广泛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了中国航天技术与应用的国际影响,提升了我国对地观测卫星应用在国际遥感界的地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全球陆表特征参量产品生成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全球环境变化研究,要充分发挥卫星观测数据潜力,特别是针对缺乏长时间序列、高时空分辨率和高质量的全球陆表特征参量产品。尽管我国已经发射了多个对地观测的卫星系列,但还没有生产出自己独特的全球陆表卫星产品。为了支持全球环境变化的研究,国内20多家大学和研究所于2009年承担了“863”重点项目——“全球陆表特征参量产品集生成系统研发与产品生成”,综合利用国内外卫星遥感数据源,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本文从数据收集管理、算法发展、产品生产与验证、产品发布以及产品应用示范等方面对GLASS产品生成与应用研究的成果进行了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12.
中国林业遥感技术与应用发展现状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森林资源、荒漠化、湿地、灾害和生态工程等方面总结了我国林业行业遥感技术及应用的发展现状,结合国家需求与行业发展,提出了我国未来林业遥感发展的几点建议,即大力推动林业遥感卫星、航空遥感平台、林业遥感信息产品标定与真实性检验场、林业遥感综合服务平台等天、空、地一体化应用体系的建设,加大林业遥感应用研究投入,不断提升林业遥感的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13.
资源遥感—从区域调查到全球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红辉 《资源科学》2000,22(3):34-39
遥感技术具有的宏观、综合、动态、快速的特点,成为现代资源科学研究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从70年代以来,卫星遥感技术在资源调查、监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区域资源系统窨信息的定位研究、资源动态的连续快速监测和结构、功能的定量综合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进入90年代以后。全球变化研究居为国际热点。对遥感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资源遥感迈进了全球变化研究的新阶段,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①多层、立  相似文献   

14.
卫星遥感技术在内蒙多伦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萍 《资源科学》2002,24(6):29-34
多伦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南端 ,是典型的农牧交错地带 ;土地结构类型独特。在半个多世纪的开发建设中 ,土地利用情况不清 ;更无完整、科学的土地资源数据。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采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多伦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综合调查。该文应用TM数据 ,地理信息系统及图像处理软件技术 ,结合 1∶5× 1 0 4地形图 ,对多伦地区各种用地类型进行数理统计 ,并阐述了遥感土地利用专题图研究制作情况 ;分析探讨了该区土地利用现状 ,对土地利用结构及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评价、预测 ,从而揭示了该地区人地关系 ,提供土地利用遥感专题图研究成果和建议。为当地合理利用土地、综合规划、发展地方经济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赵严 《大众科技》2014,(11):60-63
土地覆盖是影响地表温度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覆盖与温度变化之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多时段的遥感数据,研究了长沙市土地覆盖类型的变化情况,并结合LANDSAT5的热红外波段反演了地表温度,通过遥感与GIS技术结合,分析1996-2009年长沙地区土地覆盖变化及地表温度响应,结果表明:1996-2009年间长沙市城市建设用地增幅为54.47%,耕地数量较1996年减少了16.83%。伴随着土地覆盖的剧烈变化,各用地类型的地表温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城市、建设用地、林地、水田、旱地、未利用的地表覆盖温度分别增加了1.16、1.33、1.22、2.73、0.01摄氏度。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在内的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为海岸带科学研究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技术支撑和发展机遇,也在海岸带生产应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简要例举了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在海岸带资源调查、生态环境监测、灾害管理和综合评估方面的应用,探讨了其应用现状与前景。基于目前我国雄厚的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储备,建议开展地理空间大数据的基础研究,支撑海岸带科学研究的信息化、定量化和系统化,开展业务化和智能化应用,进一步直接体现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张景华  封志明  姜鲁光 《资源科学》2011,33(6):1195-1203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又是研究土地覆被变化的重要前提,它既影响着分类结果的表达,也决定着分类数据的应用领域。本文简要回顾和评述了国内外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系统的研究进展。研究认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系统,1970年代之前以土地利用分类为主,着重于土地用途的差异,主要用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土地利用制图;1970年代随着遥感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土地覆被为主的分类系统迅速发展起来,它着重于土地类型的差异,主要用于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研究指出,目前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系统一般都适用于特定研究目的和研究尺度,没有统一标准,这种土地分类系统的不兼容性,给土地覆被数据的汇总、分析与共享带来了诸多不便。但一个"万能"的土地分类系统又是不存在的。鉴于此,研究认为一个标准土地分类系统应该是多级的、开放的系统,高级别的土地覆被类型可以直接基于遥感影像进行识别,以便于实现分类数据的比较和共享;低级别的土地覆被类型可以根据特定研究目的灵活制定,以满足特定的研究需要。  相似文献   

18.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土地覆被遥感分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遥感图像的分类是研究土地变化的基础。传统的遥感图像分类存在着精度不高,不确定性强的特点。本文使用支持向量机(SVM,Support Vector Machine)技术对遥感图像分类,并与传统的最大似然分类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参数组合下SVM的分类总精度和Kappa指数普遍高于最大似然分类的结果,其最高总精度高出最大似然分类0.9779%。SVM和最大似然分类结果都存在着类别混分,但是SVM混分程度远小于最大似然分类,其精度保持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如对于低密度草而言,最大似然分类的用户精度下降到84.68%,而支持向量机的用户精度虽然也有下降但还是保持在92.31%。SVM在样本数目很少的情况下表现出了出色的学习能力,是机器学习领域很有希望的一种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19.
文章回顾了中国航天技术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发展概况,包括运载火箭的系列发展、科学卫星的研制与运行、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发射、通信卫星系列化发展、气象卫星系列化发展、遥感与资源卫星的发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进展、"嫦娥工程"进展,以及载人航天工程进展。简要总结了中国航天技术发展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