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截至目前,“非升即走”制度在我国高校已历经试点探索、制度准备、多元实践等三个发展阶段。其从试点探索到多元实践是在政治逻辑、市场逻辑和学术评价逻辑多重作用下逐步调适推进的。不可否认,“非升即走”制度在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其引发的人事争议难以通过法律途径予以有效解决、容易诱发科研产出的功利化倾向、尚未构建起关于教师流动的配套支持措施等困境和问题。为优化“非升即走”制度,切实保障教师权益,需建立健全岗位聘任制法律法规;确立基于岗位聘任的用人制度,全面推行“预聘”和“长聘”结合的聘任体系;进一步探索与“非升即走”制度相配套的教师流动机制。  相似文献   

2.
充裕而优质的教职来源、强有力的专业化成长支撑、完善的学术自觉、畅通的人才流动渠道和多元的文化认可机制是美国高校“非升即走”制生存的土壤.我国在借鉴国外“非升即走”制的实施过程中产生了积极效应,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科研的“大跃进”、“急功近利地炮制学术成果”、“人才管理困境”等诸多问题的出现.为此,要强化大学的人才培养功能、凸显“教学”的学术生产力、完善教师“走”后的顶层设计、实行教师分类管理、落实“非升即走”制的保障机制,从而实现我国实施“非升即走”制的路径优化.  相似文献   

3.
文章利用异时双重差分法,选取某省7所省属院校为研究对象,按是否实施“预聘-长聘”制度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以此探讨该制度对省属高校科研生产力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以“首聘期科研考核”为核心的“预聘-长聘”制度,对科研产出具有正向作用,且产出成果更具国际化。研究认为,“首聘期科研考核”较之“非升即走”更具有可行性,当然也需要设定合理的考核时长、对基础研究相对弹性的考核标准以及更加完善的学术资源和薪酬体系。  相似文献   

4.
高校教师聘用制度改革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乔锦忠 《教育学报》2006,2(4):70-73
本文在回顾我国高校教师聘用制度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高校教师聘任制在实行过程中选择短期合同和长期合同的原理,说明了在给予教师长期合同或终身教职中使用“非升即走”机制的原因,指出了实行教师聘任制之后职称评定制度的走向。  相似文献   

5.
在“非升即走”制度影响下,中国高校教师保障机制缺失,存在教师评价机制不合理、保障责任主体碎片化、保障阶段滞后、保障功能单一等问题。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构建组织协同、功能整合、全过程保障的教师保障机制,可以系统性地保障教师权利。具体而言,高校教师保障机制的整体性构建可化分为三个阶段:在事前保障阶段,形成以规范制定为核心的制度保障;在事中保障阶段,形成以教师职业发展为核心的待遇保障;在事后保障阶段,形成以教师再就业帮扶为核心的救济保障。  相似文献   

6.
终身教职制度是美国高校自发形成的内生型制度,丰富的教职来源、强健的专业保障、完善的学术氛围、畅通的流动机制和宽松的文化环境构成了其繁荣的土壤。我国高校实施预聘-长聘制虽然取得了突出效果,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一是外生型改革导致利益博弈复杂,制度移植存在水土不服现象;二是"非升即走"中的培养支持不足,教师"走"后的兜底保障不够;三是晋升前易出现急功近利的现象,晋升后易成为"保护懒汉"的制度。建议完善制度顶层设计与动力传导链条,关注政策实施的弹性与灵活性;落实预聘期内的培养支持机制,完善教师"走"后的兜底保障制度;实施适应性与发展性考核评价,建立健全终身教职后评估制度。  相似文献   

7.
“非升即走”作为一种有效的人才筛选与选拔机制,成为美国大学终身教职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然而其中有关6~7年试用期限的规定却具有历史的偶然性.本文尝试从学术人才成长的角度,以斯坦福大学和密歇根州立大学为案例,探究这一期限设置在当下是否为教师展示其学术潜能或检视其是否适合从事学术职业提供了充足的时间,结果发现两所高校物理系的教师在副教授职称评定之前已经展示出较强的科研能力,达到了晋升的标准,某种程度上印证了这一期限设置的合理性.在我国众多高校也逐渐采纳美式“非升即走”制度的今天,大胆借鉴很有必要,小心求证期限的设置是否适用于我国高校的环境或学术文化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8.
高校教师合理、有序的流动是推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策略。我国高校教师何以流不动?完善的高校教师流动机制尚未建立是主要原因。西方国家高校教师之所以流得动,是因其已建立起由保证机制、"流出"机制、"流入"机制和共享机制等共同构成的完善的高校教师流动机制。我国高校应通过逐步推行教师非终身制、吸纳"非升即走"制度和"非走不升"制度的精髓、完善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和健全高校兼职教师制度等,构建我国高校教师流动机制,让高校教师得以真正流动起来。  相似文献   

9.
美国高校避免研究生导师队伍"近亲繁殖"的做法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近亲繁殖”问题严重,美国的一些避免“近亲繁殖”的成功做法,如广开途径,公开招聘,不留本校毕业生任教,“非升即走”,以优厚的条件吸引人才等,对改革我们的弊端颇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保送生制度本质上是试图突破以分取人、促进素质教育、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以及保障部分行业性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种高校招生方式,其目的在于弥补高考单一化评价录取在人才选拔方面的功能性缺陷。然而,理论上,其存在标准弹性较大、权力失衡等制度黑洞;实践上,其保送机会存在巨大阶层差异。因此,建议将保送生制度改革纳入多元入学录取制度改革系统,即以“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和“破格录取”三种录取方式分解招收保送生制度所鼓励、优惠的各类优秀人才,最终达到合理取消保送生制度之目的。  相似文献   

11.
明尼苏达大学是美国一所典型的公立大学,其教师聘任工作中的基本过程和做法,代表了美国大学教师聘任制度的主流。明大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教师、终身教授晋升中非升即走、教师进退升降中学术权力为主导、教师管理工作的低重心等特征,深值我国大学在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中予以借鉴。  相似文献   

12.
明尼苏达大学是美国一所典型的公立大学,其教师聘任工作中的基本过程和做法,代表了美国大学教师聘任制度的主流。明大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教师、终身教授晋升中非升即走、教师进退升降中学术权力为主导、教师管理工作的低重心等特征,深值我国大学在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中予以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中国高等教育特定的制度环境塑造了以北大为代表的名校“神话”。从新制度主义理论的视角看,这种“神话”的实质是高教环境中的制度规则,它具有“神话”功能,能强迫或诱导环境中的其他高校为追求合法性而走向趋同。高校趋同化通过三种机制来实现,即强迫机制、模仿机制和社会规范机制。北大“神话”所造成的后果是高校的群体性趋同,具体表现在办学目标定位求高、办学规模求大、办学专业求全和办学理念求实用四个方面。要打破这种“神话”,就要从政府、高校和社会三方面采取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非升即走”聘用制促使导师年轻化与科研绩效全面化,助推“雇佣支配型”导学关系的形成。从社会、政治哲学及法学的多重学科视野出发,提炼出基于“制度规范”“事实身份”以及“价值知识”三类支配的理论构造,通过对善治理念中“形式”“实质”“效果”三类正当性要素的引入,得出支配型导学关系的正当性理论构造。进而从三个方面加以矫正,即制度矫正:规范支配权力过程,提升权利救济实效;人身矫正:支配依据从“身份”到“契约”转换,实现“导学治理”全过程民主;价值矫正:以导学共同体推动价值认同与知识创新。从这三个方面实现善治支配型导学关系,构筑新时代的复合型导学“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5.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升本高校文科教育发展出现了量和质的失衡问题,特色定位不明导致盲目发展和供给过剩。严峻的就业压力迫使升本高校面临“再职业化”境地,而文科教育的转型尤为艰难。当前的高校文科教育改革不能简单地面向规模“压缩”,也不能盲目向职业教育回归,而应注重结构优化调整和质量提升。在坚持分类指导的同时,未来高校文科教育应走精英化、通识化、职业化兼顾的路子。在此情景中,升本院校文科教育要避免实用主义取向,人文精神培养才是其真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6.
高校教学督导制度作为监控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其制度建设进程需要得到关注。社会学制度主义提出,制度由规制性要素、规范性要素和文化—认知要素构成,其中文化—认知要素所代表的“共同意义”的建构是推动制度建设的根本因素。从社会学制度主义视角对高校教学督导制度的分析发现,当前我国高校教学督导制度建设存在制度设计欠缺、制度执行的有效性低和制度化进程受阻三个困境,应通过增加制度供给、提高制度效用、提升制度认同三个路径全方位推动高校教学督导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大学里以"非升即走"为代表的竞争性制度安排,其内在逻辑对教师职业角色和活动行为取向具有强大的规约性和指向性。这种制度设计有助于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学术制度、弱化大学内部的"官本位"倾向。同时,也会导致教师职业生活的物化以及坚持学术自主与走向国际标准的冲突,单一的教师评聘制度改革还会引发"制度丛"牵制困境等问题。为完善大学教职制度,政府应充分发挥"元治理者"的角色,构建完善的制度,明确大学与教师之间的权力(利)义务关系。大学自身在制度变革中应建立普遍认可的公正合理的程序,注重发展性评价,构建多种教师职业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8.
开放大学建设需要肩负的使命之一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形象地称之为“立交桥”。很显然,“学分银行”和“成果认证”是搭建“立交桥”的手段之一,试点中的开放大学纷纷设立课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方案和建议,但在研究和实施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体制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不是开放大学自身所能解决的,是开放大学建设过程中无法回避的。这是因为搭建“立交桥”的基础性工作——第三方认证制度尚未建立起来。本文借鉴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阐释了开放大学在“立交桥”建设所起的作用和建立远程高等教育第三方认证制度的必要性,指出“立交桥”的搭建,质量是“基石”,即基础性工作,制度是“桥墩”,即重要支撑,学分制是“桥面构件”,即途径。  相似文献   

19.
高校教学评价是高校评判教学工作、回归教学本位、深化教学改革和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在数智时代,高校教学评价体系面临“师-生”“校-社”“教-创”“学-用”等四个维度的拓展。运用共生理论的最优评价标准进行审视发现,高校教学评价体系存在教学主体缺位、教学功能异化、教学关系非对称性与教学效果非互惠性的现实困境。由此,高校教学评价体系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为:建立数智型教学评价制度,抬升弱势教学主体评价;塑造高质量的教学评价观,发挥教学评价的数智功能;推动教学评价管理数智化,拓宽多元主体互评渠道;构建并喻文化的互惠模型,实现高质量的教智融合评价。  相似文献   

20.
创建合理有序的高校人才流动机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改善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 ,在于创建有助于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新机制。高校应营造开放流动的用人环境 ,以聘任制为核心 ,科学设岗 ,择优选聘 ,借鉴国外“非升即走”、终身教授制等办法 ,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与此同时 ,应注意处理好近亲繁殖与稳定西部高校人才这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