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歌代啸》杂剧之《凡例》的撰写者冲和居士,别号曲痴子,又号清溪道人,真实姓名不详,杭州人,"选"过《缠头百练》初、二集,"评校"过《禅真后史》且创作过《西厢余韵》套曲,但是,他只是《歌代啸》杂剧之《凡例》的撰写者而不是传为《歌代啸》的作者徐渭,他和《禅真逸史》刊刻、评订(或评校)者夏履先及有"清溪道人"之号的《禅真逸史》的"编次"者瀔水方汝浩也都不是一人。  相似文献   

2.
明代徐师曾所著《文体明辨》是一部文体学著作,其附录中“诗馀”部分九卷,即清初沈雄《古今词话》所称为《词体明辨》者,共收录词调332调,424体,例词573首;前为平仄谱,后为例词,事实上具有很明显的词谱性质。这是继周瑛《词学筌蹄》、张铤《诗馀图谱》之后的明代第三部词谱著作。而成书于晚明,在清代影响颇大的《啸馀谱》,实际是程明善杂取各书纂辑而成的;其中《诗馀谱》部分正是完全照搬徐氏的《词体明辨》。由于《文体明辨》卷帙繁重而流行不广,晚明以来的词学家尽管时时提到《啸馀谱》,却无人发现并指出其剽窃《文体明辨》的同书异名关系。  相似文献   

3.
【源出】元·无名氏杂剧《冻苏泰》二。  相似文献   

4.
《碧桃花》,全名《萨真人夜断碧桃花》,元代无名氏的杂剧,共四折,有《元曲选》本。第二折《幽会》,与《牡丹亭》的《幽媾》有相近之处。第三折《夜断》,与《牡丹亭·冥判》有相近之处。焦循在《剧说》中也有"玉茗之《还魂记》,亦本《碧桃花》《倩女离魂》而为之"的说法。本文主要从家世、游园、幽会、还魂这几方面的对比,来剖析《牡丹亭》对《碧桃花》女主角人物塑造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唐代孙广所著《啸旨》一书,实为口哨的十二种吹法与对秘曲十二章源流的解说。《诗经》中有三处"啸",皆为因过度感伤而发出的声音,但发此声者皆为女性。进而啸被用于招魂,发挥另一种功能。《楚辞·招魂》的"啸"因为可以感鬼神,故道教用之,其因缘持续到唐朝。魏晋之后,具有音乐美的啸似乎开始流行,如阮籍就善于啸。从《啸赋》看,啸开始带有神仙家与道家的气息,"啸"由原来的吹口哨转为歌唱的意思,进而意味着神仙家、道教人士即使不吹口哨、不唱歌也怀有的那种超然于尘世之外的心境。因此,"啸"这个词中即包含着有声之啸与无声之啸两种含义。  相似文献   

6.
正"啸"是人撮口发出的一种悠长而清脆的声音。东汉许慎在《说文》中这样解释:"啸,吹声也。从口,肃声。"他认为,"啸"是吹气之声,类似于今天的吹口哨。西晋成公绥在《啸赋》里描述道:"动唇有曲,发口成音。"吟啸之风俗较为古老,最早可追溯于《诗经》。《诗经·召南·江有汜》:"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诗经·小雅·白华》:"啸歌伤怀,念彼硕人。"这两首诗中,女主人公都是借"啸"抒发遭遇遗弃后的痛苦和愤懑之情。  相似文献   

7.
元杂剧,作为有元一代文学的代表,以其独特的艺术成就,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灿若星河的元代杂剧作家群中,无名氏作为一个特殊的创作群体,近年来得到了众多学者的着遍关注.无名氏的三国戏杂剧深受魏晋时期志人志怪小说的影响,并直接脱胎于陈寿的《三国志》,其对《三国志》既有继承又有着某种程度的创造和改编.  相似文献   

8.
质量是书籍的生命,更是辞书的生命。辞书编纂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综合工程,要确保辞书的质量,在编纂过程中,必须时时处处小心谨慎,防微杜渐。 长期以来,由于工作需要,笔者经常与辞书(尤其是各类大中型语文词典)打交道。或释疑解惑,或提供信息,翻检查阅,时有补益。然其疏误之处,亦偶或有所发现。“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兹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分门别类,摘要举例,略申管见,抛砖引玉,以就教于专家同好。 一、立目疏误 1、不辨古今字而误以他字立目例。如【骨馀】,《中文大辞典》(以下简称《中文》)“骨”部立此条目,释为:“谓里落之壁也。”并以《尚书大传·周传·牧誓大战》:“太公曰:‘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屋上之鸟,不爱人者,及其骨馀。”(郑注:骨馀,里落之壁。)为例。按,此“骨馀乃“胥馀”之形误(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尚书大传》四部丛刊本卷三作“(?)馀,”“(?)”乃“胥”之古文。《龙龛手鉴·肉部》:“(?),同胥。”《正字通·肉部》:“(?),古文胥。”“胥馀”者,村落的角隅,即郑  相似文献   

9.
二、无名氏诗误入作家诗集 前述诸例,殆属作家诗误入无名氏集,即在采辑无名氏诗时,因失于鉴别,往往误收作家诗入无名氏集中。反之,在采辑作家佚诗时,又往往出现误收无名氏诗的现象,即常常将无名氏诗误收进作家诗集内。此例亦不少见,尤以从《文苑英华》、《乐府诗集》以及其他类编诗的总集本或选集本中辑佚作家诗时,或有兼收后题缺名者为常见。 《全唐诗》卷七八七无名氏集三载《秋日悬清光》,又重见《全唐诗》卷一二七王维集中,题作《赋得秋日悬清光》。检《文苑英华》卷一八一“省试”卷载此诗,题下缺  相似文献   

10.
正一、词与押韵的内涵词是曲子词的简称。宋人称词为歌词,晚唐、五代时人们称其为"曲子词"。从字义上看,词就是指文辞,曲就是指音乐。"曲子词"就是依照音乐韵律节拍而创作。在古代文论中就有"倚声填词"之说,"倚声"正是合音律之意。按谱填词,谱中字句有"平仄"之格律,按谱其实也是"倚声"之意。清刘熙载《艺概》卷四说"词即曲之词,曲即词之曲",清宋翔凤《乐府馀论》说"以文写之则为词,以声度之则为曲"。世事变迁,历史演变,这种"倚声填词"的"声"——乐  相似文献   

11.
作为詹姆斯?库珀所著《皮裹腿故事集》中最为知名的一部作品,《最后的莫西干人》描绘了18世纪中叶英法殖民者为了侵占美洲领土而展开的残酷掠夺.在小说中,主人公“鹰眼”和他的莫西干朋友钦加哥之间的友谊是作者描述的重点,而在1992年的电影版本中,导演描述的重点则转到了“鹰眼”与科拉的爱情上.《最后的莫西干人》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反映了文化背景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试论CMO、LMO、PAO和VB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域分子轨道(CMO)、定域分子轨道(LMO)、杂化轨道(PAO)和价键法(VB)是结构化学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CH4分子,对此之间关系进行较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信用制度及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票据市场的不统一、票据功能的不完善制约着票据业务的开拓。因此,只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继续大力发展具有真实商品交易的交易性票据业务的基础上探索融资性票据的发行,才能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票据市场,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罗马对行省的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省是罗马对被征服地区及其居民实行统治的主要管理形式。它对于罗马国家的稳定和罗马经济的发展都起了非常显著的作用。然而 ,罗马对行省的治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更不是没有缺陷的。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正是罗马行省管理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 ,对其加以研究不仅能够进一步加深我们对罗马行省制度的理解 ,而且对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罗马历史的发展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审美客体的散文文本,是创作主体的艺术创造变为社会性审美活动的中介,是创作主体与审美主体之间进行交流的依据.在接受主体眼里,它既是一种物化了的客观存在,又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审美存在,这与创作者追求的虚拟文本是不同的.本文从接受审美的视角,对文本的品质与层面,对不同类型、不同内质的文本的审美探求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马祖禅对自性、自身感悟的独特性的强调,以及随时著衣吃饭,任心自由的破除修行方式,对"吴中诗派"产生了影响,促使其文学创作表现出重心性、重主体的倾向,内容也趋向日常化、游戏化,体现了向元和诗风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减负”问题一直倍受我国广大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如何正确认识“减负”以及由此涉及到的个体素质教育成为焦点所在。从对“减负”问题的起始点、逆转点、落脚点等一系列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减负”需要切实变革相关制度,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借鉴赞科夫的教学原则。对全体中小学生实施个体素质结构教育。  相似文献   

18.
在一个社会里,只要存在阶级,就会存在阶级矛盾,它表现为利益双方的相互对立和依存.利益对立导致双方矛盾不可调和,便发生社会冲突,从而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而利益依存凸显了矛盾双方合作的必要,双方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以自己合法的方式获取自己的利益,双方相伴相生,相互依存,这就是阶级整合. 因此,阶级整合的关键就是要找到对立的边线--矛盾双方共同一致的利益,并随双方力量的消长而不断调整政策以适应边线的移动,这个边线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  相似文献   

19.
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选修课程“《论语》导读”的核心目标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深入理解《论语》的阅读能力和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能力,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深度是它有别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的主要方面.为达此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文本,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二元性与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我国《物权法》对遗失物权属的规定排除了拾得人取得遗失物之所有权可能。建立拾得人附条件取得遗失物所有权规则是权利与义务一致的要求,是公平与效率相协调的要求,在实践中应该依照过错与价值原则确定拾得人遗失物所有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