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基于AMB系统的荷兰Heerenveen数字化冰场所采集的速度信息,对速滑500 m项目优秀选手张忠奇和Jeremy Wotherspoon进行了个性化速度特征分析。为有效地寻找差距和突破差距,初步建立了涉及各区段速度差异、弯道加速率与直道速度保持率、高速区滑跑长度、高速区滑跑稳定性和高速区降速量等内容的分析方法。分析结果可以为个体运动员在速滑500 m项目比赛中采取优化的体能技战术,以及进行与速度耐力相关的体能训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选择2010年冬奥会周期前后的国内外优秀女子短距离速滑运动员于静、王北星、李相花和沃尔夫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荷兰Heerenveen、哈尔滨冰上基地数字化冰场所采集的相关比赛滑跑速度信息,分析500 m项目优秀女子速滑短距离选手弯道滑跑速度特征。探讨了国内外优秀女子速滑短距离选手在弯道滑跑速度特征方面的差异,重点分析我国优秀速滑短距离选手于静在2009~2011年弯道滑跑速度特征的变化,旨在进一步认识女子短距离速滑运动员500 m弯道滑跑技战术特点,为深入探讨速滑短距离项目弯道技战术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长距离速滑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在全程中的滑跑速度不断变化,有的以相对均匀速度滑跑,有的以递增速度滑跑,有的以递减速度滑跑。我们从长期训练和比赛的实践中发现,体力分配恰当与否对长距离速滑运动成绩有着重要影响。普遍认为,相对匀速的滑跑有利于合理有效地分配体力,充分发挥运动员的潜力,取得成绩。但是,这一认识至今仍停留在经验阶段,尚未见到有关长距离滑跑速度均匀性的详细研究,而且也缺少评价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优秀速滑运动员500m全程速度节奏问题,以个案研究法对2008年荷兰短距离世锦赛我国两名优秀男子运动员比赛数据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于凤桐滑跑内道时速度节奏控制较为合理,第一弯道和第二弯道滑跑充分利用弯道提供的有利条件实现了加速,但滑跑外道时在两个弯道表现较差。安伟江外道滑跑除第三直道降速较为明显外,其它段落滑跑较为合理,但内道滑跑时第一弯道未能实现应有加速,影响了整个全程的速度节奏分配;(2)最大速度能力、速度耐力和两次滑跑的稳定性对获取优异运动成绩起决定性作用,从本次比赛两次滑跑来看两名运动员稳定性较差;(3)弯道是节奏控制的关键区域,运动员应适当控制入弯道和出弯道速度节奏,充分利用弯道的力学优势合理加速。当速度节奏控制符合场地力学原理时运动成绩一般表现较好,反之较差。  相似文献   

5.
前言冰球运动员具备良好的冰上滑跑速度在与对方技术、战术、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水平相差无几的情况下,直接关系到比赛的成败。因为,依靠冰上滑跑速度,在冰球比赛中可以造成很多以多打少的局面,尤其是打快速反击,冰上滑跑速度更为重要。近年来,国际国内冰球比赛各队利用快攻得分的成功率已经证实了这个问题。见表1、2、3、4、5。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世界优秀男子速滑运动员500 m全程滑跑速度节奏特征,以2008年荷兰短距离世锦赛三名优秀男子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个案研究法对比赛数据进行量化分析,揭示其内外道滑跑速度节奏特征和个体内外道速度节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无论是内道还是外道滑跑,运动员在第一直道、第二直道和第二弯道速度节奏具有趋同的规律性,差距主要体现在入第一弯道速度控制和出第二弯道滑跑策略选择。外道起跑第二弯道换内道整体趋势表现为降速,内道起跑第二弯道换外道整体趋势表现为保持速度。第二直道前半段普遍加速明显,后半段一般保持速度,最高速度出现在进第三直道阶段。除个别阶段外,个体内外道两次滑跑速度曲线总体趋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全程速度的稳定性和两次滑跑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运动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注意到,目前世界男子五千米和一万米速滑比赛中运运员的平均滑跑速度已分别达到12.4米/秒和12.1米/秒,与五十年代世界男子五百米和一千米速滑比赛中运动员的平均滑跑速度相近,考虑到在长距离速度滑冰比赛中,臀大肌和股四头肌长时间的处于等长性收缩状态,对在长距离速度滑冰比赛中无氧代谢供能所占比例可能有所提高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本文测试了参加一九九○年全国青年速度滑冰锦标赛的全部39名运动员的赛后5分钟和7分钟的血乳酸浓度;并对男女三千米和男子五千米赛后血乳酸峰戗与运动员的平均滑跑速度作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男子八千米和女子五千米(集体滑)赛后血乳酸峰值最高;男子三千米和五千米赛后血乳酸值与运动员的平均滑跑速度呈正相关。对此我们从生理和生化方面进行了讨论。提出,在长距离速度滑冰比赛中运动员的无氧代谢供能的比例可有所提高。应作为训练科学化的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系统地论述了我国优秀速滑运动员王秀丽、叶乔波的多年合理的系统训练过程,总结分析了2名运动员在多年系统训练中所采用的周期安排;训练强度的掌握;滑跑技术的完善等方面训练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9.
借助高速摄像机,运用编成数据软件,对网球比赛录像相关数据进行记录、梳理,旨在研制一个网球三维运动参数采集及技战术实时自动分析系统.该系统具有扫描网球比赛中网球及运动员人体的三维运动轨迹及三维投影图,数字化同步重放、任意运动点及运动时段(或时刻)运动员动作图像,网球各项技战术统计、归整、分析,快速灵活查询运动员档案等功能,对运动员在网球比赛中技战术运用和策略制定提供直观的、科学的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0.
游泳比赛技术监测是指通过把泳道分成若干段后逐人进行分析,得出比赛技术数据.在游泳国际大赛中,每项比赛后大会均会提供比赛技术报告.它通常包括运动员的出发时间、转身时间、途中时间、冲刺时间、划幅、划频、速度、分段成绩等.通过了解国内、外比赛采用的测试方法,开发了一套游泳比赛技术监测系统.此系统可进行运动员图像数据的采集、管理及运动员比赛技术数据获取和管理.自2002年至今,国家游泳运动管理中心在国内的冠军赛和锦标赛调研中均采用此系统跟踪测试运动员的比赛技术参数,它准确跟踪了运动员的比赛技术和能力状况.  相似文献   

11.
刘颖  王旋 《冰雪运动》2009,31(3):40-42
2004年实行的新系统以来,花样滑冰的评价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运用文献资料法对2004~2008年中国杯和世界锦标赛的成绩进行分析,发现新规则实行之后,中国男单运动员节目内容分依然低于技术分,并有很大的分差,影响了名次,认为基础滑行技术差限制了滑行技巧和过渡/连接步法的运用、节目编排架构不完整和表演能力欠缺是影响我国运动员节目内容分的主要原因。提出细化训练方法和手段提高滑行技巧;在编排时不能将节目视为技术动作的堆积,应将一套节目视为一套舞蹈小品,将技术动作视做完成舞蹈小品所必须的技巧,从节目的整体表达上考虑和衡量一套节目的架构。  相似文献   

12.
我国速度滑冰运动员比赛后程降速问题的解决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速度滑冰中长距离项目的比赛中,运动员后程降速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速滑项目进步的瓶颈之一,对此类问题的突破性研究对我国速滑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认为运动员技术训练与体能训练的特点,全面身体训练与滑行技术水平,不同距离项目的训练要求,饮食结构,运动员临场的竞技状态,比赛中的滑跑平均速度对其比赛中的后程降速具有重要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3.
通过多年从事少年速滑运动训练和比赛的实践、观察、调查,了解到少年运动员比赛中的一些不良心理,并按着有关心理学理论进行合理的分析归类,进而提出少年速滑运动员正确的心理定位和针对不良心理进行训练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速度滑冰竞赛学理论框架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阐述了速度滑冰竞赛学的主要研究价值和意义,认为速度滑冰竞赛规则、规程和裁判法,速度滑冰竞赛裁判工作和裁判员,是速度滑冰竞赛学主要的研究内容,并从速度滑冰运动员对竞赛环境的适应和利用,速度滑冰竞赛场地和裁判器材现代化等几个方面探索速度滑冰竞赛活动的本质特征、基本规律,以及科学、合理和高效地组织速度滑冰运动竞赛的方法,提出运动员在速度滑冰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途径、方法和技巧,为有效地进行速度滑冰竞赛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从第11届全国冬运会看我国速度滑冰运动的发展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  
为进一步探讨我国速滑运动的发展现状,采用文献资料调研、现场观察和走访调查等方法对第11届全国冬季运动会速滑比赛进行调研,通过对第11届全国冬运会速度滑冰参赛运动员的年龄、奖牌分布、比赛成绩进行分析,揭示了我国速滑运动的发展现状,并与第10届全国冬季运动会比赛情况进行对比,指出我国速度滑冰运动已经形成三足鼎立的良性发展格局,运动成绩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呈现出良性发展趋势,但与世界强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提出了加强技术创新、加强教练员的队伍建设、加强科学化训练水平和加强后备人才建设筹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满足速度滑冰项目科学选材工作的需要,对我国速滑运动员指长比(2D:4D)与运动成绩、血清睾酮、血红蛋白及血球压积等多种身体机能水平指标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探索指长比在速滑运动员选材中的作用。通过对黑龙江省冰上训练中心速滑运动员的手指长度及指长比的测量与分析,表明速滑运动员指长比与运动成绩相关性不显著,与血清睾酮等3项机能指标显著相关,即指长比(2D:4D)越高,相关血清睾酮(T)等3项运动机能指标越低,说明指长比(2D:4D)可以作为速度滑冰项目科学选材的重要指标被应用。  相似文献   

17.
以2009年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双人滑前7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我国优秀运动员及其有力竞争对手的技术数据进行统计,总结出双人滑比赛中出现的问题和我国运动员的不足之处。研究表明,在本次比赛中稳定性及心理因素对运动员的跳跃动作完成造成影响;我国运动员在捻转托举上呈现优势;单个技术动作得分高对获得优异成绩贡献重大;技术动作发挥对节目内容分造成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探索短距离速滑教练员对速度素质的理论认识与训练特征,对解决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后程降速问题具有有益的参考和借鉴。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对我国短距离速滑速度训练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教练员对短距离速滑速度训练的理论认识没有真正转化为实践行为;优秀短距离速滑运动员速度素质训练手段选择在陆上准备期、冰上准备期和竞赛期具有不同,但只有在竞赛期速度训练才可以真正称得上是专项速度训练;短距离速滑速度训练中教练员主要采用重复训练、变换训练法和间歇训练等方法,在速度训练的基本要求上88.2%教练员所采用的速度训练与专项技术相结合,在速度训练强度的安排上38.2%教练员每次训练都要求最大强度,50%的教练员少数要求最大强度,11.8%的教练员不要求最大强度。  相似文献   

19.
短道速滑运动员赛前最佳心理状态与调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动员赛前最佳心理状态一直是运动员和教练员十分关注的问题。由于短道速滑项目的特殊性,对运动员赛前最佳心理状态的探讨就更为重要。认为短道速滑运动员赛前最佳心理状态表现为良好的身体机能状况、对比赛各种状况的正确认知、合理的个人能力定位、良好的情绪状态、较高的捕捉战机能力和良好的自控能力。提出采用培养专业兴趣、激发正确的比赛动机、进行必要的心理训练和提高运动员的战术素养等方法调控短道速滑运动员赛前最佳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