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分析我国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女足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现状的基础上,构建我国女足后备人才培养体教结合模式框架。提出:应坚持并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建立并完善两种人才培养的理论框架;完善体教结合的法规、政策等,把握体教结合进程。  相似文献   

2.
"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思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教结合"还是"教体结合",看似文字表述上的一点点差异,其内涵却截然不同,它们决定了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两种模式.论文在辨析两个概念本质差异和各自产生的根源基础上,论证了推行"教体结合"模式的意义,认为:"教体结合"模式下的学校竞技体育是当今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双赢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3.
周刚  贺凯 《湖北体育科技》2011,30(2):134-136
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于"足球后备人才"和"体教结合"进行了再次的定义,从更广义的概念上去揭示体教结合的真正意义与目的;通过对现行"体教结合"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旨在为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全方位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体教结合”的动力机制及其阶段性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竞技人才培养效益,消除人们对我国"体教结合"模式培养高水平运动员过高、过急的心理预期,分析了我国"体教结合"不同发展阶段更迭发生的动力及其阶段性特点。认为"体教结合"在发展和完善过程中,人才培养的预期收益递增是变革发生的原动力;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同文化的相互学习、借鉴,是"体教结合"不断发展、完善的重要助力;"体教结合"发展的快慢主要取决于自然演进和政府的推进。建议政府有关部门积极推进"体教结合"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体教结合"的逻辑与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玉珍  胡科 《体育学刊》2008,15(3):52-57
"体"与"教"呈现出交叉、疏离、包含3种逻辑关系,以这3种关系为基础可以演绎出6种"体教结合"模式;影响"体教结合"模式的因素主要有:"体"的内涵与"教'的内涵、"体教结合"所要应对的问题、"体教结合"的目标导向、"体教结合"所依据的教育体育规律等;最后提出"体教结合"的两种现实模式:"基础教育 竞技体育U体育专业教育 竞技体育"与"基础教育 竞技体育U非体育专业教育 竞技体育",前者为"南体模式",后者为"清华模式".  相似文献   

6.
刘桂海 《体育科技》2005,26(3):22-24
本文通过对当前"体教"结合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特别是体制中的"梗阻"剖析,就这些问题提出较为切实可行的发展模式,是对"体教"结合的操作性进行定义和补充.  相似文献   

7.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在经历了全运会选拔模式、政府主导型培养模式、举国体制下的三级训练网模式、"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模式之后,还处于实变阶段,并没有达到质变的高度;通过对"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模式的理解和二者存在根本分歧的认识,在思考原有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以及从"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模式得到的启示,提出后奥运时代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必将向完全依托教育系统的全新机制转变.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体教结合"的现实需要与长远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体教结合"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绩,新时期仍面临着很多问题.加强和完善"体教结合"的管理机制,加强学校体育,改革竞赛制度,转移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重心,才能保证"体教结合"的长远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体育后备人才.  相似文献   

9.
尽快建立和规范中小学的培养基地、建立相应的竞赛体系、加强与各行政部门之间的协调是当前完善CUBA"学校化"人才培养体系的主要问题;运动队招生、联赛竞赛与管理水平、队员的学业与训练、后勤保障等因素是制约CUBA联赛水平提高的主要矛盾。从"举国体制"和"专业化"体制成因及弊端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必要性,认为"体教结合"是竞技体育对教育本源的回归,发展趋势是学校体育。CUBA的"体教结合"模式是体育社会化、市场化运作和教企合作较成功的典型代表,相关部门应以CUBA联赛为突破口,打造成我国一流的大学生体育品牌赛事,实践和完善"体教结合"模式。但是,必须明确"体教结合"不是简单地把运动队放入学校,不是专业运动队的重复。  相似文献   

10.
教育过程公平视角下的"教体结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安娜 《体育学刊》2008,15(5):58-60
回顾"体教结合"到"教体结合"的发展历程,以教育过程的公平为视角,认为教育必须回归"教体结合"中的主体地位;"教体结合"的终极目的是育人;"教体结合"要关注包括运动员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提出淡化金牌意识、明确学校责任、建立政策导向、保障教育过程平等、合理分配体育资源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孔子在文学上有不少独到的认识,形成了他颇具个性的文艺思想,成为我国古代文论的发端.文章着重探讨了其"文质观",在阐释其内涵的基础上,试图结合孔子的经历思想进行分析,力图打破就"论"而论,零碎散乱的思维模式,从而全面、准确地认识、评价孔子的"文质观".  相似文献   

12.
竞技武术套路中的"形"、"意"审美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竞技武术套路中的“形”美、“意”美进行辩证分析。认为:“形”美是“意”美的物质基础,“意”美通过“形”体现内在意象,两者和谐统一。“意”美是竞技武术套路创新的基础,发展的核心。含有攻防含义的“意”是一切“形”美的生命源泉;“形”的姿势美、节奏美、结构美创新是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的美键,是多角度反映“意”美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13.
从伦理角度讨论了人们对于竞赛结果的价值判断,根据竞赛规则存在的必然性证明所谓"竞技规范"的无效性,尤其"竞技规范"作为竞赛规则以外约束运动员竞技行为和行动"第二规则"的不合理性.研究发现,竞赛的很多问题都源于人们对于竞赛结果价值判断的不同理解,它们导致了人们参与竞技的目的的不同.为了使竞技运动能够健康发展,有必要理性地分析竞赛中"真"的价值与"好"的价值之间的区别,以及我们选择竞赛中在"好"的价值指引下产生的行为与行动的真正动机.  相似文献   

14.
“体、用”是太极拳练习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也是太极拳完整性的一个体现,当今太极拳教学推广中出现的某些问题,与这两方面的偏废有关,即当今偏重“体”的练习,缺少“用”的实践和体验。建议今后的教学、推广中应注意“体、用”兼备。  相似文献   

15.
武术是以人的身体活动来完成的,所以武术在具有技击作用的同时还具有健身作用,武术从来就兼有健身和技击实战的社会职能,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所侧重。文章通过对传统武术的技击实战、表演竞赛、养生保健进行研究分析,以使我们能以科学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传统武术中的"打、练、养"及他们三者之间存在的关系,并由此来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6.
姒刚彦 《体育科学》2006,26(10):43-48,53
从应用运动心理学的角度提出对理想竞技表现(peak performance)新的定义,即理想竞技表现是指在竞赛中时各种逆境的成功应时。从该定义出发,构建了运动员的逆境应对训练模式,这一训练模式由4个阶段组成,即确认或预见典型逆境;找出合适的应时逆境方法;实施个人化的训练;评价训练效果。新定义及其训练模式直接植根于竞技运动实践,并以实例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收集大量的文字及视频资料,结合作者自身练习的体会,对《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进行研究,旨在挖掘武术操中的武术技击动作,发掘武术操中对武术动作的继承与发展,并对其内涵的武术文化进行梳理,由表及里的简述了对儒家和道家文化的传承,继而沿袭了武术“表”与“意”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面对中国足球萎靡不振的发展现实,国人在表达失望心情和发泄心中愤慨的同时,更应该反思中国足球的病根到底在何处,大刀阔斧的改革为什么不见成效;思考中国足球未来发展的新思路是什么。基于这种认识,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批判性地思考中国足球急于求成的冒进机会主义行为;提出应准确定位中国足球,循序渐进推动中国足球改革和努力实现中国足球风格的形成;并呼吁当局者尽快建立厚积薄发的发展新思路来切实推动中国足球运动的全面复苏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陈式太极拳发力动作机制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对陈式太极拳中具有代表性的发力动作“掩手肱捶”技术动作的分析,说明神经系统调控下的“松紧转换”是陈式太极拳发力动作质量优劣的技术核心。并进一步对陈式太极拳松紧转换机制和人体机能健康的关系和作用进行基本阐述,认为陈式太极拳松紧转换锻炼是提高和增强健康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浅谈"时机"与"时机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员良好的时机和时机感是比赛获胜的保证,阐述了什么是时机与时机感以及时机和时机感在训练、比赛过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