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 理学是哲学化的儒学,是宋代以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亦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最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它主要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派系,通常把它们合称为宋明理学。理学在赣南的流传及其发展,在赣南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甚至在整个宋明理学史上,都具有特殊的、不可忽视的价值。大致说来,理学的流传和演变,在赣南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两宋时期,理学初步流传,此时以周敦颐、朱熹的学说为主;二是元代,理学发展转入波谷时期;二是明代以阳明学为主体的理学兴盛时期;四是清代,理学走向衰落时期。兹试论如下:  相似文献   

2.
《新理学》在概念上,对宋明理学有的直接继承,有的采用名称而改变用法,也有的是冯友兰的创造。这些概念通过应用中国传统哲学的辨析后可纳入“有”、“无”范畴,从而作为对《新理学》中四组命题分析的基础。这四组命题准确全面的分析反映了冯友兰的本体论思想,体现了他对宋明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宋明理学在客家地区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明理学在客家地区的传播史,过去隐而不彰.本文从理学与赣南客地的最初因缘、闽学在福建客家地区的传播、阳明心学在赣闽粤边客地的传播三个方面表而出之.认为周敦颐与二程在赣南的活动对理学的创立具有奠基作用;闽学先驱杨时、罗从彦及朱子追随者在闽西客家地区的努力使闽学在闽西得到及时和广泛的传播;明中叶王阳明出任南赣巡抚,对于安定湘赣闽粤边区社会、促进客家民系的发展壮大起到特殊作用,他倡导的阳明新学因而大行于赣闽粤边客家地区,促使部分士人由理学改宗心学,使陆王心学在客地骎骎乎与程朱理学并驾齐驱.  相似文献   

4.
宋明理学,在我国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成熟阶段出现的较为完整的意识形态。理学摄取了从先秦以来的思想成果,带有强烈的思辩性。以本体论为基础,构成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是宋明理学的基本特征。理学内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关于“理”与“气”或“道”与“器”何者为宇宙本体的争论,实质上是物质与  相似文献   

5.
朱明 《辽宁教育》2013,(12):90-92
李侗是道南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作为二程的三传弟子,他上承洛学,下启闽学,在宋明理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李侗发展了“理一分殊”的思想并论述了早期理学教育的作用与目的;在多年的静坐讲学当中形成了自己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其富有特色的教育思想还对理学尤其是朱子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儒家思想在宋明时期出现了新发展.人们习惯把新的儒学体系称为宋明理学。按照学术观点的分歧.宋明理学主要可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流派。  相似文献   

7.
戴震哲学因痛斥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而被认为“是宋明理学的根本革命”,“宣告了理学的终结”.但是通过比较戴震哲学和朱熹理学我们发现,他们有着相同的哲学逻辑体系,即由气化流行的天道推演人性,得出饮食男女之欲具有合理性之结论;有着相同的终极关怀,即要求统治者关注百姓的饥寒愁怨,体现着儒者关心民瘼的情怀.戴震发扬了朱熹哲学中合理的内核,并对程朱理学的一些哲学范畴作了明晰的解析.戴震哲学是对朱熹理学的继承与发展,而不是反动.  相似文献   

8.
兰茂是云南明代一位慧眼独具的理学家。他的《玄壶诗》是其独树一帜的理学思想代表作,在自我完善的修道经下面,闪现出深刻的思想批判光芒,批判的矛头指向从贪官污吏到皇帝,从人间世俗到迷信虚妄。在破除迷信方面,他提出“了得非魔非幻,浩然天地齐年”;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他说出了“人巧胜天,终归败绝”,足让世人震悚的话。要研究宋明理学的因革与发展,需要研究兰茂的理学思想,认真读一读他的《玄壶诗》  相似文献   

9.
一“其功在孔孟之间”--周敦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其功在孔孟之间”,这是南宋湖湘学者胡宏对周敦颐的评价。周敦颐,字茂叔,后人尊称“濂溪先生”。北宋道州营道(今湖南永州道县)人。周敦颐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之一,由于他为宋明理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在历史上被称为“理学开山”。宋明理学的成立是中国学术史、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有了理学,传统儒学得到了更新,注入了新的精神活力,得以和佛教、道教的思想相抗衡,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后期宋元明清四朝的主流学术思想和官方意识形态。周敦颐对于理学有开创之功,这是他主要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10.
宋明理学具有道德论与宇宙观相结合的特征,它的“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道德境界其实也是一种审美境界,理学的“乐”范畴则标志着对这种本体境界的感受与体认,标志着理学道德境界审美化的理论完成,理学的文艺美学思想则明显具有以理抑情的特征.宋明理学把道德境界审美化,使“境界”由艺术而走向了人生与生活,这或许才是理学美学对中国美学的贡献所在.  相似文献   

11.
清初教育家李工对颜元的教育思想加以继承和创新,形成颜李学派,在我国教育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其教育思想包括崇尚实利,学以致用的教育观;明明德亲民以止于至善的教育目标;德艺并重、体用兼顾的教育内容;习动和习行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2.
刘文淇少从舅父凌曙学,也曾授陈立《公羊》学,然而,在家学的渊源上,刘氏四代祖孙皆致力于《左传》,究其原因,实与刘文淇的尊王思想有密切关系。始于清初的一片“反杜”呼声下,刘文淇对杜预义例严加纠正,他利用古注辑存的成果,并凭借乾嘉时期典章名物考证日趋精进的优势,去例言礼,通过《春秋》褒贬揭示尊王之义。此外,在《疏证》的撰写上,刘文淇自称对沈钦韩《补注》“十取其六”,其中因袭了沈氏对杜预人格方面的怀疑,也据此驳斥杜注,申明《春秋》大义以尊王为本。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子夏对孔子的学术承传及其在中华学术史上的地位;辨析了郑玄、郦道元、司马贞、张守节诸家关于西河地域指认的谬误;考证了子夏系卫国人氏,其从孔子游当在夫子第四次访卫时起。子夏退教及归老的西河,在卫国故商墟王畿之内,而非如郑玄所说的在河西“龙门至华阴之地”。  相似文献   

14.
客家文化视野中的清代赣南农村市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赣南农村市场发展的历史,既是经济的过程,又是社会的过程。宗族利用其自身势力,或筹建墟场,或向墟市渗透,或控制墟市,反映了客家传统社会双层架构的特点;庙会因其地域性、整合性、经济性和社会性,蕴含着丰富的经济意义和文化意义;习俗对赣南农村墟市经济的运行也有着保障和导向的影响。因此,经济与文化形成互动,客家文化因素在清代赣南农村市场形成地域性过程中起了重要的整合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十三的戏曲号称“十大本”,历演不衰,其艺术影响深远,不仅是因为他的戏曲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更主要的是他的戏曲多采用隐喻思维的方式,从而使他的戏曲更具艺术魅力。总的来说,他的戏曲的隐喻主要表现在爱情、壮志、理想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建构的“客家”与区域社会史:关于赣南客家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南的"客家文化区"的形象是1990年代以来政府、民众、社会和学界共同建构的结果。其心理基础在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粤东影响形成的"客家人"及其认同概念,而其历史基础则在于自唐宋以来赣南先民与明清时期流民之间相互"层累"地构成客家建构所必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推进赣南的客家研究,一方面应对赣南客家"建构"的历史进行梳理,包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赣南人作为一个"客家"族群自我认同意识和赣南地区作为一个"客家文化区"地方认同意识的建构过程;另一方面,必须放弃传统研究中以方言和移民作为认定客家的硬性指标的做法,充分展开对赣南复杂而多元的区域文化研究,特别是必须在历史进程中把握这种区域文化之形成,重新认识赣南"客家形成"之历史背景。必须开展一些个案式的研究来展现赣南的区域历史进程及其被"制造"成文化表象,并进一步被人们运用这种表象"建构"成客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Chinese Education & Society》2013,46(3-4):188-194
In his article "Zhongguo yuyanxue de xiankuang ji qi zunzaiwenti" [The Present State of Chinese Linguistics and Its Problems],1 Mr. Wang Li has exposed the character of his own thought completely.? The article reflects the fundamental errors in Mr. Wang Li's standpoint, viewpoint, and method of thought.  相似文献   

18.
炎帝(神农)是中国上古传说中最著名的氏族部落首领,他率先用木头制作犁,发明了农耕技术。他还是中医的创始人,中国历史上很多名医和药物学家,如扁鹊、华陀、张仲景、李时珍都是他的继承人。中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今天的经济改革也卓有成效,均与农业的发展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9.
从《世说新语》中数条记载陶侃的资料里可看到他的许多高尚品质:运筹帷幄、机敏过人、珍惜光阴、勤奋好学、勤俭节约、为官廉洁,而这些品质对今天的社会风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清末举人刘菊初先生是柳林县薛村镇高红村人,他出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亲历了新旧政权的变革交替。先生毕生投身教育事业,辗转执教于柳林、离石、平遥、兴县等地,后创办了贺昌中学并连任校长直至75岁离世,为吕梁山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著名的革命人士贺昌、刘墉如、牛荫冠,教育家辛安亭等皆受业于他。先生倡导的基本教育思想,一是教育兴国,教师以教育为天职;二是学生学有所成;三是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这些教育思想至今仍有其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