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近些年来,大强度间歇训练广泛的应用于大众健身和运动减肥领域。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梳理总结了HIIT对肥胖人群的干预效果,得出以下结论:(1)与中等强度持续训练相比,HIIT提高运动效率;增强运动后过量氧耗EPOC;抑制食欲,控制体重方面更具有优势;(2) HIIT与MICT在体重、BMI、Fat%、腰臀比方面具有相似的运动效果,但HIIT能降低内脏脂肪含量,而中低强度持续训练却无此效果;(3) HIIT能改善心肺耐力,显著提高最大摄氧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12周高强度间歇训练与中等强度持续训练促进肥胖小鼠内脏与皮下白色脂肪棕色化的效果,分析促进棕色化的交感神经活动及肌肉因子合成与棕色化标志物的相关关系。随后根据相关分析结果,对内脏脂肪交感神经受体进行化学抑制,验证交感神经活动促棕色化的作用。方法:1)效果观察实验,采用雌性C57bl/6小鼠经高糖高脂膳食诱导建立肥胖动物模型后,随机分为肥胖对照组(HFD)、中等强度持续运动组(MICT)和高强度间歇训练组(HIIT),HFD组不运动,MICT组进行中等强度跑台训练,HIIT组进行高强度间歇跑台训练。训练周期12周,期间3组均继续进行高糖高脂饲养。训练结束后测量子宫周围内脏脂肪与腹股沟皮下脂肪重量,H.E.染色观察脂肪细胞形态,蛋白免疫印迹观察骨骼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 coactivator 1-alpha,PGC-1α)、纤维连接蛋白Ⅲ型结构域蛋白5(fibronectin typeⅢ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5,FNDC5)、脂肪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及解偶联蛋白1(uncoupling protein-1,UCP-1)表达;2)机制验证实验,12只小鼠随机分为安慰剂组(Saline)与拮抗剂组(SR),两组均进行10天HIIT训练,SR组每次训练前2 h腹腔注射脂肪交感神经受体拮抗剂SR59230a,Saline组注射生理盐水,训练结束后蛋白免疫印迹观察内脏与皮下脂肪UCP-1表达。结果:1)HIIT组与MICT组体重均非常显著低于HFD组(P<0.01),HIIT组子宫周围内脏脂肪重量显著低于HFD组与MICT组(P<0.05),同时,内脏脂肪细胞体积HIIT组0.05),内脏与皮下脂肪FNDC5与UCP-1均无显著相关性;2)SR组内脏脂肪UCP-1表达显著低于Saline组(P<0.05)。结论:HIIT相比MICT可更显著的促进内脏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且此过程与脂肪交感神经调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ⅡT)与中强度持续训练(Moderate-Intensity Continuous Training,MICT)对中国超重或肥胖人群干预作用的有效性。方法:在中英文电子数据库中检索2017年12月之前所有相关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文献,并对参考文献进行相关文献的补充检索,利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合并效应量。结果:研究共纳入13篇研究,HⅡT组和MICT组分别纳入214例和208例成年超重或肥胖患者。结果显示:HⅡT降低超重或肥胖患者体脂百分数[WMD=-1.23(95%CI=-2.31,-0.15),I2=68%]及提高最大摄氧量(VO2max)[WMD=1.02(95%CI=0.14,1.90),I2=0%]的能力优于MICT;而HⅡT和MICT对体重、BMIBody mass index)、瘦体重(LBM,Lean Body Mass)、腰围、臀围及腰臀比(Waist-to-Hip Ratio,WHR)的改变无显著差异。结论:平均10.5周(3次/周以上)的最大摄氧量(VO2max)为85%~95%的高强度间歇训练(HⅡT)处方治疗降低中国超重或肥胖患者体脂量的能力优于中强度持续训练(MICT),但对其他体测指标方面两种运动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12周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模式的搏击操运动与同等剂量的中等强度持续训练(MICT)模式的跑步运动对肥胖男大学生身体成分影响的比较分析,评价搏击操运动作为一种HIIT模式对肥胖男大学生身体成分影响的有效性。【方法】以30名肥胖男大学生为实验对象,以体重为匹配变量分为2组,MICT组和HIIT组,进行12周的运动干预。MICT组每周进行6天,每天32min跑步运动,运动强度为60-75%HRpeak。HIIT组每周进行6天,每天4次4min的搏击操运动,间歇期为2min的完全休息,每天运动时间为16min。运动强度为85-95%HRpeak。研究指标包括体重、BMI、WHR,脂肪质量、FMI、BF%、肌肉质量和LMI。【结果】(1)与干预前相比,MICT组和HIIT组肥胖男大学生干预后体重(p<0.01,p<0.01)、BMI(p<0.01,p<0.01)、WHR(p<0.01,p<0.01)、脂肪质量(p<0.01,p<0.01)、BF%(p<0.01,p<0.01)、FMI(p<0.01,p<0....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对足球运动员运动表现的影响。方法 搜索Web of Science、Pubmed、Ebsco和中国知网等数据库,采用PEDro改良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结果 纳入38篇,均为实验类,平均17.45分;球员峰值摄氧量、峰值功率和血乳酸浓度有显著差异,个别研究存在异质性;与高容量训练(HVT)、持续强度耐力训练(CIET)和中等强度持续训练(MICT)的心肺功能指标效应量对比存在分歧;心肺耐力和肌耐力相关指标有显著差异,冲刺、垂直纵跳和灵敏指标存在分歧;专项能力指标有显著差异,且效应量小于小场地比赛(SSG)。结论 HIIT可以改善球员的有氧和无氧代谢能力,但存在个体反应异常现象,多见于青春期前;对有氧能力的提升并不一定优于HVT、CIET和MICT等大负荷量持续训练,但有高时效性;对下肢爆发力、冲刺和灵敏的作用受多种因素制约;对专项能力的提高效果低于SSG。  相似文献   

6.
周海旭 《体育科研》2021,42(1):77-85
运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和持续有氧训练(CAT)对青少年的身体成分与心肺适能的不同影响效果,为设计青少年锻炼方案提供有效参考依据。共纳入14篇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以PRISMA声明的标准对14篇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质量评价。结果:(1)HIIT与CAT对青少年体重和BMI的干预效果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对体脂率的干预效果存在显著性差异;(2)HIIT与CAT对青少年最大摄氧量(VO2max)、峰值摄氧量(VO2peak)、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的干预效果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但HIIT对青少年VO2max、VO2peak和DBP总体效应量优于CAT,CAT对青少年SBP的总效应量优于HIIT;(3)其中将青少年分为健康和肥胖两个亚组,健康青少年亚组中,CAT对体重、体脂率、BMI和SBP等指标的干预效果优于HIIT,HIIT对VO2max和DBP的干预效果优于CAT;肥胖青少年亚组中,HIIT对体重、体脂率、BMI、VO2max和DBP等指标的干预效果优于CAT,HIIT与CAT对健康青少年SBP的干预效果类似。  相似文献   

7.
该研究旨在观察乳酸阈强度训练提升超重女大学生心肺机能和改善身体成分的效果。方法:通过递增负荷实验测定超重女大学生个体乳酸阈,绘制血乳酸-走跑强度动力曲线,依此确定运动干预强度及设计运动方案;受试者进行12周乳酸阈强度运动训练;测定实验前后身体成分、肺活量、最大摄氧量、超声心动等指标进行与对照组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超重女大学生个体乳酸阈为3.75±0.91mmol/L,乳酸阈强度为6.91±0.88km/h,乳酸阈强度训练靶心率为137±12.2次/min;实验组训练后,体脂%、腹部脂肪含量等非常显著的下降,最大摄氧量、肺活量、每博输出量、射血分数显著性提升;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结论:12周乳酸阈强度运动锻炼可显著改善超重女大学生的心肺机能和身体成分;本研究得出的乳酸阈强度可作为超重女大学生有氧健身的参考强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两种大强度间歇训练手段对优秀自行车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5名备战全国“十三运”的云南省自行车队男子运动员随机分为3组, S组训练方案采用SIT/耐力训练, H组训练方案采用HIIT/耐力训练, C组为对照组,进行传统耐力性训练;训练持续3周。训练前后进行递增负荷测试和有氧运动能力测试,测试指标包括最大摄氧量绝对值(VO2max)、最大摄氧量相对值(VO2max/kg)、每分通气量(VE)、最大心率(HRmax),并通过公式计算每搏输出量(SV),以及测试递增负荷后即刻血乳酸(BLA)、最大有氧功率(P)和40 km个人计时成绩进行了测试。结果:(1)3周训练后,S组运动员VE、HRmax、SV、VO2max、VO2max/kg、P和ITT40km均较训练前有显著性提高(P<0.05);H组运动员VE、VO2max/kg、ITT40km较训练前有显著性增加(P<0.05),BLA有显著性的下降(P<0.05)。(2)S组运动员ΔVE、ΔHRmax、ΔSV、ΔVO2max、ΔVO2max/kg、ΔBLA、ΔITT40km显著提升(P<0.05),且优于其余两组;H组仅ΔITT40km存在明显提升(P<0.05)。结论:间歇训练结合耐力训练对优秀公路自行车运动员的呼吸系统、有氧供能系统可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SIT结合耐力训练较HIIT结合耐力训练或传统耐力训练更能提高公路自行车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和有氧运动能力,训练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该文使用系统综述方法对关于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参与者主观负荷强度(RPE)以及情绪体验影响的现有实证研究主要结果进行整合与综述。方法:通过文献检索与筛查,共纳入22项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这些研究从研究设计、参与者特征、HIIT练习任务,以及HIIT对RPE和个体情绪体验影响的主要结果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1)现有研究多从HIIT与中等强度连续训练(MICT)的对比研究角度入手;(2)研究被试相对较为单一,HIIT活动以"中量规范"任务为主;(3) HIIT活动中和活动后的RPE等级一般高于或等同于MICT组。(4)对练习的主观情绪检验也多为积极,但较强依赖于单次练习持续的时间。结论:作为一种较为复杂的锻炼活动形式,HIIT对主观负荷强度和情绪体验的影响与MICT相比更为复杂多样,其效果与HIIT任务规范、参与者身体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研究亟需解决的问题及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8周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对男子赛艇公开级运动员血红蛋白和身体成分的影响。方法某省16名男子赛艇公开级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分成对照组和高强度间歇组(HIIT组),每组各8例。连续8周对照组采用一般日常训练,HIIT组增加高强度间歇训练。比较训练前后两组血红蛋白和身体成分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HIIT组8名队员训练前后血红蛋白水平有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不显著(P>0.05);体重和脂肪百分比含量下降,对照组显著(p<0.05),HIIT组极显著(p<0.01);而瘦体重和去脂体重,HIIT组有显著增加(p<0.05),对照组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 8周HIIT训练能明显提高赛艇男子公开级运动员血红蛋白水平,并显著降低体脂,增加瘦体重和去脂体重。  相似文献   

11.
对辽宁省自行车队6名女子公路自行车运动员进行递增负荷测试,得到其最大摄氧量和无氧阈及其对应的心率,结果显示:经过一个训练周期,这6名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的绝对值有提高但不明显,而相对值均有非常显著的提高;无氧阈绝对值和相对值有显著性升高。表明最大摄氧量的相对值与无氧阈的综合运用在训练中更为有效,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得到了提高;该训练周期为有效训练。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优秀女子铁人三项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我国优秀女子铁人三项运动员有氧能力进行了系统的测试。首次对我国优秀女子铁人三项运动员最大摄氧量以及最大摄氧量平台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女子铁人三项运动员最大摄氧量平台期平均109s;乳酸阈强度为195w;最大摄氧量经过大周期训练后有大幅度的提高;最大摄氧量平台期与铁人三项比赛成绩相关性较最大摄氧量值更为显著,对于专项有氧运动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对肥胖女性生理指标干预效果的研究进展.方法 检索整理2010年至2021年Web*0f*Science(WOS)核心合集和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的相关文献.结果 与结论 1)HIIT与肥胖女性人群的相关研究主要包含减脂、心肺健康、慢性疾病干预以及特殊高强度间歇训练模式比如水中锻炼...  相似文献   

14.
评定有氧工作能力指标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训练水平、不同性别的60名受试者进行了摄氧量、心率及氧脉搏的测定,其目的是通过比较优选评定有氧工作能力的指标。结果显示:在此方面,由于公斤体重的氧脉搏可同时消除体重和心率等因素的影响,故它比最大摄氧量更为客观。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高强度间歇运动(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和中等强度持续运动(moderate intensity continuous training,MICT)对30~50岁男性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患者餐后血糖控制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14位男性T2D受试者[年龄:(42.6±6.5)岁]进行3次交叉随机自身对照试验,每次干预均在早餐后1 h进行,分别为:1)HIIT,高强度运动以90%V O2max强度骑功率车7组×1 min/组,低强度运动以30%V O2max强度骑功率车7组×2 min/组,热身以60%V O2max强度骑功率车4 min,恢复以40%V O2max强度骑功率车5 min;2)MICT,以50%V O2max强度持续骑功率车30 min;3)安静对照(CON)在功率车上静坐30 min,每次干预间隔10天。受试者分别在运动前、运动后即刻和运动后1 h 3个时间点抽取静脉血...  相似文献   

16.
张学领 《体育学刊》2016,(4):122-126
观察短期冲刺间歇训练对运动员运动中肌氧含量以及运动能力的影响,为科学合理制定训练计划提供依据。将30名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随机分为实验组(EG,n=15名)和对照组(CG,n=15名)。CG运动员正常训练,EG在正常训练基础上每周进行2次冲刺间歇训练,实验周期为4周。分别于实验前后利用递增负荷实验测定有氧运动能力;30 s Wingate实验测定无氧运动能力;近红外光谱测定技术(NIRS)监测高强度间歇运动实验中(反复5次30 s Wingate实验,间歇期4 min)股外侧肌氧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实验后,组内与实验前比较,EG受试者递增负荷实验时的最大摄氧量和最大有氧功率升高(P<0.05),1次Wingate实验时的峰值功率和平均功率增加(P<0.05),间歇运动实验中氧合血红蛋白和氧合肌红蛋白、脱氧血红蛋白和脱氧肌红蛋白以及组织氧合指数变化量的绝对值均显著性升高(P<0.05),血红蛋白总量无显著性改变(P>0.05);CG受试者所有指标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果表明:短期冲刺间歇训练改善了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有氧、无氧运动能力以及间歇运动时外周骨骼肌的摄氧能力。  相似文献   

17.
通过测定我国U-15男子足球运动员血睾酮激素和生长激素及心肺功能,分析U-15男子足球运动员血睾酮和生长激素分泌特点对心肺功能的影响及对有氧能力的作用特点。结果显示血睾酮与最大摄氧量、最大氧脉搏显著相关(P〈0.01)。不同水平血睾酮的受试者最大有氧能力有显著差别(P〈0.05)。生长激素与最大摄氧量、最大氧脉搏无显著相关性(P〉0.05)。通过以上的研究,为优秀青少年男子足球运动员的科学选材和科学训练提供可能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对增龄大鼠脂肪组织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ASP)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18月龄雌性大鼠分为安静对照组(SED)、持续性耐力组(MICT)和HIIT组,每组12只。HIIT组起始速度为15 m/min,时间为4 min;之后进行高强度训练,速度为25 m/min,运动1 min,依次交替9个循环。MICT组以17 m/min速度运动45 min,持续8个月。免疫组化观测内脏脂肪β-半乳糖苷酶,蛋白免疫印迹和RT-qPCR检测脂肪组织p16-INK4a、p53、脂联素(Adiponectin)、瘦素(Leptin)、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检测核转录因子-κB(NF-κB)、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蛋白激酶B(AKT)、核转录因子-κB抑制蛋白α(IkBα)和c-Jun N端激酶(JNK)总蛋白及其磷酸化水平,蛋白免疫荧光观察p16-INK4a、p-NF-κB和p-lkBα蛋白含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分析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和中等强度持续训练(MICT)对心血管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探究有氧运动改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MB)中关于HIIT和MICT对心血管危险因素影响的随机对照实验(RCTs)成果,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2月,通过文献质量评价提取数据,采用Sata15.0、RevMan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1篇,涉及受试者327名。实验组(HIIT)与对照组(MICT)相比,对心血管改善作用相近,对高密度脂蛋白(HDL-C)改善程度略优于对照组(WMD=0.062,95%CI,0.005-0.119,P=0.033),对低密度脂蛋白(LDL-C)改善程度无显著差异(WMD=-0.001,95%CI,-0.159-0.158,P=0.995),对总胆固醇(TC)改善程度无显著差异(WMD=0.021,95%CI,-0.177-0.220,P=0.834),对甘油三酯(TRG)改善程度不及对照组(...  相似文献   

20.
邱俊  陈文鹤 《体育科研》2009,30(1):57-61
有氧耐力是人体从事耐力性运动的重要能力一,最大摄氧量是客观评价人体心肺功能的一项综合生理指标。本文对有氧耐力的重要测试指标最大摄氧量和无氧阈在有氧耐力评价中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梳理了有氧耐力训练的新方法。耐力性项目的连动成绩与最大摄氧量关系紧密,而无氧阀在评定有氧耐力水平、制订有氧耐力训练强度等许多方面亦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有氧耐力训练在很多项目训练中占有重要地位,掌握科学的有氧耐力训练方法对提高运动员的专项竞技水平起着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