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课程专家小威廉·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认为“未来的课程是一种开放性、互动性自组织的课程”,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注重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动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的理念,我尝试用混合式教学以教师引导性助学、学生自适性学习形式开展“主题式项目”学习...  相似文献   

2.
为了顺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满足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三年前,深圳市盐田区乐群实验小学开始了主题式跨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索与实践。主题式跨学科课程整合改变了传统的课程形态,把课程、师生、学习时空、学习技术等核心元素有效地统合起来,打破学科之间的边界,学生围绕来自真实世界的学习主题,进行基于现实生活的、以学科联动为特征的开放性学习。  相似文献   

3.
庄成 《江苏教育》2023,(13):76-79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要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提升不同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贡献度。在此次新课标中,信息科技学科首次从综合实践课中分离出来。因此,教师更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充分把握课程深度、广度,找寻各学科间的联系,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以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为研究方向,以游戏化思维为基础,开展跨学科主题创设研究,有助于小学信息科技学科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跨学科主题学习具有打破学科界限、解决单一学科无法解决的复杂问题的特点。然而,我国对从传统的分科课程教学向跨学科课程教学转变的路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基于学科教师需求而建立的跨学科课程的研究尚且不足。研究认为,跨学科主题学习对学生素质培养、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改革创新有独特的价值表现;依据跨学科主题学习现状与需求的调研分析,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难度大是大部分教师所面临的现实困境;选择学习主题、确立学习目标、设置核心任务、设置驱动问题、安排学习活动、开展评价与反思是满足一线教师教学需求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5.
邱少艳 《考试周刊》2013,(86):164-165
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学生自主选择的、直接体验的、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主题为课程基本内容,以学生个性养成为课程基本任务的非学科性课程。这些内容有许多学校之前都在教学中进行了实践,我谈谈自己对课程中教师的角色与行为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学生自主选择的、直接体验的、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主题为课程基本内容,以学生的个性养成为课程基本任务的非学科性课题。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它超越了单一的课堂知识传授模式,把学生的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社区服务等作为重要的手段引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贴近学生的真实世界,促成了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托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师生平等对话撑起了一片晴空,为学生展示自我、张扬个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强调,应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同时,应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学科实践作为一种学科学习方式,是指向学科核心素养下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本文基于项目式学习设计了小学科学学科的实践活动,以期为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供可借鉴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正>《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不仅提出了“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的课程要求,而且还指出了“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的教学建议。不难看出,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以基于学科、强化整合、整体设计、协调育人为特征的学科实践活动。与之相应,  相似文献   

9.
蔡艳萍 《现代教学》2014,(10):25-25
综观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学科与学科之间知识点交叉、重复现象随手可拾,教师往往缺乏对知识体系的系统把握,从而容易在教学中出现学科“各自为阵”的现象,导致知识点重复教学、学生负担加重、课时总量不够等问题。因此,我校审视各学科课程系统,尝试在国家课程中渗入“主题课程”元素,探索相关学科间打通与重组的行动方案,围绕主题进行相关单元的梳理与适度整合,形成将各学科优势融为一体的主题课程,从而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其在学习中体验快乐。  相似文献   

10.
信息技术学科网络化教学具有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性、交互性及学习资源的多样性特点。教学可以采用基于网络的多媒体讲授模式和主题探究式网络化教学模式,其中主题探究式网络化教学模式比较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理念,由教师创造恰当的学习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围绕提出的学习主题,由学生提出探究问题,自主选择学习专题,进行探究交流,学习评价,最后进行总结归纳,知识延伸,从而达成教学目标,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落实在于对“跨”“学”“评”“行”的正确理解。就“跨”而言,不能转换成为原有校本特色课程的“升级”或“改造”,不能混同为单纯的“跨学科学习”或学科融合,也不能等同于课程方案中的其他综合类课程的综合学习或项目化学习、现象学习等。其要义在于从某一主体学科出发,以其他学科的知识、概念、思维、眼光促进该主体学科的知识、概念理解,及结合其他学科完成和解决该主体学科的任务、问题,最终指向该主体学科的深度理解,过程中需要处理好该主体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间的关系,即“1”与“X”的关系。就“学”来说,它是以“主题”为基本学习单位的结构化学习和以小组为单位的多主体协同学习,鼓励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应用,重视培养学生跨学科联结的自觉和能力,强调学科间知识结构、方法结构及过程结构的高通路迁移。在评价上,对教师来说,要关注跨的“真”与“假”、“难”与“易”、“深”与“浅”及学科的整体规划设计;对学生来说,需关注参与的量与质及学习的创新与实效。为深入推进这一新型学习实践,学校须提供支撑,如系统的教师研修、建立跨学科教研组;学科组须建构整体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图谱”并开展“原型”研究;教师要立足...  相似文献   

12.
学科核心素养语境下,基于学科的教育教学具体实施进路是一线教师的根本诉求。应以课程单元的系统设计为教育理念框架,在单元学习的内涵和价值分析的基础上系统设计单元学习方案。基于对《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构建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学习主题、素养目标、真实情境和学习活动,以聚焦问题引领单元教学,以评价体系观照学习过程,进而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彰显课程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3.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是语言课程的基本任务。本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主题单元教学为载体分析了Thinking maps的设计理念与实践效果。旨在以编者视角,构建主题单元的整体设计思路;以教师视角,改进各课时之间的思维逻辑性;以学生视角,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三维度Thinking maps,优化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学生评价是学校课程评价的核心,是学校课程评价关注的焦点,我校在课改实践中,以《成长记录册》为抓手,进行小学生学习评价机制的改革研究。评价机制注重操作性。对学生学科学习效果的评价,一直是评价改革的重点与难点。我们采用了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主题教研活动的形式, 分别通过教师、学生的双向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我们对学生学习评价,共分为“日常学习情况、学习表现、实践活动”三部分进行。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19,(8):1-2
浣东小学借向日葵一物,开发向日葵主题课程,探究与向日葵相关的概念,整合语文、数学、美术、音乐、科学、综合实践等多种学科,积累、感悟、体验、审美、创造等形式系统考虑学生的主题课程模块学习,把各学科教材分解的知识体系融合为一个个"集成块",由向日葵把那些散乱的学科学习串联起来,达到学科内容与学习者经验的融合。向日葵主题课程协助学生创造一个个"模块",将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并迁移到其他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去。学生从种向日葵、品向日葵、演向日葵、收向日葵、诵向日葵"五位一体"的情境体验,以学科为基础,有机整合,打破学科边界,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拓展主题课程,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提升综合学习能力,体现课程的独特价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多年来,我校一直坚持进行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实验,主要研究通过三类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前一阶段我们重点在学科课程领域探索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途径和方法。近年来,在活动课程领域,我们重点探索了主题综合活动课。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新途径。一、主题综合活动的界定所谓主题综合活动是指在学科课程以外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围绕一个主题,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综合学习和运用各科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  相似文献   

17.
关注学生学习的课例研究能为教师研究课堂提供一种更为准确、深入的分析视角,更为重要的是,能帮助教师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堂,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实现学生的真正发展。基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小学品德学科课例研究的实践操作模式,具有主题式、区域化、互动性特点。主题式,课例研究紧紧围绕研究主题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突出以学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中心;区域化,依靠小学品德学科名师研究共同体,建立区域课例研究组织,发挥区域内名师智慧,以拓展研究视野;互动性,实现专家与教师,不同层级的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的多向互动。  相似文献   

18.
赵小秋 《学苑教育》2023,(15):12-13+16
立德树人是学科教学的核心目标。语文学科与德育关系密切,教师应围绕德育课堂进行课程安排,为学生顺利进入学科核心学习创造良好条件。目标设计、活动组织、训练延伸,教师从不同角度设计和组织教学,自然渗透德育内容,确保德育课堂的顺利构建。小学阶段是学生思想人格成长的关键期,教师围绕德育课堂构建主题展开教学实践,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19.
主题教学模式以系统主题为学习内容,兼顾语言形式和意义的习得,教学效果良好。大学法语课程应该尝试将主题教学模式拓展运用到整个学科,打破传统课程之间的壁垒,规划系统教学主题,建立教师团队,以切实提高法语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20.
单元主题WebQuest的设计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1年初,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特别设立的必修课程列入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这项旨在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的课程形态,如果能够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即在学科教学中注入研究性学习理念、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必将在深度上和广度上进一步推动研究性学习。笔者在英语教学中尝试将WebQuest引入英语课堂,以课文每个单元的主题作为WebQuest探究活动的主题,开发单元主题WebQuest,结果发现WebQuest是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种不可多得的良好模板。在英语教学中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