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德意志意识形态》人的本质思想试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唯物史观的诞生地,其唯物史观的确立是以人为出发点,并与人的本质及其发展的科学揭示与阐释交融在一起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内容,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有关人的本质认识的前提、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人的本质的决定基础、人的本质的社会历史性质、人的本质发展的理想状态及其实现的条件与途径。同时,《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上述有关人的本质认识的系统阐释又是建立在其对人的本质考察的动态生成分析方法基础上的。这个分析方法是关于人的本质认识问题的方法论革命,对人的本质认识从而整个人学理论研究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巴黎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三部著作 ,表现了马克思科学的人的本质观的形成轨迹与其科学的世界观特别是唯物史观形成的内在逻辑一致性 ,马克思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科学的人的本质观赖以建立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3.
本文依据马克思的《巴黎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三部著作 ,分析了马克思科学的人的本质观的形成与其科学的世界观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形成的内在逻辑一致性 ,认为马克思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科学的人的本质赖以建立的基础和前提 ,脱离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 ,就不可能获得对人的本质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人本质思想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在不同的哲学思想阶段对其有着不同的哲学认识。在马克思的人本质思想发展的过程中,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则形成了马克思的人本质思想从理想态发展到科学态的发展路径。因此,探讨这种发展路径的演变内涵及其根源,并揭示马克思的人本质思想是如何由理想态走向科学态的演变轨迹,就具有十分重要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L.费尔巴哈和青年黑格尔派、系统阐发唯物史观的著作,是唯物史观这“第一伟大发现”确立的标志,正是唯物史观的确立,关于人的发展学说才有了全新的基础,才找到了理解人的问题的钥匙,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第一次得以科学阐述。  相似文献   

6.
针对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起点和完成问题的传统观点,本文指出,认识这一问题应当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致起来。这一转变实际上开始于1844年初的《德法年鉴》时期,完成于《德意志意识形态》、《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写作之后,即完成于唯物史观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与本质得到基本揭示之后。因为,马克思的这一转变,显然是指向科学共产主义的转变,而不是向空想的、不成熟的、非科学的共产主义的转变。如果没有唯物史观的指导,没有对资本主义矛盾和本质的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就不可能从空想变成科学,马克思也无法彻底完成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历史”概念的阐释进行文本梳理,对其“历史”概念作全面理解,为我们理解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也即其历史科学提供基础。我们认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所言的“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历史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历史从根本上而言就是人类实践的展开:历史是人及其实践活动前提与基础,历史表现为人类社会生存方式的变化和发展,历史与人自身的发展相统一。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分工"的概念首次在马克思哲学范畴内得到较为明确的表述与解释。分工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中介,也是马克思与恩格斯系统阐发其唯物史观的逻辑前提。分析对分工概念之于生产力、生产关系、意识形态、异化劳动乃至人的发展等历史唯物主义范畴的意义,多角度梳理分工的历史发展过程,有助于明确认识分工概念及其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哲学之历史唯物主义解释的偏颇性有马克思并未使用过“历史唯物主义”一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探讨被忽略不计;并未研究历史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当做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唯物史观的形成被抽掉哲学观前提;《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后才开始的科学的经济学研究倒成了《形态》中唯物史观形成的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0.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篇光辉著作,文章主要论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揭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生命、生存和生活的内在联系和不可分割性,构成了人的一生,是人生的全部内容。人的生命在本质上是生命、生存和生活所构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的内在规定,决定了以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为基础的“三生教育”必然是贯穿人一生的教育。“三生教育”把教育与人的本质、人的生存和发展联系起来,已经反映和遵循了教育本质的内在规定性。因此,“三生教育”的本质也是一种完善人的生命,促进人的生存、生活与发展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容是以人为本,人的产生使自然界演化变成了主体性的发展,满足人的需求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需要人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人自身的活动构成了发展的手段。人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从不自由逐步走向自由的过程,人本身的自由程度是发展的标识。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终极的目标是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并最终实现人自由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强调社会发展要实现以人为中心,发展的本质就是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针对现实教育中师生冲突事件的频发,学校教育中遗忘人、歧视人、压抑人、摧残人等非人道现象,本文从人的存在性角度出发,阐述教育和存在性的"人"的密切关系;探讨"人"的存在性特征及其对教育的启示;勾勒"人"的存在性教学图景,试图在一个教育理念分崩离析、人的理念彻底碎片化的时代里回归教育之本真。  相似文献   

15.
"普世价值"的实质是什么?人们宣扬"普世价值"的目的何在?对于这些问题,只要坚持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段[F1]分析方法,就能看穿"普世价值"不过是一种罩上神圣光环的资产阶级的谎言,在学理上是一个不能自圆其说的伪概念。其实质就是宣扬早就失去其原有积极意义的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等。宣扬"普世价值"的目的就是妄图用西方的民主、平等、自由、人权等所谓"普世价值"观取代社会主义民主、平等、自由和人权,取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终达到"西化""演变"中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经济是人类通过生产技术手段从自然生态系统中猎取的并纳入社会系统中流动转换的物质能量总和。基于对再生资源为载体的生态能量的循环利用,决定农业成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互动的重要端口,从而成为支撑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中心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农业与工业的结构配置问题,农业对经济发展提供的产品、市场、要素及外汇贡献表明,农业在任何经济体内都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论“真实”     
人总是要真实地生存和生存在真实世界,真实是人生存的依据。因而,人正确地理解“真实”才能正确地理解他自身,正确对待他与之交往的他人、他物、才有对科学真理、理想、信念、道德、艺术等的正确态度。实体主义思维的对象化、逻辑化要求,求索到的“真实”或者瓦解人的现实生活世界,或者与人的超越本性对立。从劳动的有生命的个人出发,才能揭开“真实”的秘密。  相似文献   

18.
教育的本质就是身处教育关系之中“人”与“人”的生活方式。然而,由于教育存在中“人”的缺席,由于对“意义”的漠视,今天的教育已经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危机之中,隐匿了自身的本真状态而变得不是它自身。那么,分析当今教育“意义”危机的表现,重新思考和阐释教育意义迷失背后的深层原因,才能探索出教育走出“意义”危机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的“人类精神”的含义是特定的对人类作为一个类的整体给予自为认识的思想,即对人类与世界的美学关系的认识,因此,“人类精神”这一概念也可称之为“美的思想”。“人类精神”概念的提出,就相应地要对一系列的学术命题给予一定的新的解释。本文有针对性的谈谈我们在人的本质、美、艺术、善和爱等问题上与高尔泰、李泽厚和朱光潜等学术前辈的论述之间的差别。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社会自然观”与现代人的环境责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社会自然观:一切社会领域的自然物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人化形态,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是社会历史过程的能动的主体承担者。当代环境问题对人类的严重困扰,其根源不在于自然界,而在于人类自身。因此,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只能从人本身去求解,即着重于人的素质能力的全面提高,特别是人的生态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和具体实践行为的自醒自觉,从而切实负起应当承担的环境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