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络协同创新要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络协同创新发展是指联盟网络内部主体、战略、技术创新过程、资源、环境等要素由于相互协同与竞争,在共同实现联盟网络竞争优势以及联盟网络主体各自战略目标的基础上,耦合而形成的全新的整体创新效应。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络为载体,在分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络协同创新发展的要素构成的基础上,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络协同创新发展机理模型,给出企业与公共研究机构、政府间,以及系统各要素间的协同创新关系,揭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络协同创新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张毅  闫强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3,38(10):1521-1533
通过对半导体、数字计算机与无线电的技术创新研究和产业演化研究,分析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路径、条件、动力,阐释建立大规模技术创新与产业演化的动力机制。研究发现科研机构与企业实验室的大规模聚集加快了技术创新速度,并推动技术创新沿“科研机构—企业”与“企业—企业”2条路径扩散,形成大规模技术创新的链式反应;大科学工程为该链式反应创造临界条件,区域资源和人才总量是创新规模的边界条件;战略需求为技术产业孵化提供了基本动力,市场需求推动新兴技术产业向规模产业演化,为产业大规模技术创新提供持续动力。研究结论进一步完善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对于中国进行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突破性技术创新是如何产生的,它又如何逐步推动产业升级。人类工业革命的先导、18世纪英国纺纱技术的创新发展和扩散过程依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标本式案例,对这一案例的深入研究可以揭示从技术创新到技术与社会的协同演化并最终促成社会技术系统转型的基本路径,也可获得当前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从流动要素的集聚视角研究产业演化,凸显产业演化本质。构建单一要素流动模型和动态多因素耦合模型,分析要素流动驱动产业集聚路径以及产业集聚如何通过经济变迁和技术变迁完成产业动态演化。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各要素在流动中相互作用、动态耦合,导致产业经济系统的整体演化;集聚综合效应促进产业经济变迁,经济变迁中竞争效应诱发技术变迁,经济变迁和技术变迁的动态作用决定产业演化趋势,技术创新是产业升级或萎缩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5.
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事关我国前沿产业的发展和国家经济核心竞争力。针对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具有成本高、风险高、环境正外部性等基本特征,核心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有限理性及其在资源禀赋方面存在的异质性,使得双方在创新合作过程中均存在博弈行为。本研究引入政府补贴、资源拥有量、碳价和资源交互系数等关键参数,构建了企业资源禀赋异质下的产业共性技术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演化博弈模型,并采用演化相位图和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各参数对于企业策略选择的影响,得到了产业共性技术协同创新演化博弈系统的演化特征及变化规律,提出了促进资源禀赋异质企业协同创新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区域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内涵入手,从实现创新转型的重大战略、产业转型升级两方面分析了山东省区域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需求,研究了区域产业技术创新的自主创新、引进创新及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协同创新等四种创新模式,从核心主体、支撑体系、关键保障体系、配套服务体系等四个层面构建支撑全产业链的山东省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并提出了关于加快区域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7.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导下,高耗能产业可以利用技术创新进行转型升级,达到节能和减排目标。在高耗能产业技术创新、节能效率、减排效率子系统间协同发展程度测算结果的基础上,利用PEST分析方法,从四个维度分析系统协同程度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回归模型实证研究其影响程度和方向,根据实证分析结果,设计了高耗能产业技术创新、节能效率、减排效率系统协同发展的动力机制、协调机制、约束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8.
协同驱动视角下的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丹 《软科学》2012,(3):39-42,46
在肯定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对产业转型的重要驱动作用的同时,结合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构建了创新协同的三维模型,并探讨了模型中协同驱动模式从技术创新主导型向制度创新主导型,再向两种创新共同主导型的演进机制和各阶段转型策略。  相似文献   

9.
一、实施技术创新工程,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提供强大动力 今年全省科技工作围绕我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新兴战略产业的重要工作举措之一,就是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协同省直各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实施云南省技术创新工程,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就是从根本破除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体制机制障碍,要在推动自主创新与培育新兴战略产业上取得新突破,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促进传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取得新进展,为全省经济发展抢占先机,为我省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提供强大动力.就该项工作我谈两点意见.  相似文献   

10.
针对产业转型升级动力效应领域定量化探究产业环境、要素流动、技术创新等维度的影响研究较少的现状,从产业环境、要素流动和产业转型升级三大维度对影响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效率的传导机制开展定量研究。基于要素流动的视角,将技术创新因子纳入要素流动范畴,并根据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密集度与产业要素优化效率关系,将制造业转型升级分解为创新性转型和要素性转型两种类型,利用我国30个省份2014—2016年、2018—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产业环境优化能显著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其中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效应最大,该指数每增加1%则制造业转型升级效率提高6.80~6.94,产业吸引力、碳值控制、政府创新激励次之,而劳动力成本上升和环境规制呈现抑制效应;同时产业结构升级在两种分解效应中均为正向驱动作用,但政府政策调控对制造业创新性转型有激励作用而对要素性转型有阻碍作用。(2)要素流动能显著直接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并发挥部分中介效能,驱动效果表现为“技术>资本>劳动力”,中介能力依次为“资本>技术>劳动力”。(3)技术、资本、劳动力3种主要要素的跨区...  相似文献   

11.
<正>(2010年1月19日)一、实施技术创新工程,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提供强大动力今年全省科技工作围绕我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新兴战略产业的重要工作举措之一,就是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协同省直各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实施云南省技术创新工程,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实  相似文献   

12.
基于复杂系统观的区域物流协同创新与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复杂感知反应系统理论以及区域物流设计规划方法,对区域物流系统协同创新与演化进行研究。指出区域物流系统两类协同进化路径以及感知反应边界(创新边界带),分析系统创新与演化的三种动力:社会经济动力;产业间协同动力;产业内动力,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杨坤  汪万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1):80-87
生态效率作为持续发展的关键指标,贯穿于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全过程。文章选取长三角地区2009—2018年的相关数据,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比较并分析区域协同创新、产业结构与生态效率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异演化情况。研究表明:长三角省域3个子系统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随时序演化跌宕起伏,阶段性明显,而空间分异更显著,呈现出由上海向四周递减规律;根据长三角不同地区的子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可分为4种发展模式:系统高度耦合协调发展、协同创新滞后型、产业结构滞后型及生态效率滞后型,同时生态效率与协同创新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失调严重制约三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最后分别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徐晔  陶长琪  丁晖 《科研管理》2015,36(4):109-117
本文借助物理学上的耦合定义,对区域产业创新与产业升级耦合系统的构成和耦合内容开展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区域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指标评价体系,提出了产业创新与产业升级耦合模型,并对我国珠三角地区2003年—2011年的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的耦合度做出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区域产业创新与产业升级耦合系统之间存在着要素、组织结构和制度上的耦合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创新与产业升级耦合关联度和耦合协调度都处于一个比较低的阶段,但自2003年以来一直处于缓慢的调整上升状态,未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5.
创新集群的演化动力及其生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培育创新集群能够有效支持创新型国家建设,明晰创新集群的演化动力及其生成机制对培育创新集群具有深远影响.对已有研究做了回顾,并分析了其不足.从语义与属性特征着手剖析,提出创新集群的演化动力是以技术创新为导向的市场竞争.以此为基础,对芬兰ICT创新集群的崛起做了案例分析.卖方市场集中、产业地理集聚与技术创新聚集的耦合是创新集群演化动力机制的结构形式.基于上述结论,提出培育创新集群首先需要完善市场竞争机制,理顺政府管理职能.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深入对生物医药创新集群演化动力机制的探讨,推进区域性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发展,以长三角生物医药创新集群为对象,根据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特征设计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系统动力机制、演化路径和关键变量作为可持续发展决策的杠杆作用点,基于其2012—2021年有关面板数据,对关键要素推动集群创新发展的影响进行仿真模拟分析。结果发现:市场需求子系统为创新集群演化提供根本性动力,其中国内市场需求影响尤为显著;技术创新能力子系统是创新集群演化的内生动力,但研发投入持续高速增长可能不利于集群发展;政府支持子系统是推动创新集群演化的外生动力,且影响显著。据此,建议深挖市场需求,加强研发管理,产学研政密切合作,进一步优化对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的财政投入结构,加速开拓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17.
在全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以系统理论分析为基础构建了服务模式演化系统模型,探讨了图书馆服务转型升级的演化机理,希望为我国公共事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新的理论分析视角。从图书馆供给侧要素、动力、环境、服务能力、功能及模式演化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基础资源、人才、技术和空间是图书馆供给侧四要素,是构建图书馆服务模式演化机理模型的基础,也是影响并决定着图书馆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内在依据,系统要素结构调整与优化是提升图书馆服务能力,增强服务功能与服务效果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8.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我国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但从长期来看,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偏重于开发性创新,造成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之间的失衡,使其难以抵御恶劣的国际金融环境,阻碍了其持续发展。如何促进其由开发性创新向探索性创新转型,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文化与技术融合的视角切入,综合运用技术战略理论、资源基础理论与动态能力理论,构建"产业领域关联—企业主体合作—资源要素整合"的理论框架,借鉴美国迪斯尼公司探索性创新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特点,总结出新技术带动文化产业、文化需求推动技术革新与技术要素与文化创意协同三条创新转型路径。  相似文献   

19.
王娟  张鹏 《科学学研究》2019,37(2):276-290
本文基于2002-2015年中国工业面板数据,构建服务化嵌入制造业过程中与现有产业基础协同促进产业升级的理论模型,并进一步探讨嵌入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制造业服务化作用于产业的效果。实证表明整体制造业服务化与技术溢出的交互关系对全要素生产率呈"U"型关系,且嵌入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制造业进行不同程度的服务化并不能完全有效地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表征在不同类型的服务化结果不同。故笔者提出应加强产业联动,形成以多方服务内容协同演进支撑制造业发展的动态网络;将服务内容内化于制造业价值链本土创新为首要内容,联合嵌入全球生产网络的技术红利,实现多元化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是打破全球结构封锁,有效利用服务要素实现服务模块化发展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技术创新与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本质在于大力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改变资源型城市以资源型产业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最终使资源型城市摆脱对资源型产业的过度依赖,走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方式的选择和转型程度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源型城市技术创新能力。一、产业转型高度依赖资源型城市的技术创新能力根据产业转型中接替产业与资源型产业的关联性及对技术创新能力高低要求的不同,可以把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分为6种基本形式(见图1)。其中,内生性或外源性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形式,对城市创新能力的要求最高,产业转型也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