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肌力平衡是影响运动表现的关键因素。梳理肌力平衡相关研究,归纳肌力平衡的概念和内涵,从动作控制的角度探讨其内在机制,并探索在运动损伤检测及体能训练中的应用。结论:1)肌力平衡是机体为适应内、外部刺激,神经肌肉系统高效维持静态姿势和以最佳模式完成动态动作的能力,解剖结构、生物力学特性及生理功能是维持肌力平衡的内在机制;2)肌力平衡是高效完成动作控制的关键,肌力失衡是动作模式受损的诱因;3)运用等速肌力、力量及跳跃动作测试评估肌力平衡可以预测损伤风险;4)通过单侧力量训练、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及核心区训练可有效改善运动中的肌力平衡。亟待探究不同项目运动员肌力平衡与运动损伤、动作模式及不同运动能力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基于肌力平衡探究特定运动技术的肌肉工作机制,挖掘肌力平衡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对60名体院篮球专项学生膝关节运动损伤的调研表明,损伤的发生率高达48%。损伤发生率与训练年限呈平行关系;伤种以膑骨劳损,膝侧副韧带损伤,膑骨下脂肪垫损伤等较为常见;损伤好发于左膝关节;局部负荷过重,技术动作错误,身体素质差,动作粗野,违犯规则是导致损伤的重要因素;合理安排运动量,在全面加强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发展股四头肌和大腿三弦肌小腿三头肌的力量,及时纠正错误技术动作,训练后在膝关节周围进行恢复点穴按摩,对于增强肌力,消除疲劳,预防运动损伤,及早发现膝关节劳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避免健身健美操运动造成膝关节损伤,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以屈膝15°左右站立为运动中基本姿势(动作初始、还原位置)对健美操俱乐部会员进行分组实验,并对训练前后各组膝关节屈伸肌群进行不同角速度峰力矩及对不同膝角股直肌肌电进行测试。研究得出:以屈膝15°左右站立为健身健美操动态基本姿势进行锻炼可以降低膝关节运动负荷,增强初学者股四头肌肌力,此姿态可以确定为膝关节动态保护性姿势。  相似文献   

4.
女跆拳道运动员膝关节运动损伤情况调查与剖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集大体育学院35名跆拳道女运动员膝关节运动损伤进行调查,膝关节运动损伤发生率很高,人均1.31次,多数发生在对抗性训练和比赛中,局部负荷过重和训练水平低是致伤的主要因素。据女子膝关节的解剖生理特点,合理安排训练;正确掌握技术动作;加强膝关节周围肌肉、韧带特别是腘绳肌力量和伸展性锻炼;增强运动员自我保护意识。是避免损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举重发力动作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测量和计算不同髋关节角度下举重发力动作的外负荷值、肌力值,发现外负荷和肌力随髋关节角度增加而增加.在180°时,外负荷值最大,运动员克服的外阻力最多。  相似文献   

6.
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膝关节损伤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膝关节损伤是长期困扰武术套路运动员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之一.为了解目前我国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的现状及原因,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国家队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现象较为严重,且存在普遍性问题.造成膝关节损伤的主要原因一是,长期繁重的训练任务造成运动员膝关节疲劳,集中表现在C级(高级别)难度动作加连接动作的训练中.具体表现为跳跃动作起跳至落地过程中,运动员不正确的身体姿势和动作要领;腾空落地瞬间,运动员膝关节承受过重压力而未正确使用落地缓冲;腾空落地时由于旋转度数不足所造成的生硬连接.二是,难度动作训练之前的准备活动不充分以及训练时缺少必要的保护措施.因此,加强膝关节肌肉力量训练和难度动作完成前的准备活动,教练员对运动员完成难度动作采取有效合理的保护措施,是预防武术套路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陶珊  曲峰 《体育科研》2014,(1):34-38
目的:研究不同速度下台阶对膝关节压力的影响,为运动健身和损伤预防提供生物力学支持.方法:对10名男性普通大学生分别以48、60、72、84、96、108步/分、慢速跑、中速跑、快速跑,这9种速度下台阶时膝关节峰值力和屈曲角度等进行分析.结果:随着下台阶速度的增大,膝关节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峰值力均不断增大.以中跑速度下台阶时膝关节所受的垂直方向的峰值力显著增大.以慢跑速度下台阶时膝关节所受的前后方向的峰值力显著增大.以快跑速度下台阶时膝关节垂直方向峰值力超过两倍的体重.同一速度下台阶,左右膝关节峰值力无显著性差异.随着下台阶速度的增加,峰值力时刻膝关节的屈曲角度不断增加.结论:膝关节负荷随着下台阶速度的增大而增大.膝关节屈曲幅度随着下台阶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同一速度下台阶时,右膝关节负荷较左膝关节大,但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佩戴2种膝关节护具对羽毛球运动员完成蹬跨步动作时髌股关节载荷的影响。方法 选取12名羽毛球高水平运动员佩戴无护具、佩戴髌骨带和佩戴护膝模拟,正手蹬跨步、正手被动蹬跨步动作,使用4块Kistler三维测力台、8台Qualisys红外高速摄像头同步采集受试者右侧下肢动力学与运动学数据,以对比佩戴膝关节护具前后跨步足落地阶段股髌关节力、关节应力、关节力矩和关节角度等参数。结果 与无膝关节护具相比,佩戴护膝能够显著减少正手蹬跨步、正手被动蹬跨步动作落地阶段的膝关节峰值屈曲角度(p<0.05)、显著减少膝关节峰值伸膝力矩(p<0.05)、显著减少髌股关节峰值力(p<0.05)、显著减少髌股关节峰值应力(p<0.05)。结论羽毛球运动员佩戴护膝完成蹬跨步动作时,均有较低的股髌关节峰值应力、股髌关节峰值力及股四头肌峰值力,同时发现佩戴护膝可以缓冲膝关节压力,对髌骨以及膝关节韧带等组织起到保护作用。鉴于此,运动员佩戴护膝能够减少膝关节疼痛、提高膝关节稳定性、降低运动损伤风险,以预防股髌关节疼痛综合症。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篮球运动员膝关节损伤早期下肢关节在完成急停起跳动作时的动力学特征,将男子篮球专项大学生40名,根据膝关节损伤的筛查结果,分成对照组、单侧损伤组和双侧损伤组。运用Motion Analysis数字影像捕捉分析系统和Kistler三维测力台,采集与分析受试者完成急停起跳动作全过程中的各项运动学与动力学数据,统计分析不同组各项数据指标之间的差异水平。结果表明:在落地缓冲地面垂直反作用力峰值时刻,损伤组骨盆后倾与对照组前倾方向相反,双侧损伤组后倾明显大于单侧损伤组;损伤组髋关节内收、内旋的角度和力矩均呈现显著性的变化;双侧损伤组伸膝和外展力矩变化显著;损伤组踝关节外展角度增大。结论:膝关节损伤早期所表现出的动力学特征较为明显,通过改变骨盆、髋、踝关节的角度来调整身体姿势,通过代偿性改变髋、膝、踝关节的力矩来完成动作。  相似文献   

10.
青年男子足球运动员膝关节肌力特征与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等速测力技术探讨青年足球运动员膝关节屈伸肌群肌力特征与损伤的关系。结果显示,无论慢速运动还是快速运动条件下,均表现出运动员膝关节优势侧与非优势侧屈伸肌力的显著差异性,膝关节屈伸峰力矩比值和平均功率比值随运动速度增加而增大的趋势。提示,以上结果符合青年足球运动员惯用腿踢球的运动习惯,是随着运动年限的延长容易发生膝关节及屈伸肌群损伤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推断早期注重膝关节前后及双侧肌力的均衡发展是预防足球运动中膝关节损伤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普通高校太极拳的优化教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为探讨高校太极拳的优化教学方法,通过实验研究,提出高校太极拳教学增加讲解的比例,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太极拳的认识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和维持学生习练太极拳的兴趣,符合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互惠式练习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观察、理解太极拳的能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太极拳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市场营销学的角度对太极拳产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借鉴其它体育项目的发展经验,提出了太极拳产业化发展的对策:抓住机遇,转变观念;吸引人才,创新机制;积极探索太极拳商品的现代营销模式;注重现代太极拳教学方法的研究;采用联盟制的集团化经营模式;不断提升太极拳文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对第11届全运会武术套路比赛预赛中,女子南拳、太极拳、长拳的运动员难度动作完成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三项女子拳术类难度动作失误率分别是南拳15%、长拳12%、太极拳17%.研究表明,三项女子拳术类难度动作有差别,难度动作已成为高水平运动员的技术关键;高旋转难度动作的完成具有不稳定性;动+动+静的难度动作前后动作的顺势衔接与利用惯性是动作完成的重要环节;难度动作的支撑,下肢以复合杠杆的工作形式完成动作,对腿部肌肉力量的要求更高.  相似文献   

14.
太极拳是一门融哲学、心理学、力学、美学等为一体,并注重以慢求快、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技击艺术。要想学好太极拳,必须先明理,后练拳,即由先"心知"而后"身知",只有经过无数次"体用结合"的练习方能领略太极拳神奇的魅力。  相似文献   

15.
影响高校简化太极拳教学质量的因素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影响高校简化太极拳教学质量的因素从学生兴趣、体育教师素质以及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为提高太极拳教学质量,应采取的对策是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师教授太极拳的能力和改革考核方法以督促学生持之以恒地练习.  相似文献   

16.
不同锻炼方式对老年人高血压疗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太极拳和慢跑运动对老年人高血压患的治疗效果,本对46名高血压患进行了1年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太极拳和慢跑对防治老年人高血压症有良好的疗效,且太极拳优于慢跑运动。  相似文献   

17.
中日太极拳指导员需求状况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中日太极拳爱好进行了关于太极拳指导员需求状况的调查。通过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具体、翔实地考察和研究了中日太极拳爱好有无指导员、在怎样的指导员的指导下进行练习以及对指导员的希望和要求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太极拳对老年人的健身治病机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太极拳是我国民间以体育锻炼健身治病的重要发明之一,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太极拳对老年人神经系统和心理状态、运动系统和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都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太极拳促进中枢神经与外周本体 感觉的心理生理学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太极拳常用的基本姿势进行自我控制,试图探讨太极拳运动是否具有对中枢神经与外周本体感觉的促进效果。实验结果表明,与自然姿势相比,当控制为放松姿势时肌肉张力明显减少,静止性伸张性收缩姿势时显著增加。同时两方都表现出Pz和Oz部位脑波α1节律的含有量比自然姿势时明显减少,α2节律的含有量则明显增加。根据自我控制的运动神经生理学理论以及心身疗法原理,通过实施太极拳加强对身体的自我控制,能促进和易化中枢神经与外周感觉机能,同时作为一种心身运动疗法也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传统体育项目锻炼对绝经女性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传统体育项目锻炼对绝经女性骨密度的影响。方法:将60名绝经女性,随机分为非体育锻炼组和跳绳、木兰拳、太极拳套路及太极推手等4个运动组,经10个月的实验。结果:非锻炼组骨量丢失,骨密度下降(P<0.05),4个运动组的骨密度均增加(P<0.05或P<0.01),其中太极推手组还测各指标及跳绳组桡、尺骨骨密度增加得更明显(P<0.01)。结论:跳绳、木兰拳及太极拳等传统体育项目锻炼对绝经女性骨密度的影响是积极的,是绝经女性抵抗骨量丢失、促进骨密度增大的有效运动,并且太极推手对腰推和前臂及跳绳对前臂骨的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