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高原训练的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原训练作为提高运动能力的方法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经过多年研究与实践形成了较为科学的系统的高原训练方法,为耐力项目成绩的提高摸索出一条新路。高原因海拔高度的增加加大了缺氧负荷的强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空气中各种气体成分的分压与大气压成比例下降,由于氧分压的下  相似文献   

2.
自1968年奥运会在墨西哥城进行以来。世界各国对中长跑的高原训练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大多数人对高原训练可以取得成效已不再持怀疑态度。世界许多优秀中长跑运动员利用高原条件进行训练,创造了优异成绩。国内外论述高原训练的文章也越来越多,但这些文章大多数是论述从平原到高原训练的身体反应及如何适应的问题,而对生长在高原上的运动员怎样在高原上进行长年训练的文章却不多见。昆明海拔1895米。大气压力约为610毫米汞柱(标准大气压为760毫米汞柱)。氧分压为128毫米汞柱。均较北京低24%(北京的气压约为128毫米汞柱,氧分压为159毫米汞柱)。全年平均最高温度20.8°  相似文献   

3.
国家女子马拉松队在柏林田径世锦赛上取得了单项和团体冠军的优异成绩,通过对备战过程中的高原训练跟踪与监控,分析与研究我国女子马拉松项目重大比赛前高原训练的特点与规律,针对高原训练开始的时间、高度的选择、高原训练的时间、高原训练负荷的安排、高原训练过程阶段的划分、高原适应期的时间及下高原的时机,结合实践从科研的角度对高原训练的模式再认识。  相似文献   

4.
1.前言 现代运动训练的高度发展,新纪录的不断创造,是与运动训练方法的革新分不开的。高原训练是60年代才出现的新方法。实践证明高原训练能有效地增强运动员的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功能,促进耐力性项目运动成绩的提高。高原已逐渐发展成为长距离耐力性项目科学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各竞走队采用高原训练的次数在增加,各队都在摸索经验。由于高原训练多数安排在比赛前的一段时间内,高原气候气压低,氧分压也低,肺泡内氧分压的下降会引起动脉血氧饱和度的降低,因而增加了赛前训练安排的难度,并直接关系到比赛的成绩。根据训练实际情况,采用简单易行的指标,来研究和调控竞走的高原训练是教练员较为关心的问题。我们趁一些优秀竞走队赴昆明参加高原训练之机进行了一些生理生化指标的测试,并搜集了各队的训练资料,以期获得这些指标与运动训练负荷的关系,探讨高原训练周期负荷的安排,为以后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高原训练的一般规律可归纳为:①高原训练的适宜高度一般在2000米~2700米之间,这一高度既能保持一定的训练运动量,又能达到适应和提高人体耐受缺氧的能力;②高原大气压降低而引起空气中氧分压减小,通过高原训练,运动员能增强在缺氧环境中的耐受力;③高原训练时间以3周为宜,返回平原练3周,运动员的最佳竞技状态第21天表现出来;④我国开展高原训练,尚须加强对高原训练的认识,配备必要的科研仪器和科研人员队伍,增加高原训练的次数,克服不利的心理因素和解决高原训练的经费问题。  相似文献   

6.
优秀中长跑、马拉松运动员高原训练探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高原训练高原高度的选择、训练的最佳次数、训练的持续时间、下高原的时机、训练过程阶段划分及训练课的安排、高原训练期间运动员身体机能生理和生化指标的评定进行研究。研究认为,高原训练有一个降低训练负荷的环境适应期;与海平面地区的训练相比,高原训练中的训练强度略有下降;在野外的训练多于在田径场的训练;为了确定与某一地区的地理环境相适应,应力争前往某一固定地点进行经常性的高原训练;应根据运动员在高原训练期间生理机能的变化特点和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制定相应的评定方法监控身体机能状况,保障高原训练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王新 《游泳》2004,(2):25-27
作者根据高原训练的最新研究成果,描述了高原训练是如何影响血管和心/肺系统并为在高原训练和比赛的运动员提供参考意见。1.高原对身体的影响高原如此神秘,从运动员下飞机的那一刻起,就可以观察到身体内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血液中的氧容量、血浆、总血量、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下降,而肺通气量、体液损失、安静时脉搏和基础代谢率增加。这些变化是因为高原的大气压下降而引起的。在练习时,这种现象加重,此时身体对氧气的需求更大。在这些变化中,值得注意的是,增大了的肺通气量降低了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局部压力,同时提高了PH值浓度。为适…  相似文献   

8.
王跃新 《体育科研》2003,24(4):20-20
根据高原训练的最新研究成果,描述高原训练是如何影响血管和心肺系统。1.高原对身体的影响高原使运动员身体产生变化主要有:血液中的氧容量、血浆、总血量、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下降,而肺通气量、体液损失、安静时脉搏和基础代谢率增加。这些变化是因为高原的大气压下降而引起的。除此之外,高原还降低了肺内氧气的局部压力,从而减小了肺脏和血液之间的压力倾斜度。由于分子是从高压力区域向低压力区域移动的,较小的压力倾斜度降低了进入血液的氧气量。对运动能力来说,最明显的现象是,心脏和骨骼肌肉的氧供应量减少,从而降低了在较高有氧…  相似文献   

9.
监测了国家花样游泳31名运动员第一次上昆明(海拔1890m)高原训练时的血液等生化指标,结果发现:①运动员的HB一直呈上升趋势,且高原训练末期与初期相比有显著性升高;②T一直呈上升趋势,且高原训练末期与初期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升高;③T/C比值在高原训练末期有显著性升高④RBC、WBC、HCT均是先降后升,但没有显著性变化⑤CK在高原训练中期高于正常范围,且与高原训练初期和末期相比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⑥BUN、C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但是没有显著性变化。  相似文献   

10.
在高原低氧环境中,人体生理机能和运动能力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不同于平原地区。因此,研究了解高原自然环境特点对人体工作能力的影响以及在高原人体机能变化的规律,对指导高原体育教学和训练,具有重要作用。 一、高原自然环境特点 1、大气压和氧分压低,空气稀薄 包围着地球的大气对地球表面和地面上的一切物体具有一定的压力,这种压力随着海拨高度的变化而改变。在海平面(海拔为0),当温度为0时,大气  相似文献   

11.
高原训练法一直是竞技体育训练的一项重要的辅助方法,并越来越引起各地运动队和科学教育工作者的广泛重视。该文通过梳理体育教材、国内外相关文献等,针对高原训练法对运动员骨骼肌系统、物质能量代谢系统、血液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方面的相关影响展开论述。当人体暴露于高原环境下数天、数周、数月后,机体会逐渐适应氧分压较低的空气环境,而适应带来的这些有利效应,将会在回到低海拔地区1个月内消失。该文根据高原训练对运动员人体功能的变化和形成的适应性进行综述,希望为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提供必要的参照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不少中长跑选手采用高原训练法。为此笔者拟就上山(高原)训练前的准备工作,上山后的基本训练、下山后的适应训练等问题,进行简述。 1 上山前的准备工作 进行高原训练之前,首先必须搞好平原训练。在此基础上,重点抓好上山之前的有氧训练和专项训练。 有氧训练——由于高原空气稀薄缺氧,氧分压降低,易引起运动员一系列身体反应。因此在上山之前,用两周左右的时间打好有氧训练的基础,使运动员的最佳吸氧量和氧的利用能力都处于最佳状态,尽快地投入正常训练。  相似文献   

13.
高原训练及其研究现状(续完)   总被引:47,自引:3,他引:44  
冯连世 《体育科学》1999,19(6):66-71
最近几年,在国际上应用的仿高原训练方法还有低压仓(减压仓)训练及让运动员呼吸特制的低氧混合气体等。高原训练模型也在不断地建设和改进之中。继80年代前东德建成大型模拟高原训练场馆之后,芬兰于1992年又建造了一个Altitude House(高原屋);瑞典于 1994年建成了自己的模拟高原训练场馆;挪威花巨资于 1995年建造了一个带有训练设施的 Hypobaric Altitude House。美国最近又发明生产了一种可调氧分压式睡仓(VO_2MAXX低氧睡仓),它可提供1名运动员在仓内休息,以期达到高住一低练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研究高原训练在分子学上的生理机制。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介绍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高原训练中的主要生理作用,综述了国内外有关VEGF与高原训练的研究现状及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将来值得研究的方向。以促进今后进一步研究高原训练过程中VEGF分泌的变化情况,从而了解血管系统在高原训练过程中的适应。  相似文献   

15.
海拔较高、起伏较小的大片完整高地称为高原。高原高度划分为(胡亦海2001):超高原2400—3000米;准高原2000—2300米;亚高原1800—2000米。而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组织到具有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进行定期的专项运动训练的方法称为高原训练。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世居高原自行车运动员在亚高原训练期间的机能变化.方法:以8名世居高原(海拔1910m)男子公路自行车运动员为研究对象,系统测试每名运动员在下亚高原前、亚高原(海拔1300m)训练第2天、第4天、第8天、第18天、第25天及第32天的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b)、血清睾酮(T)、皮质醇(C)、晨脉(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等血液生化指标及生理指标.结果:①世居高原运动员下到亚高原环境,大气氧分压增加了10mmHg,运动员Sp02上升了1%,晨脉下降了5次/分,均无统计学差异.②运动员RBC、Hct、Hb在亚高原训练的第2天开始下降,并在第4天降至最低,RBC下降明显(P<0.01),较高原下降了9.25%,Hb稍有下降;一周后各血象指标逐渐回升,并在第25天时升至最高水平,Hb升高了4.33%,且差异显著(P<0.05),RBC无变化.③运动员血清T在亚高原训练的前3周与高原相比无差异,3周后升高,并在第25天显著升高(P<0.05),较高原升高15.56%;C在第二天较高,随后下降,T/C比值变化甚微.结论:世居高原男子自行车运动员亚高原训练期间第1周身体机能状况较差,随后逐渐恢复,在3周后达到最好水平.提示世居高原男子自行车运动员到亚高原比赛时的最佳时间为下至亚高原3周后.  相似文献   

17.
赛艇运动高原和低氧训练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原训练和低氧训练作为提高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诸多耐力项目,赛艇运动也因合理地高原训练和低氧训练在一些国际大赛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本文综合各家赛艇运动高原训练、低氧训练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为赛艇运动高原训练、低氧训练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高原结合低氧训练在游泳项目中的应用是传统高原训练新发展,拓展了高原和低氧训练的效益和功能,日益受到科研工作者和教练员的重视,而这种新训练方法中有效的科研监控内容和方法将是训练是否达到训练目标的重要保障。通过对上海游泳队10名优秀运动员2007—2008年期间3次高原结合低氧训练进行全程跟踪,对训练过程进行全面的科研监控,并对高原结合低氧训练的科研监控内容与方法进行探索与研究,基本建立了游泳项目高原结合低氧训练的科研监控内容与方法,这将为该训练方法在游泳项目中的应用提供有效帮助。  相似文献   

19.
高原训练在很多项目中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开展,但是在我国的速度滑冰项目上,却开展的比较晚,所以有关高原训练方面的经验也比较少.通过分析速度滑冰高原训练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并结合国内外高原训练相关的研究现状与研究进展,提出对于首次到达高原进行训练的运动员,不能急于增加训练的强度和训练量,应调整为更好密度和频次的生理生化指标监控,配合机体适应度科学的递增训练的负荷;在高原训练中,应该多注意运动员的机体反应,适当控制强度,防止运动肌肉拉伤.应详细记录并整理好整个高原训练前、中、后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由于许多国际比赛常在高原城市举行,而高原气候的主要特点是气压低,氧分压低,它必然会对人体的各种机能和运动能力发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研究高原气候和高原训练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对运动实践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观察了在海拔1895米的昆明市(气压610毫米汞柱,氧分压125毫米汞柱,较北京低12%)进行高原训练过程中运动员的气体代谢和运动能力的变化。研究方法从1973年12月2日至1974年6月20日在北京和昆明两地测定了14名长跑集训队运动员在安静时和剧烈运动时的气体代谢,心率等生理指标的变化,共5次。运动员的年龄在19—24岁之间,系统训练1—2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