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活动性德育课程对于高校德育具有极大的价值,它在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及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具有学科性德育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应该成为高校德育的主要的教育形式。高校活动性德育课程应当贯彻主体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应当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相似文献   

2.
高校隐性德育课程建设的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育课程由显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组成。隐性德育课程具有情感陶冶、认识导向、行为规范等功能。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高校隐性德育课程呈现出一种缺失的态势。高等学校构建隐性德育课程要从思想认识、物质环境、规章制度、精神文化和网络文化等方面入手,努力形成一个文化深厚、环境优美、关系融洽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3.
德育课程由显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组成.隐性德育课程具有情感陶冶、认识导向、行为规范等功能.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高校隐性德育课程呈现出一种缺失的态势.高等学校构建隐性德育课程要从思想认识、物质环境、规章制度、精神文化和网络文化等方面入手,努力形成一个文化深厚、环境优美、关系融洽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4.
王潭  边留峰 《文教资料》2011,(24):212-213
德育课程是以培养人的德性为目的的。高校德育课程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心、处理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政治参与能力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思想道德修养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大学德育课程的主体,现阶段高校德育课程建设方面存在很多困境,要摆脱困境首先必须转变观念,改革创新。本文主要从理论授课、自主学习和合作研讨等方面内容的合作性学习课堂教学的创新思路开展高校德育课程的创新性教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陈梦瑶 《教师》2012,(14):13-13
隐性课程是高校学生德育的重要阵地,关于德育隐性课程的现有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应该扩展至对高校德育隐性课程内容的具体设计探索、对学生德育发展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研究和对隐性课程德育效果的评价机制的研究。德育隐性课程的建设包括德育隐性课程的载体构建和隐性课程德育功能实现的评价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6.
高校德育实效性低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社会、学校和学生三个层面进行分析.高校德育课程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实际效果不佳,存在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德育实施脱离生活实际、德育只重目标不重过程等问题.提高德育实效性应使德育课程非专门化,在课改中全面渗透德育因素;重视隐性课程的开发与管理,以"无为而无不为"对抗高校德育实效性低迷;德育课程回归生活,使德育成为践履之学;指导大学生自我教育,培育道德选择能力.  相似文献   

7.
一、高校德育课程的内涵分析 从学校教育层面来看,高校德育课程是指学校作为一个整体提供给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经验的总和,是学校为实现德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以各种方式,使学生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经验的教育内容和因素的总和.它不仅包括高校提供给学生的"两课"或开设的其它德育课程,而且包括学科课程或专业课程中对学生思想品德、情感意志、道德行为等产生影响的内容或因素.根据对课程组织的划分,高校德育课程一般可分为显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两大部分.  相似文献   

8.
谢婧  黄孙庆 《高教论坛》2009,(9):117-119
高校德育课程关乎大学生政治素养、道德品质与心理素质的提升,意义非常重大.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课程管理体系·需要在德育课程生成、实施和评价三方面贯彻人本主义精神,使大学生将德育内化为自我发展的要求,自觉自愿地参与学习,成为人格健全、社会责任感强、政治觉悟高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9.
曹坤明 《考试周刊》2007,(16):102-103
高等院校开设的德育课程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高校德育教师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力量,他们的德育观念、德育素养以及德育智慧直接关系德育教学工作的实效。为改变当前高校德育课程重灌输、轻启发,重说教、轻实践的状况[1]p350,高校德育教师要更新德育观念,提高德育素养,开启德育智慧,进行德育创新,从而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彻底改变德育课程的现今面目,使德育课程成为最有魅力的课程。  相似文献   

10.
我国对高校德育课程研究不过是近十年来的事,而西方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随着高校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高校在院系调整、师资建设、职称评定、专业设置、后勤服务、招生管理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以课程为核心的高校教学体制却步伐缓慢,其中变化最小的就是高校德育课程。高校德育课程迫切需要一种方向性的变革。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日益重视德育,已成为世界性潮流。了解、考察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德育,对于我们开阔视野,启发思路,研究借鉴,开展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校德育,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开放的应有之义。一、西方国家高校德育的主要方式和基本内容从德育实施的主要途径看,西方国家的高校和我国高校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在具体方式方法和操作手段方面却有很大不同,具体有以下几方面。1.与德育相关的课程$D应用伦理学西方国家一般没有全国统一的高校德育课程。但仔细考察会发现,各国高校都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设立及与德育有关的课程…  相似文献   

12.
隐蔽课程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以其独有的特点、功能及其施教方法与学校德育工作密切相连,要全面改善高校德育过程,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就必须完善德育课程体系,促使隐蔽德育课程的作用由无意识向有意识转化。  相似文献   

13.
德育课程可分为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隐性德育课程则是依靠环境育人的精神作用机制来实现的,它潜移默化、稳定持久的影响特点特别适合德育.它对学生具有认知上的导向功能、情感上的陶冶功能、意志上的磨炼功能和行为上的规范功能.高校隐性德育课程建设能优化校园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环境,提升学生的德性水平,帮助完成德育的使命.  相似文献   

14.
开发德育潜在课程:当今高校德育新的突破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潜在课程的开发,旨在整合、设计诸多教育因素,强调与显性课程的“兼容”与“渗透”,利用“显性”和“潜在”两种德育资源,提高德育实效。潜在课程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对学生获得知识,特别是非学术性知识,即情感、态度、信仰、价值观、良好的心理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潜在课程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具有认识导向功能、情感陶冶功能、行为规范功能。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德育思维强调有机论和整体论,倡导“隐喻”和“对话”等多元方式,主张平等互动和开放性,对新时期高校德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课程的设置等方面提供了诸多启示,为创建高校德育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各国高校都十分关注德育问题.虽然中美两国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相距甚远,但高校德育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却体现了德育课程在教育规律方面的共性本文通过中美两国德育教育的比较分析,研究了我国高校德育教改的一些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7.
学科德育课程是一种最古老的德育课程形式,也是当前我国德育的主导课程.这一课程形式产生之初以至于现在,发展之路并不平坦,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上世纪初随着道德相对主义盛行,西方甚至取消了这一课程;而在世纪末国内关于这一课程实效不佳的讨论甚至抨击之声不绝于耳,使得这种传统的直接德育教学方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关系到其命运和高校德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因此,有必要从课程依据和学科价值两个方面来捍卫学科德育课程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8.
我国高校德育课程改革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高校德育课程实施中存在着课程理念、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方法和课程评价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高校应从确立符合中国实际和现代教育规律要求的现代化教育思想出发,探索德育课程实施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阐述民族精神科学内涵的基础上,指出社会的道德滑坡、高校德育实效性低的现实,并指出应从树立大德育观念、加强道德课程建设、努力构建高校的德育课程新体系等方面来着力培育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0.
论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教学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运兰 《文教资料》2009,(13):231-233
当前高职院校在德育课程教学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促进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教学的创新迫在眉睫.本文从德育课程教学的层次性、发挥学生自我教育方面、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追求德育教学的实效方面、依靠情感在德育教学中的特殊作用方面对高职院校德育课程的创新作了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