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0 毫秒
1.
李力  丁宁 《图书情报工作》2015,59(10):137-144
[目的/意义]移动社交类应用已跃至移动app使用率和使用规模第一,对人们的网络行为带来重要影响。对移动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进展进行回顾,有助于研究者了解现有研究进展,从而更加深入地揭示移动社交类应用用户的行为规律。[方法/过程]从移动社交类应用的生命周期出发,系统梳理国内外对移动社交类应用用户的接受、使用、转移、退出等行为的研究,并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对比分析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结果/结论]国内外对移动社交类应用用户的接受意愿和动机的研究已趋成熟,对不同移动社交类应用的用户行为比较和移动社交类应用用户的消极使用行为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层次较浅。  相似文献   

2.
微信的出现,将传统的通信和新兴的互联网技术融合。本文以"微信"为研究对象,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对大学生使用微信的动机进行研究。根据对172份有效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使用微信的主要动机是获取信息、消遣娱乐和获得参与感。其中,获取信息是使用微信最主要的动机。通过大学生使用微信的动机研究,对微信及其相类似的社交APP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从2005年至今社交网站在美国和中国青少年中的受欢迎情况,从青少年使用社交网站的人群特征、社交网站的构成和社交网站的公众网络特质这三个方面分析社交网站是如何吸引青少年的,得出了社交网站是对青少年已有的社会关系的延伸、成人在青少年使用社交网站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引领者等结论。  相似文献   

4.
张楠 《新闻爱好者》2011,(14):60-62
本文介绍了从2005年至今社交网站在美国和中国青少年中的受欢迎情况,从青少年使用社交网站的人群特征、社交网站的构成和社交网站的公众网络特质这三个方面分析社交网站是如何吸引青少年的,得出了社交网站是对青少年已有的社会关系的延伸、成人在青少年使用社交网站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引领者等结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调研中外科研人员对社交网络的认知情况,对学术工作者使用社交网络的目的、动机和需求开展比较研究。[方法/过程]利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来自国内各大高校707位被调查者对社交网络的认知、使用动机和访问信息,并将问卷调查结果与Nature研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结论]结果显示,我国科研人员对学术社交网络的使用率和使用意识并不是很高,国内科研人员比较倾向于使用以社交型为导向的网站,对以学术型为导向的网站使用较少。国外主流ASNS平台中,我国用户对ResearchGate具有一定的认知度。  相似文献   

6.
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为理论框架,采用问卷调查研究方法,系统深入地探讨了大学生移动新闻客户端用户的特征、使用行为、使用动机和满意度问题。研究发现:大学生使用者较非使用者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和社交活跃度,同时使用者利用门户网站获取新闻的频率更高,但在传统媒体的使用频率方面与非使用者并无显著差异;在大学生使用群体中,用户行为呈现典型的阅读碎片化和浅层化特征,同时用户在新闻阅读中乐于分享和点赞,却疏于评论;了解新闻资讯、获取有用信息、娱乐消遣、表达个人意见和促进社会交往这五大动机均能显著正向影响大学生对移动新闻客户端的总体满意度和社交满意度,但显著影响阅读满意度的只有了解新闻资讯和获取有用信息这两个动机。  相似文献   

7.
依据技术接受模型和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理论,探讨了"音乐社交"策略对移动音乐平台用户粘性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当前用户对移动音乐平台的社交功能熟知度较高,但实际使用行为有限;音乐社交契合了用户的情感需求,并有助于发掘平台的工具性价值,对提高移动音乐平台的用户粘性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陈雪萍  潘莺 《东南传播》2016,(10):66-71
现代快节奏、高压强度的工作和生活,使得健康和运动成为当下活动热门。运动与手机应用相组合,就诞生了一批以"纪录运动成果+线上社交"为功能的运动社交应用。笔者基于动机理论,以国内目前用户数量最大的运动社交应用"咕咚"为研究对象,设计问卷,并通过SPSS、Excel等数据分析工具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和因子检验,验证了"线上互动需求"、"自我表演需求"、和"在熟人面前展示更好形象"为用户使用动机的假设,从较为成熟的动机理论和拟剧视角理论研究运动社交应用的用户,对更好的了解这一用户群的使用行为特性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5,(24):51-55
本文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通过问卷调查微信用户"点赞"功能使用情况,从个人满足、人际交往和群体交往三个维度考察用户的"点赞"行为动机。研究发现,用户"点赞"行为动机的强度不同,大致可以归纳为内容依赖、娱乐消遣、个人展现、表达多种感情和社交需求等5项,其中"对发表内容的肯定和认同态度"和"给他人情感上的关心和支持"为主要使用动机。  相似文献   

10.
徐艳  陈奕  邓思慧 《东南传播》2012,(9):116-118
伴随着网络发展的社会化,网络人际关系的建构成为其主要表现形式,典型即社交网站(或称SNS网站)。由此,本文以目前国内最热门的社交网站人人网为例,围绕受众对社交网站的接触动机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期通过详实的数据,为社交网站改进与完善服务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及建议。  相似文献   

11.
王远 《东南传播》2013,(11):14-16
在Web2.0时代,社交网站成为最重要的新媒体形式之一,促进了媒介运营模式的变革。本文介绍了社交网站的相关概念,并以"人人网"为例探讨其应用发展策略,建议在电子商务、新闻传播、大学教育、位置服务、企业招聘、政治活动等领域发挥更大的潜能,期望能对社交网站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巩雪 《新闻知识》2012,(8):62-64
针对大学生对网络越来越依赖的现象,以及社交网站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笔者对成都高校学生对社交网络的依赖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本研究选取人人网作为个案研究的对象,在成都高校中随机选取样本。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和媒介依赖理论提出假设,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成都地区高校学生的人人网使用情况、使用后需求满足情况和对人人网依赖情况及其内部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用户对人人网的使用情况与需求满足度并非有着显著影响;在对人人网的使用中,成都地区大学生需求满足程度与其对人人网的依赖程度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米惠惠 《新闻世界》2014,(5):205-206
本研究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为切入点,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低头族"通过对移动媒体的使用是否获得需求的满足情况,着重考察移动媒体社交应用类软件的使用对现实人际关系的影响以及通过智能手机获取有效信息的情况。研究发现,移动媒体所带来的新型社交方式对现实中的人际关系的维系并非是消极的,甚至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使用移动媒体有填补碎片化时间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针对学界目前对于网恋动机实证研究的不足,首先建立网恋动机可靠的测量量表,比较大学生社交动机、情感动机、生理动机、归属与爱动机的需求程度。其次从个人因素和社交媒介使用因素分析对网恋动机的影响。其中年龄和性别与四种网恋动机显著相关,知识学科背景仅与归属与爱动机和社交动机显著相关;媒介使用的频率、时长、个数分别与社交动机、情感/归属与爱动机、社交/归属与爱动机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5.
WEB2.0技术的革新发展,使以QQ、微博、微信、人人网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日益紧密,而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媒体的普及应用,将社交媒体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进一步放大。其中,大学生群体利用手机接触社交媒体的频率和时间不断增加和延长,手机社交媒体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种信息传递和交流沟通的平台。为了进一步调查大学生对于手机的使用状况,分析研究"手机依赖"情况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本文以大连市高校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记录及相关的资料整理,旨在对大学生使用手机接触社交媒体过程中出现的负面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并针对出现问题给予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6.
SNS网站近年来的发展使得社交网站业务成为覆盖用户最广、传播影响最大、商业价值最高的Web2.0业务。随着SNS网站的成熟和3G网络的发展,手机从一个基于无线通讯技术的通讯设备,逐渐发展成一个集多种媒介形式于一身的手机媒体,移动SNS也成为备受关注的又一人类交流的延伸形式,本文通过对移动SNS的概念辨析,形成动因和目前格局进行分析,诣在理清目前尚属于起步阶段的国内移动SNS的发展现状,并对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社交网站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了适应阅读环境与信息环境的变化,图书馆开始了利用社交网站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通过梳理国外学者的相关文献和报告,回顾国外图书馆利用社交网站的研究进展,本研究发现,国外学者对于图书馆利用社交网站的研究,在内容上由浅入深,层次不断提升,主要采用定量和实证的方法,研究范围涵盖了国外图书馆使用的多种流行社交网站;但是研究涉及的国家地区、图书馆类型不平衡,缺乏足够的深度,且理论支撑不足.我国研究者应更多地关注研究的持续性、规范性、引入理论的合理性以及研究方法的创新性.表2.参考文献78.  相似文献   

18.
一、背景与问题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使用交友和社交网站的网民达到1.24亿,其中20至29岁的用户占52.6%①.美国Pew Research Center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79%的成年人使用互联网,18至35岁的社交网络使用者占48%②,其中,大学生成为社交网络使用的主导力量.当代大学生被称作"数字原生代"或"数字人"③.新兴媒体也将大学生作为其主要目标受众,社交网络更是改变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模式.基于此,对大学生群体的社交网络使用动机、习惯的调查研究十分重要.中美大学生因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存在差异,使用社交媒体的动机、习惯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9.
移动社交媒体环境下用户错失焦虑症(FoMO)量表构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意义] 鉴于移动社交媒体环境下用户错失焦虑症(Fear of Missing Out,FoMO)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为了更好地测度用户在使用移动社交媒体过程中的FoMO程度,本研究尝试在中文情境下开发FoMO的有效度量工具。[方法/过程] 以现有相关研究文献为基础,结合用户访谈构建移动社交媒体环境下FoMO初步测度问卷,综合采用专家咨询、探索性因子分析(EFA)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方法进行量表开发。[结果/结论] 最终构建一个包含心理动机、认知动机、行为表现和情感依赖四个维度的移动社交媒体环境下用户FoMO测量量表,具体涉及16个相应指标。数据分析表明,该量表信度和效度较好,可为后期针对移动社交媒体采纳和持续参与的影响因素探索提供工具参考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文章基于媒介依赖理论,分析不同社交媒体依赖程度的用户所采取的社交回避策略对移动阅读效果的影响,将社交信息回避作为一种积极主动性策略进行研究,对提升用户阅读体验、助力深度阅读、破解移动阅读茧房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结合媒介依赖理论,采用准实验设计的方法,使用实证分析研究社交媒体依赖程度和社交信息回避策略对移动阅读效果产生的影响。[结果/结论]社交信息回避策略对移动阅读效果有正向影响,但是对于不同社交媒介依赖程度的用户,各社交信息回避策略的效果不同。在同样的回避策略下,社交媒体低依赖人群阅读效果优于社交媒体高依赖人群。值得注意的是,社交媒体高依赖的人群在选择性社交信息回避情境中的阅读沉浸体验优于完全性信息回避情境,这对提高信息服务效率和信息产品的研发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