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针对我国农科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专硕生”)培养过程中存在培养方案与目标定位不匹配、产教融合长效培养机制缺乏、“三农”情怀缺失等问题,浙江农林大学基于科技特派员模式培养农科类专硕生的创新性实践,实现了导师、研究生、产业发展三者需求的统一。该模式通过聚焦一批“三农”技术难题,建设一批创新性实践基地,组建一批科技特派员导学团队,形成一套人才培养方案,厚植一份“三农”情怀,创新了基于科技特派员的产教融合协同培养人才长效机制。通过深度分析该模式在浙江农林大学余杭基地的实践成效,发现农科类专硕生的创新性实践能力、发展能力和职业素养得到了有效提升,该模式也被多所高校借鉴并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前高校研究生创新教育和协同创新等热点问题,以重庆邮电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实践为例,分析了以开放协同为特征的研究生科技创新环境营造的基本思路和实施途径,提出了导师团队协作、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用互动、国际科技合作等递进式、开放性研究环境的构建模式,介绍了研究生互助互学、学科间兼收并蓄、全社会资源共享和竞争共赢等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的成功经验和参考范例。  相似文献   

3.
协同创新背景下研究生导师团队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当前研究生培养机制和创新能力全面的分析,指出加强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协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梳理了校内同一学科、校内不同学科、校内校外研究生导师团队合作模式,并给出相应的结构模型,以便对协同创新背景下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和协同创新能力塑造给予参考和指导,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多主体协同长效机制不健全、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等共性问题,探索建立多主体协同的“一三三五”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以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构建高校、企业和政府“三位一体”培养共同体,采用理论与实践三层递进式融合培养和全过程质量评价保障,通过共建实践育人平台、共同论证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共同探索教学方式、共建双师型导师团队五个重要举措,实现培养目标、培养主体、培养过程和培养环境协同,充分调动多主体参与实践能力培养全过程的积极性,形成多主体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全面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在对交叉学科团队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从组建交叉学科团队、重塑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和完善评价机制四个方面,对以创新能力提升为导向的研究生团队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与改革,提出了提升交叉学科团队中研究生创新能力“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并将该模式在中原工学院低维量子物理与材料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中进行了实践。实践效果表明,“四位一体”培养模式能够有效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提高经济学研究生创新应用能力,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OBE(成果导向教育)育人理念,强化需求牵引的问题导向意识,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经济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地方实际需求、学生个性需求为导向,育人过程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相统一,搭建“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交叉协同的培养载体,实施“知识—能力—素养”持续强化的培养方式,创新了经济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升了经济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成效。  相似文献   

7.
多学科交叉培养研究生已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围绕“双一流”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践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理念,依托河海大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两个“双一流”建设学科,通过构建交叉学科协同的研究生培养创新平台、建立交叉学科导师组联合培养方式、构建多维交叉的创新人才培养共同体以及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机制,在保持和发扬传统办学优势和育人特色的同时,积极探索“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专业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创新模式,促进研究生创新教育体系的完善,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8.
在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的背景下,对于多学科交叉的瓦斯地质研究生,形成和推进适合的培养模式,是解决导师指导不够、研究生科研训练不足以及研究生创新能力等问题,为地矿业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在河南理工大学瓦斯地质研究所多年研究生培养的基础上,提出的"导师团队式"、"科研主导式"和"学术交流式"的研究生综合培养模式,保证了扩招形势下瓦斯地质研究生培养质量,对于指导其他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培养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当前新疆农科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源不足.培养规模偏小,培养条件相对落后,应用型人才培养滞缓。为此,应紧密围绕影响新疆农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如研究生自身素质、培养模式、管理保障体制、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全面推进农科研究生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10.
根据我国现代农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针对目前农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构建了农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联盟,就创新能力指标体系构建、培养模式探索、导师队伍建设、培养基地建设等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措施,并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为农科硕士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相似文献   

11.
认为部分高校在建设“双一流”过程中,创新人才培养方面面临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制度环境有待完善、创新文化亟待建设等现实困难。以武汉理工大学麦立强教授团队为例,介绍了该团队围绕培养一流创新人才这个目标,从目标层、建设层、运行层和保障层进行了系统的制度设计,从汇聚一流教育资源、构建“三级两过程”研究生培养体制、实施“三二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面进行的实践以及取得的成效,推介了团队式研究生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2.
认为当前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国家与社会的有效需求与教育供给的不充分。基于整体性教育的视角,分析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本质,提出了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路径,即打破政府、社会与高校的碎片化治理现状,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场域协同治理分析框架,建立“纵横内外”协同发展机制,探索“科教协同、产教融合”教育模式与“集体培养、导师团队指导”培养方式。  相似文献   

13.
刘零  陈然  孟成民 《成人教育》2009,29(12):19-20
文章对我国农科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现状,农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构建与农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科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等方面做了阐述和分析。从经济因素、文化制度因素、技术因素、认识因素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方面分析了不适应的原因。并提出了农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改进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研究生导师模式的一些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主要讨论研究生的教育主要模式学徒式与多导师团队联合培养的教育模式的优劣.指出当前研究生学徒式导师制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主张学科方向团队导师团队联合培养研究生.  相似文献   

15.
“服务需求、提高质量”是近年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线,为满足研究生培养的现实需要,文章认为首先须以学生为中心,建设“3S”研究生团队,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开发和自我超越,并通过师生互促推动团队发展;其次,激发学生自我驱动力的同时通过多维协同的方式提供外部支持和目标导向,增强研究生的社会适应性;最后,以“3S”团队为中心,更要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念,重视过程管理,动态监督和跟踪掌控研究生培养中的关键环节,确保研究生培养成果的高质量和高适应性。  相似文献   

16.
针对仪器仪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实施跨学科导师团队仪器仪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解决方案。首先根据课题需求建立跨学科的导师团队,其次建立起跨学科导师团队的仪器仪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进一步建立导师之间的学科优势互补、经验共享的协同机制,并以基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02专项课题的跨学科导师团队协同指导研究生为例,实际效果表明文章提出的跨学科导师团队仪器仪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具有有效性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17.
德国经济繁荣和“工业4.0”计划的顺利推行,离不开独特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所培养的高层次人才的支撑。以慕尼黑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为例,从培养理念,课程、师资与实践,就业与社会声誉等方面解析德国理工类大学经管类研究生培养模式,聚焦我国理工类大学经管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出了创新培养理念、推进“管工结合”融合发展,构建“管工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与实践、打造学科交叉教研团队,加强“管工结合”职业发展支持、提升人才培养品牌声誉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研究生生源日益复杂,专业背景多样,研究基础各异,如何实施因材施教,将不同背景和基础的研究生培养成为优秀人才,成为我国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为此,东南大学“电机与电力电子联盟”团队对研究生因材施教培养模式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通过“精准识材”和“协同育才”,为每一位研究生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生培养方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了我国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一体两翼四协同一目标”的拔尖研究生培养体系,并着重阐述基于优势科研团队的“四协同”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以东南大学电机学科为例,介绍团队15年来在拔尖人才培养方面掌握的规律、形成的机制和取得的成效,以期为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提升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基于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探析产教融合协同培养人才的真实内涵,以“扬子江菁英计划”为例,研究其通过跨越边界创新产教融合协同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模式。新模式以“宽基础、重交叉、强应用、拓格局”四位一体为人才培养理念,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与创新型企业家为目标,以“三高”“三有”“三在”为人才培养原则,以跨越组织边界促进“政产学研用”相互渗透和深度互动为主线,以提升研究生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抓手,构建了“双选择、双导师、双课程、双身份、双考核、双资助”的“六双”协同培养模式,为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案例和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