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唯知识教育与为生活教育的阐释,指明教育之最终鹄的不在知识,而在生活,在美且善的生活;教育本身意味着生活,享受教育的过程即是体验幸福的经历;教育终究是张扬人的生命活力,使人能不断地创造美好生活;为’生活的教育即是为“人”的教育,教育回归生活就是要求教育看到人、回归人。因此,使教育拥有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便成为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
新教育倡导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在以人为本的时代,教育期待生命的回归.本真的教育是以生命为原点,关爱生命,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的核心.幼儿教育是一个人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是基础教育的基础.通过健康教育保护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施安全教育关爱生命,利用教师之爱点化和润泽生命,实施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3.
人的形象假设是教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思想根源,人们从事教育活动就是以"人的形象"作为前提的.教育哲学是教育思想的前提反思,它对"抽象的人"中的"君子"、"宗教人"、"自然人"、"工具人"、"理性人"、"文化人"等不同表现形态的"抽象的人"形象进行了批判,其研究路向也转化到"具体个人", 具体表现为教育研究和实践转向生命的主体的人,使教育活动指向个人生活世界,使教育本质的认识走向主体间指导学习,促进个体知识建构.  相似文献   

4.
教育是社会生活的必需,而不是体制化的产物.教育认识中客观存在的"意见"或"规范"使教育活动得以在一定的框架内有序地进行,但不能把这些"意见"或"规范"看作教育的最后依据,否则会遮蔽教育的视野.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必定是"祛功利化"的."无立场"的教育认识主张对教育的认识要从那些被遮蔽的原始形态的"意见"和"规范"上升到知识然后再上升到更高层面的"意见"的高度.出于对工具理性束缚的反思和批判,"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价值诉求是要以生活世界为教育的价值目标和思维方式,澄清教育理念.为此,对教育的认识要超越各种既有的"意见"或"规范",回归到使人生活得更美好的立场上去.  相似文献   

5.
教育需要成为一种以生活世界为底蕴的教育,那么,"生活世界"是怎样界定的?教育是怎样"回归"生活世界的?胡塞尔、哈贝马斯等教育家对"生活世界"进行了不同的界定,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奠定了理论基础。我们要正确理解"回归",积极开展生命教育、大力倡导生活教育、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教育与生活相互统一,相互融通。  相似文献   

6.
"教育"之本质与核心是"生命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生命教育"教学实务上常遭遇的两项障碍:第一是"言"与"意"的断裂问题;第二是因时空条件不同,而导致之生命经验难以传递之问题.这两个问题都使"生命教育"难以经由课堂讲说而完成."生命教育"之教学目标在于摄智归仁,学习方法在于穷智见德,也就是将价值理念纳入学习者的身心之中,以持守"心"之清明与贞定.作为通识教育的"生命教育"的切入点在于经典教育,以经典之活化、深化与内化,唤醒学生生命之主体性.从朱子读书法中,提出"亲切"与"敬"作为21世纪经典阅读的两个关键词.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素质全面、人格健全的人,其重要维度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使人走出精神荒原,共享生命和谐之美;走进人的心灵世界,关注生命的完整性;契合教育的价值,以人格健全为理性回归.提倡关爱,倡导宽容,形成合力是生命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8.
人,是有理想的生命存在;教育,是体现人之理想特质的实践活动。因而.教育也是有理想的,教育理想包括“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两方面。“教育的理想”在于成就人的自由人格、高尚人格和幸福人格,而它们须通过“理想的教育”——即凸现主体的教育、涵养德行的教育和回归生活的教育来实现。  相似文献   

9.
科学文化成为时代的主导,而工业主义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却偏离其本真的方向。学生主体性的丧失,使学生迷失自我;科学的知识观,使教育专注于知识的传授而忽略智慧的启迪;教育与生活的分离,又形成没有生活的教育和没有教育的生活;不切实际的德育标准,使教育中形成道德的真空。迷失的教育,导致教育实践中人的异化。重新理解人、理解社会、理解教育,使教育回归其本真,是现代文明的使命。  相似文献   

10.
"受教育"就一般意义上讲就是"接受教育",从两个极端意义上讲就是"忍受教育"和"享受教育",但需要说明的是,"忍受教育"对人的一生来说并非完全是坏事."接受教育"有顺其自然的平淡意味,"忍受教育"有忍受教育之枯苦酷的负面意味,"享受教育"可谓"真""善""美"的统一."真"追求正确地认知人与世界,使人走向真实远离虚假;"善"追求对行为意义的高远阐释,使人走向高尚远离平庸;"美"追求对审美意象之气韵、神韵的领悟,使人走向高雅远离低俗.一句话,"受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就是实现人的智慧存在,让人能早日过上"真""善""美"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要对比了两种教育,即为了经济富裕的教育和为了人的发展的教育。作者指出,因为迫切追求利润,对民主未来非常重要的价值正面临丧失之虞。如果教育真的要促进人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增长和个人财富增加的话,批判性思考能力和想象力就绝不能忽略。  相似文献   

12.
13.
为生活的教育和为教育的生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教育与儿童生活之间的关系正在被颠倒,不是教育适应儿童而是儿童生活适应教育,儿童生活原渴望着教育,教育原本可以在儿童生活中自然自然展,儿童则可以自由自主地吸收教育营养生长其生活能力,张扬其生命活力并创造美的生活,然而不明智的教育却以成人意志霸权控制了儿童生活,它制造着儿童不自然,不自由和不自主的认识,也制造着对教育的逆反,厌恶甚至敌意的情绪,教育也即成了儿童异已的生活,教育应当反省自我,一切为了儿童今天和明天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4.
通过多年体育专业教学实践的探索研究,总结了培养合格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应从两大方面入手,并提出培养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传统教育理论建立在主客二分的哲学基础上,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是一种主客体关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教育的发展,这种传统的认识论已日益显示出其局限性.而主体间性从"主体-主体"的模式出发,为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实现了对主体性教育的超越,从而使主体间性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新的转向.  相似文献   

16.
教育男生和女生:对性别平等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性别平等教育长期被视作教育中的次要问题,教育学界对此也存在不少误解。“零和式”的教育使性别平等问题走向了极端。性别平等教育的目标不仅使女生享有平等的教育的机会,同时也使男生受益。打破教育体制中固有的性别成见才是实现平等教育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论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国内外学者看法各异。归纳起来,主要有五种:第一,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等同的;第二,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环境教育的一部分;第三,环境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一部分;第四,可持续发展教育与环境教育互不包含,但有共同的部分;第五,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环境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高级阶段。根据相关文献分析,我们认为,环境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一部分,两者关系是互动的,环境教育需要面向可持续发展重新定向,可持续发展教育有着环境教育无法实现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工作重点,进行教育创新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要实现教育创新,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促进教育体制创新,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9.
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筛选功能确定了个人职业能力的适应方向、限定了个人职业选择的空间,其所体现的是教育的职业服务功能,被认为可能直接导致教育结果的不公平。鉴于社会专业化人才需要和职业竞争的现实,职业导向下的教育结果不公平是不可避免的。对此,应通过制度设计优化来实现教育的过程公平,包括教育竞争标准公平、教育资源分配公平和教育的职业选择过程公平。  相似文献   

20.
试论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大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分析,强调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