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教育与儿童生活之间的关系正在被颠倒,不是教育适应儿童生活,而是要求儿童生活适应教育。儿童生活原本渴望着教育,教育原本可以在儿童生活中自然展开,儿童则可以自由自主地吸收教育的营养而提高其生活能力,张扬其生命活力并创造美的生活。然而,不明智的教育却以成人的意志霸权控制了儿童生活,它制造着  相似文献   

2.
真正的教育总是自然的教育、田园的教育.田园教育资源有其独特优势,应重视田园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让儿童拥有广袤而自然的活动空间,自主、自由、自信地活动,给孩子带去无限的快乐体验.幼儿园可以结合季节和地域特点,编制田园嬉乐项目,让自然的田园为儿童的嬉乐活动提供最佳的场域和最丰富的材料,引领儿童回归生活,回归自然,享受绿色生命的滋养.  相似文献   

3.
在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着一个光明美丽的世界,智力残疾儿童也与普通儿童一样憧憬着美好的生活。我们培智教育的根本宗旨正是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的教学手段使得他们超越残疾,真正适应和融入我们不断发展的社会,真正与健全儿童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美好生活。[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在哲学史中,康德的伟大贡献是将自然与自由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领地。自然与自由的区分,固然给自由保留了地盘,但也带来了其与自然的鸿沟。康德认为儿童通过接受教育可以实现自然和自由的沟通,他将教育分为儿童自然教育和儿童实践教育,儿童自然教育最终指向的是自由。在自由的引导下,儿童自然教育以否定的和肯定的方式展开,儿童实践教育则运用惩罚、榜样、问答等方法去培育儿童的自由人格。儿童教育由此在儿童身上实现了自然与自由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生活课程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品德与生活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只有让儿童自主实践,才能使儿童快乐幸福地生活。我仅就品德与生活课的生活性谈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6.
儿童的自然本性和自然权利是不容侵犯的。按其本性生长是儿童最基本、最重要的自然权利。然而,在传统教育中,成人通常控制着儿童,侵犯儿童的自由,造成社会的不正义。课程的目的是促进儿童生长还是仅仅向儿童传授知识,反映了成人是否尊重儿童的自然权利。教育应当尊重儿童自然生长的权利,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促进儿童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7.
卢梭对"自然教育"作了独特的诠释:(1)自然教育即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2)自然教育即儿童自然状态的回归;(3)自然教育即按照自然的法则和规律进行的教育;(4)自然教育必然是自由教育。这种新的"自然教育"观对加深西方自然教育内涵的理解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儿童天性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前提。教育就是儿童依据自身的本能、兴趣、需要率性发展;回归儿童的自然状态,其实质是反对成人对儿童的过多干预,反对旧教育对儿童的束缚,保持儿童的本真状态,回归儿童自身,让他们顺应天性而成长;教育适应自然就应当遵循成长中人的发展的自然进程,考虑人的年龄特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水平;自然的教育必然是自由的教育,教师应尊重儿童的自由天性,促进儿童自由自在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西方儿童教育的理念,是一个由"自然"、 "自由"、"教化"诸观念构成的一个张力场,三个观念之间相互制衡是其精髓.从这一张力场的角度来看,当下中国初级教育中存在着对儿童"礼貌教育"的强调乃至崇拜,本质上是阻止儿童精神自由发展的一个隐蔽的樊蓠.在礼貌教育中,对学生"自由"的扼杀是隐蔽的和欺骗性的,过度的礼貌教育实质上消解了儿童自由活动的权利,隐含着对自由创造能力的扼杀.礼貌教育的限度和基础,应当是也只能是独立人格与自由精神培育.  相似文献   

9.
从苏格拉底到杜威:教育的生活转向与现代教育的完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格拉底、柏拉图为代表的古典教育以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为基本内容,以教育即回忆为基本形式,体现出对日常生活世界的超越性。从夸美纽斯提出教学论是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艺术,到卢梭对儿童的发现,斯宾塞的教育是为未来完满生活做准备,再到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现代教育发展的过程乃是教育转向成人生活、再转向儿童生活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现代教育逐渐适应工业化时代和民主生活的过程,同时也是教育普及与教育民主实现的过程。现代教育的完成同时也意味着在现代知识观照下教育过程现代化的完成,教育不再是基于回忆,而是现实经验的获得与改造,儿童作为古典自然的存在也逐渐转化为现代心理化的存在,这导致现代教育对效率与技术化的追求以及儿童作为效率的主体,由此而意味着教育之伦理性基础的消解。当代教育在充分实现教育的生活取向、也就是教育的民主平等诉求之时,又需要不失去一份古典的关照,保持教育对生活的必要的超越性,保持教育过程的必要的迷魅,由此而实现现代教育的效率化追求,又不失去教育自身的伦理关怀,从而促成健全现代个体的生成。  相似文献   

10.
自然教育与自由教育在历史上存在着交叉式的契合关系。亚里士多德最早认识到效法自然的教育与自由教育之间的逻辑联系,在教育思想的源头上奠定了西方自然主义教育传统和为知识而知识、为学问而学问的自由教育精神。卢梭培养“自然人”的教育就是培养“自由人”的教育,其自然教育理论与“自由教育”的契合凸显了社会批判性和世俗性。反映杜威儿童中心主义的进步教育原则—“—学生有自然发展的自由”,堪称自然与自由教育相契合的现代命题,凸显了处理现实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合理性,具有了较为成熟的理论和实践形态。自然与自由教育相契合的哲理,在西方是“自然即自由”的哲学命题,在中国则是“天人合一”思想。总结社会发展和人类教育史的正反经验,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应是,积极倡导“学生有自然发展的自由”,反对实质是强制教育、“实用教育”的“应试教育”。  相似文献   

11.
加强生命教育中的尊重生命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自杀和他杀现象在校园频频上演,不尊重生命的现象极其严重,透过素质教育现状和新近出现的生命教育的分析,强调加强尊重生命教育在生命教育中的必要性,阐述实施尊重生命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教育、生活、幸福三者以人为联结点,水乳交融。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以幸福为目的。故教育以人的幸福为终极目的毋庸置疑。生命教育是引领人们通向幸福生活的阶梯。只有实施生命化的教育,才能引领受教育者在当下生活中寻求幸福,在教育过程中感受幸福。  相似文献   

13.
In this paper I argue that art is a search for meaning, and should be taught and learned in that context. The immediate goal is to understand ourselves and others better, allowing more intelligent and meaningful action in the arena of life. Toward that end, I suggest that the social agenda of art education, in a world that is both increasingly interdependent and turbulent, can be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through personal, group–centred, and 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s approached through art. I examine traditionalism, modernism, postmodernism, and contemporary visual culture for content and strategies to serve the purposes of art for life, and construct the outline of a model for instruction utilizing those concerns. Finally, I make a case that thematically mining and creating art works, performances, and visual culture for aesthetic significance that ultimately frames, forms and enhances meaning is the primary strategy for this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not in the tribal sense, but universally.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唯知识教育与为生活教育的阐释,指明教育之最终鹄的不在知识,而在生活,在美且善的生活;教育本身意味着生活,享受教育的过程即是体验幸福的经历;教育终究是张扬人的生命活力,使人能不断地创造美好生活;为生活的教育即是为"人"的教育,教育回归生活就是要求教育看到人、回归人.因此,使教育拥有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便成为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的3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人们的生活比以往更好了。但改变了的更好的生活主要是物质生活条件更好了,存活的质量提高了,而不是整个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存活质量得以提高的同时,生活却是异化、物化、去自我化、非理性化、虚无化的。因而改变了的生活是须改造的生活。教育作为改造生活的重要途径,要发挥其改造生活的作用,应超越经济本位,抵抗非日常生活的社会秩序生产原则、利润追逐原则对教育的侵蚀和抵抗自身的组织纪律原则对日常生活的侵蚀,并且教育者应改造自身。  相似文献   

16.
生命教育与生命统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考察生命教育的实践,可以看出,以往的生命教育多是应对社会危机的产物,带有工具性和偶然性。生命教育应该基于生命的完整需要,致力于生命的统整,去呵护自然生命、塑造社会生命、激扬精神生命,实现生命全面和谐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试论走向生活体验的教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攀峰 《教育科学》2003,19(5):15-18
教育研究是在真实教育情境中以个体的生活体验为基础进行的研究;教育研究是研究者作为主体积极参与的一种价值负载活动;在教育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平等互动的关系。因此。当代教育研究应该注重叙事研究,关注教师的个体体验和个体实践知识,在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之间开展广泛的合作与对话。  相似文献   

18.
在中小学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过程中,要对学生参与的生活进行选择和引导。中小学道德教育在对生活进行选择时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以正面教育为主与接触负面影响的关系;二是教育内容与学生接受能力的关系;三是实际效果与希望效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人的生命是其生物性、社会性与精神性的统一.生物性、社会性与精神性这三种生命属性对应着人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这三种生命的存在形态.生命教育作为"为了生命、通过生命、关于生命"的教育,应该以尊重生命主体的尊严和价值为前提,以高度关注人生命的六大特性为基础,从而有的放矢地成全完整的人的发展,努力成为有生命在场的教育.  相似文献   

20.
从目前我国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出发,讨论我国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与生命教育内涵之间的关系,探究生命教育的内涵,分析生命教育的实质性意义,以引发教育工作者对此问题加以深思,进而推动生命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