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邱丕相 《体育科研》2013,34(1):47-49
从对博士学位论文的要求出发,在全面分析德国留学生罗玲娜女士《中西文化比较视角下的中西武术及中华武术的西方推广》一文的选题意义基础上,对作者的研究方法、资料来源、研究结果等方面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学术价值性进行了客观准确的评价、指出:综观全文,可以说作者的研究是在一种全新理念、全新视角下的武术与西方武技比照、武术向世界推广的研究;论文特点在于资料丰富而准确、视角独特有创意、调查翔实而有观点,是一篇既有文化深度又有应用价值的学术论文.  相似文献   

2.
"技击"是世界武技的最本质特征,这一点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有诸多记载.与西方武技不同的是,中国武术甚至于包括东方文化圈中韩国、日本的武技文化,皆称之为"道"或"术".这一差别的存在主要是由于民族文化对它的驾驭.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中西文化比较视角下,窥测两种完全不同的身体观,并阐释身体观差异的形成原因。文章运用对比法、文献资料法,以中、西医学,武技、搏击为例,阐述中西方身体观的差异。研究结论认为:中、西医学,东、西方武技中存在迥异,诠释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身体观,他们在文化价值观、审美观、体验观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而影响中西身体文化观差异的根本因素是,中西生态文明方式与哲学理念的不同。同时,中西身体文化观在现代化与文化多元化的语境下,正呈现趋同与融合的发展走势。  相似文献   

4.
近代我国学习西方体育思想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等对中西方教育中体育认识的差异进行剖析,发现我国自古以来对体育认识就存在不足.在考察我国学习西方体育思想的社会因素基础上,指出我国学习西方体育思想的动力因素:强势文化涌入迫使我国接受西方体育思想,强国强种的时代要求促使我国学习西方体育思想,民族科学意识的提高推动我国吸收西方体育思想等.  相似文献   

5.
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是两个毗邻的国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们在历史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国之间育着相似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基础。兴起于十五世纪.发展历史相对较短的印、马武技,有许多生动传神的故事。相传它是由一位深居山中的高人所创;另一种传说,波悉拉特是由一位来自苏门答腊的名叫米南卡贝(MINANGKABAU)的印尼妇女命名的,是她在无意中观看了一场鸟虎大战之后受到启发而创造出来的,是她将其技艺传给了马来人。在印、马武技体系中,的确拥有一些仿生的动作。不过,其中也揉合了中国的武技成份。自古以来,中国与印、马…  相似文献   

6.
颜昌武 《精武》2006,(5):46-47
近年来,我周边国家对我国传统武术多有研究,而国内诸多武友仍然沉浸在“天下拳术,惟我独尊”的思想怪圈中不能自拔。而且当今信息传播日益发达,国外研究中国武术的著作比比皆是,而国内能系统介绍海外传统武技的书籍却难得一见,以至于国内有武友想研究海外传统武技却难以如愿。笔者多年搜集海外资料,现将我周边邻国的一些传统武技向国内武友做系统介绍。  相似文献   

7.
孙敏 《体育学刊》2011,(5):90-93
从近现代中国学校体育向西方学习借鉴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了学习借鉴难于自洽并达到理想效果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学习借鉴西方学校体育思想重视其形而未得其神,理论背后缺乏统一的和谐的学校体育内在思想基础。对西方学校体育影响较大的三大思想基础进行了归纳;提出了建构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应注重思想基础的建设,并提出了构建过程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武技,然而很少国家的武技具有套路的运动形式,即使是中国传统文化辐射到的几个东方民族的武技偶有套路形式,但其发达和显扬程度绝对无法与中国武术相提并论。相对世界上其它武技而言,套路运动形式是中国武术最主要的特色之一,它是武术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形成的特有运动形式。传统文化重“道”的特点对各个领域都有影响。古代习武之入将技击实战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总结提炼,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编排,从而形成了简单的套路,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程式,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追求“道”的一种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世界格斗术揭秘”系列节目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武术、跆拳道、柔道三种东方代表性武技进行探析,认为东方现代武技与传统武技有着众多的不同之处.传统武技追求身心的统一性,技理体系完整,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东方现代武技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产物,它传播迅速、习练者众多、更加专业化,拥有高效性、安全性及晋级明确的特性.现代武技更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是我们应该努力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亚洲武技深蕴亚洲社会传统的宗法礼教观念和重人伦、讲武德、注重身心统一发展的民族文化特性。亚洲武技的功能与世界最新体育价值取向有着趋同和契合,将在人类未来社会文化体系与生活方式中占据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1.
踢拳道     
踢拳道源于日本。始发于五十年代中期。那时因日本一批空手道、柔道等搏击高手,惨败于号称“500年天下无敌手”的泰国拳拳手之下,不甘耻辱,便研创了一种融空手道、柔道、拳击等精华为一体的日本新武技——踢拳道。 踢拳道以其奇功绝技与泰拳“天下无敌”的神话相抗衡,成为日本人引以为荣耀并推崇的武技。 1962年,日本武坛正式成立了“踢拳道协会”。此后各地方组织相继成立,使踢拳道运动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相似文献   

12.
东西方体育之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今,我们正处在急剧变革和巨大转折的时代,固有的传统体育思想和理念正在受到现代竞技运动的冲击。同时我们也发现起源于西方的现代体育和起源于东方的传统体育之间的差异愈加明显。一、两种体育思想产生的文化背景比较中华民族曾经有过光辉灿烂的历史,中国古代体育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世界体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古代中国关于养生、健身等方面的丰富论述,至今仍然影响现代人的生活。然而,儒家思想自汉代以来一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它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体育也不例外。历史…  相似文献   

13.
亚洲传统武术与西方文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亚洲传统武术与西方文化(比利时)马克·特博姆等由于东西方社会的文化环境差异,亚洲传统武术传入西方社会后,其自身的独特性质也会明显受到影响。这一影响导致在西方社会中演练武术时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方法,即整体论的、功利主义的及运动性的。功利主义的方法讲求效率...  相似文献   

14.
古代西方球类文化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脱胎于生产工具的变革和娱乐方式的延展,球类文化在以竞技哲学为核心的古代西方体育文化图景的边缘艰难地演进.简陋的用具设施、松散的组织形式与朴素的思想内涵形成了古代西方球类文化的结构性特质.强健身心、娱乐休闲、社会教化与军事训练表征了古代西方球类文化的功能性属性.集体行为与个人主义的悖离、休闲诉求与竞争精神的偏差、欺骗谋略与公平伦理的相左是球类文化难以融入古代西方主流体育文化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5.
王增鑫  于涛 《体育学刊》2011,18(1):42-45
从体育精神的本体、社会存在、外延3个角度出发对体育精神的本质进行了研究,同时通过不同时期的思想意识形态对西方体育的推动作用的梳理和比较,总结出最主要的5种体育精神:自由和平等精神、公平竞争精神、追求卓越精神、运动家精神、契约精神,并分析了5种体育精神的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16.
武术是武德与武技的统一,表现为以武德统制武术技法,武德融入武技之中。习武一方面要求除暴惩恶、见义勇为;一方面又要研修既可迅速解除对手战斗力、捕俘对手又不致伤残对手的制人术;还要求习武者既要苦练技击术,还要学好救治术,有杀而不知救有悖人道。表现为以武技之能,行武德之举:以武卫  相似文献   

17.
为给深陷困境的传统武术技艺提供突破路径,主要运用对比分析法,在与球类运动、西方武技、日本武道等运动进行对比并深入剖析自身特色基础上,从4方面解析了中华传统武术技艺当代传承发展的具体方略(1)夯实基础,稳固根脉,紧扣最根本的技击本质而传承发展;(2)尽快实现现代转型,完成文明化跨越,步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3)提炼自身特色,紧紧把握“以武会友”,开辟人类武技文明化技艺交流的新方向;(4)进军学校教育领域,充分发挥自身独有的精神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内容分析、文献资料、比较分析、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将《中华武术》杂志自1982年创刊至2009年第7期共300期内容所经历的27年发展史划分为四个阶段,从武技传播内容流变的角度,抽绎并评析了杂志传播国外武技的规律。将对国外武技的传播规律整体抽绎为:一是就国度而言,杂志走了"由近及远"的路线;二是就武技种类而言,杂志采用了"抓大挂小"的方式;三是就武技介绍占用篇幅而言,杂志运用了"峰谷相间"的模式;四是就对国际流行武技的介绍而言,杂志坚持了"恒中有变"的方针。  相似文献   

19.
略论西方体育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体育文化是同大机器工业生产、商品经济和城市文化的发展紧密联系的,是人类发展阶段较高的体育文化,其结构特点系由三种运作方式、三种运动手段构成,其主要优势表现于五个方面,而也有其五项短缺与弊病,将会被更高级的体育文化所代替。  相似文献   

20.
在人类管理思想中,西方人性假设论相继提出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等一系列关于人性假设的基本理论。其中,每一种人性假设理论都会衍生出一种相应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思想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对人性假设的探索,从最初的经济人,到现在的文化人,每一种人性假设的出现都预示着将产生一种新的管理思想。人性假设理论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管理思想的不断创新。除此之外,对人性的基本判定往往隐藏于大多数的管理行为之中。人性假设理论是根据人的需求通过采取管理措施最终达到管理效果,由此可以了解到自我学习和管理的本身必须从个体出发,关注个体及个体的人性。通过个体需要的满足最终实现个体的自我价值。此外,人性假设理论丰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对自我学习与管理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