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作为传统社会关系结构的差序格局,发展到现代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集中体现在:以伦理为基础的差序格局纳入情感、理性因素,差序格局的范围在扩大,差序格局呈现横向和纵向的立体结构,"城市版"的差序格局以及具有时-空意识的"差序场"。自利益进入差序格局后,人际关系的等级原则在逐渐弱化,理性化的人际关系正在淡化中国的社会关系结构,出现了"工具性差序格局"、"紧缩圈层"、"内核-外围"、"逆差序格局"等理性化的社会关系结构。现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发展虽注入了现代的因素,但依然以传统伦理为根基,并非完全理性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孝通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差序格局"概念.这一概念十分符合中国乡土社会中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本质.但随着社会的变迁,中国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与内涵在不断扩大.因此,对"差序格局"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和阐释就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3.
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是理解中国社会的核心构念,对中国社会有着强有力的解释.然而目前差序格局理论至少存有三个争议问题,在分析和探讨这些争议的基础上对差序格局概念的理论内涵进行重新诠释,进而建构出差序格局的一个理论框架.差序格局可以从三个层次来分析,即微观层次的人际关系,中观层次的“社会圈子”,以及宏观层次的乡土社会、江湖、庙堂或者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从微观层次到宏观层次的递升,不仅实现了从关系到结构层次的跃迁,也铸就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国同构”,“家”和“国”从这个意义上实现了统一.这一框架较清晰地涵盖了一个多维立体的差序格局理论,对于丰富差序格局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学科化,是立足于我国传统文化特殊性的选择。差序格局是对我国传统人际和社会关系的一种描述,而这种文化特殊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学科化。学科关注知识和制度两种特质,而差序格局聚焦于核心范畴和群体封闭两种特质。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学科化与差序格局之间的契合,一方面表现在学科的知识逻辑与差序格局的核心范畴之间的契合,另一方面表现在学科的社会逻辑与差序格局的群体封闭之间的契合。在获得行政合法性和文化合理性之后,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学科化,应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建设,完成学术合法性的论证。  相似文献   

5.
浅析《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孝通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差序格局”概念。这一概念十分符合中国乡土社会中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本质。但随着社会的变迁,中国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与内涵在不断扩大。因此,对“差序格局”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和阐释就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精准地概括了传统中国社会关系格局,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推进,学者们在"理论自觉"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差序格局的内涵,姻缘、感情、利益等新兴要素全面渗透到差序格局中,传统差序格局出现了现代化转向。然而,对失独父母而言,无论是传统差序格局还是现代差序格局都无法对他们的社会关系选择行为做出合理的解释,因为他们的社会互动既不是血缘主导,也不是利益主导,而是身份主导。基于社会身份选择,失独父母的社会关系差序格局出现了选择标准的更替、内圈层的置换、重要要素的重组和差序格局的断裂风险,因此,笔者将此称之为"非常态差序格局"。  相似文献   

7.
人际关系研究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主题.在现代中国社会背景下,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概念及其理论在解释人际关系方面仍不失其适用性,它描绘出个体在人际关系中的基本行动结构,但是其中关于个体行动逻辑的论断则需要深化扩展.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个体在社会关系的差序格局中的行动逻辑已经从单一的道德要素演变成了多种逻辑,包括情感逻辑、伦常逻辑、面子逻辑、技术逻辑、制度逻辑和公义逻辑,且各种逻辑在差序格局中有各自适用的边界,对应形成不同类型的人际互动关系.在人际互动中,应用适宜的行动逻辑会产出有效的关系,误用或错用行动逻辑就会导致关系无效,甚至破裂.  相似文献   

8.
王俊 《文教资料》2006,(3):58-59
家族制管理模式在国企内的普遍存在是一种文化造就的传统,这种企业文化所造成的人际关系沿袭了中国传统的差序格局。本文在描述了家族制管理模式下国企人际关系现状的基础上,从文化传统与国企成长的历史两个层面探讨了出现目前人际关系形态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中国乡村存在着"礼俗社会"、"面对面的文盲社会"、"差序格局"、"礼治秩序"和"无为政治"这些传统特点,但是这些传统特点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所带来的新的表现却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从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流动性差的问题,农村科学技术推广难的问题,到"差序格局"中执法犯法的问题,再到农村行政、司法制度问题等,这些都是从传统乡村中国社会的特点中繁衍出来的。要解决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就需要正确认识这些问题的来龙去脉,才能更好地解决农村社会发展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当代社会人际交往结构从差序格局向团体格局过渡的背景下,仁爱作为产生并适应于差序格局人际交往结构的道德教育核心价值逐渐失去了合理性与正当性。适应于团体格局人际交往结构的正义逐渐取代仁爱成为中国当代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这是由于正义具有以下三项功能所致:调整同质性的人际关系、平衡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之间的关系以及表征中国当代道德教育的主导境界。  相似文献   

11.
Conflict talks occur in almost every field of human life such as medicine, school, court, and some other social organizations where the interaction results are of much significance to the conversationalists, or in others words, to their status in the organization and honor in the society. A lot of conflicts go unresolved. Oppositional exchanges in a conflict may be used by participants to achieve certain goals, for instance, exploring and developing verbal skills as candidates in a debate competition do, and maintaining social hierarchies within groups or organizations such as leaders giving orders in an institution. Dealing with conflict helps to promot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农民对其子女享受优质教育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大量农村中小学学生向城市"移民"。研究发现:"农村教育移民"社会适应状况良好,特别是人际关系方面;"移民"后班级的竞争程度、"农村教育移民"的家庭月收入、移入学校对待"农村教育移民"的态度等是影响其社会适应状况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如何组织教师学习的研究课题已摆在了面前。应对信息社会中教育改革所面临的各种挑战,教师群和学校应该成为学习型组织,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课堂教学案例评析活动”是一种随时间、环境而不断变化的,将工作与学习融为一体的组织学习形态,不仅可以提高学校内部资源、知识的利用率,不断创造出新知识,而且使教师和学校真正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因此,它是构建学习型组织的一个极好的载体。  相似文献   

14.
农村社会管理从传统社会到转型期社会,其管理主体、性质和功能都发生了变化;农村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后,村民自治使村级组织不再是政权组织,而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以霍山县落儿岭村为例分析得出,农村社会管理有两方面途径:一个是切实贯彻村民自治制度,强化农村正式组织即村党委和村委会的管理;另一个是发展农村社会组织,发挥农村社会组织即村民自治对农村社会管理的作用。一个强有力的农村正式组织需要从几个方面建立,即发展村级经济重塑农村正式组织的权威,村级社会管理需要精英治理,村级社会管理需要制度化。  相似文献   

15.
学习型组织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石,也是学习型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细胞。学习型组织作为一种社会化组织,有法人单位型的正式学习型组织和民间非正式学习型自组织两种类型。目前我国学习型组织创建视野狭窄,仅关注正式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却忽略了自下而上的草根型的民间非正式学习型自组织的创建。要使学习型社会建设深入发展,必须延伸学习型组织的触角,催生和培育大量民间非正式学习型自组织。  相似文献   

16.
人类学意义上的“制裁”是一个中性词,系指任何社会群落、群体或组织得以存在所必需的社会控制方式。藉由“制裁”来探讨班级管理,可以超越传统上“奖”一“惩”二元化管理的简单套路,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教师“强权”控制下的僵化模式。班级组织中的“制裁”,可以从正式与否及正性还是负性两个维度大致区分为“正式的正性制裁”、“非正式的正性制裁”、“正式的负性制裁”和“非正式的负性制裁”四种类型。科学的班级管理和良好的班风建设,应恰当使用正式的正性制裁,均衡非正式的正性制裁资源,慎用正式的负性制裁,克服非正式的负性制裁。  相似文献   

17.
"款"和家族组织是侗族传统社会重要的社会组织,在侗族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款"和家族组织尽管性质不同,一个是地缘组织,一个是血缘组织。然而两者在侗族传统社会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相同的组织形式和功能,两者均是为了维持侗族社会的内部秩序,整合内部资源,并调解与外部的关系。家族组织是"款"的组成部分,"款"是若干个家族组织的联合。"款"组织有助于调解家族与家族之间矛盾和冲突,以及联合各家族解决家族所不能解决的事情。"款"的基础是家族组织,"款"只有通过这一血缘组织,才能调动最底层的民众,并使其"款约"真正在社会被实行。  相似文献   

18.
大学德育中的"学校人"与"社会人"--当代大学的德育目标辨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当代大学与社会的全新关系所构成的大学外部德育环境 ,向人们提出了对当代大学德育及其目标定位进行内在省思的要求。可以用“学校人”和“社会人”来标示当代大学德育的两种理念目标。但是 ,在大学德育的传统定位中 ,“学校人”与“社会人”往往发生着裂变。当代大学德育的目标选择之一就是使“学校人”与“社会人”有机地统一起来 ,而二者统一的根本途径是进行大学德育创新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高校与社会的全新关系所构成的高校外部德育环境,要求我们对当代高校德育及其目标定位进行内在省思,可以用“学校人”和“社会人”来标示当代高校德育的两种理念目标。当代高校德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进行高校德育创新,实现“学校人”与“社会人”的同构。  相似文献   

20.
教师间人际冲突在学校组织中普遍存在,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并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呈现新的特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变迁,学校的管理机制、分配制度,教师的观念、认知、个性等,是导致冲突产生的外部、内部原因。教师间人际冲突对学校和教师个人有着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需进行合理调适。调适的策略是:对社会来说,通过建立适应市场机制的社会规范与建设和谐文化,使教师间人际交往具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学校来说,通过教师教育,完善管理机制,科学管理,从而调整教师间的人际关系;对教师来说,通过转变观念、调适心理、正确交往,提高人际交往和处理人际冲突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