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21世纪将是教育的世纪。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务。作为教育龙头的高等教育,对一个国家的兴盛与综合国力的提高,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世纪之交,把一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全面推向21世纪,  相似文献   

2.
21世纪是高科技的世纪、高度信息化的世纪,教育将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高等教育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摇篮,而高校体育则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和高尚情操的重要任务.同时,还具有促进学生智育和德育发展的功能.因此,深化高校体育改革,对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国家培养跨世纪的高质量的专门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为依据,对如何搞好高校体育改革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论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1世纪是倡导人的全面素质发展的世纪,素质教育成了高校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心理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在高校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已成为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4.
21世纪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新时期教育的任务是“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人才。”“人才为本、质量领先”,从这个层面上看,如何在快速发展中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将是21世纪初期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最重要和最紧迫的任务。一、21世纪初期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特征随着我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成人高等教育的地位和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日益突出,21世纪初期,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1.高起点发展21世纪初,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面对的是日益强盛的国力和…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校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思想萌芽、自发探索与全面铺开阶段。进入21世纪后,在众多因素的作用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到探索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行列之中,各高校内部普遍设立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预示着我国高校在培养人才上更注重人的全面素质发展。  相似文献   

6.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进一步发育完善,而高校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社会的需要。市场经济呼唤高校教育改革。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中两个带根本性的问题。文章提出面向21世纪人才应有的素质构成,对本科专业教育教学计划的修订提出意见。  相似文献   

7.
面向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1世纪对全球教育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未来人类的发展将比今日更加文明、更加进步。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随着21世纪人类社会的继续发展,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基地方面的作用将更加突出。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于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数量、质量也将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 展望未来,有必要简单追溯一下我国高等  相似文献   

8.
理性认识和多方化解高校负债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跨世纪的大改革、大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完成了两大历史性任务,一是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二是从高等教育的小国成为了高等教育的大国,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巨大成就。而伴随着高等教育大发展,一些高等学校所积累的债务越来越为政府、银行和社会各界  相似文献   

9.
浅谈高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高素质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务,作为教育龙头的高等教育,对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面对新世纪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等学校应站在历史的高度、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它是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以邓小平理论的教育思想为基础,以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为科学依据,以现代先进的教育学说与实践为借鉴而提出来的。它是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知识、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根  相似文献   

10.
在人才竞争、教育竞争的21世纪里,作为培养人才的摇蓝——高等教育,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在我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扩大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规模……,到2010年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现在的9%提高到15%左右.”1999年度全国高校在1998年度的基础上扩招近44%;另外,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进入低谷,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了市场疲软、消费热点消失等问题,而高等教育一直供不应  相似文献   

11.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重要的发展时期,任何一所高校,必须以更宽阔的视野、超前的战略眼光,重新审视教学工作的改革和发展思路,积极推进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实现学校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加强诚信思想教育,培养大学生诚信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各高校大学生中存在的道德缺范、诚信缺失问题已是不争之实,在大学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很有必要。高校作为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和基地,更应当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因此,各高校要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教育作用,在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同时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转变校风、学风,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人才,以此推动全社会诚信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校发展的同质化倾向,导致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个性,影响了大学办学质量的提高,也影响了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高校发展的同质化是指“在大学发展进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互间平均化或一致化的动态行为过程,以及在形式上表现为越来越相似的现象”,是高校在办学理念与发展定位、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发展路径等方面表现出的相互模仿、相互攀比行为。同质化不利于高校组织生态系统均衡发展,不利于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不利于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各层次多元化的高质量人才。因此,加快实现高校的分类发展,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这有利于高等教育强国目标的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14.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高校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即为国家培养大量的高素质的专业建设人才."三全育人"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被引入到了高校的育人工作中,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成效,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实现了高校教育在智育和德育的合力发展,进一步开创了高校教育的新局面,推动了高校教育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历史学是我国高等学校中一个传统的基础性学科,其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基本框架形成于五六十年代,几十年来没有大的改变,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培养适应21世纪基础教育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历史师资,必须确立新的、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章着重探讨了构建高师历史学专业“2244”课程体系的原则、内涵及特点,并提出了“2244”课程体系运作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高师院校是整个教育系统的工作母机和逻辑起点,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担负着基础型使命与职责。为培养大批优秀的中小学教师,无论是从历史的经验教训看,从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看,还是从基础教育的改革要求看,高师院校都亟须推进由专才教育转向通才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17.
准确把握我国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战略意图,必须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实际,对新世纪全球范围高等教育的基本态势进行客观研判。在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相关的关键问题及政策要点上凝聚高校和社会共识,形成更大合力。  相似文献   

1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实现美好生活的功能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事实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发挥美好生活的功能方面却暴露出一些新问题,如教育目标的功利化趋向,使人成为远离自身的“客观物”;教育内容的无我化特点,造成“我”的缺失和遗忘;教育手段的滞后化实际,使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被“遮蔽”;教育方法的强制化取向,使受教育者自我体验能力欠缺。从对阻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实现美好生活功能的问题分析看,功利主义思想在社会中的泛滥、“主知主义”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盛行以及生活世界的缺失共同构成了其“缺席美好生活”的原因。因此,要想解决上述问题,需从其教育目标的更新、教育内容的优化、教育手段的改革及教育方法的创新方面入手,助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美好生活功能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9.
高校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这就需要高校培养出更多的高技能人才,以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新的教育观念为我国高等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全球化对高等教育带来的影响,针对高校体育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创办社区学院、发展社区教育是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化社会的需要.从这一目标出发,社区学院要办成以高等职业教育为重点、积极发展各类非学历教育培训、多功能、综合性的高等教育实体.南开社区学院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办出南开特色,塑造南开品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