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构建学习型城市,提升城市竞争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耀宏  蔡兵  顾新 《软科学》2007,21(4):48-50,55
城市发展的绩效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地位和可持续发展,而这又取决于城市竞争优势的充分发挥和正确的发展战略。城市的优势竞争力决定城市的功能定位,而功能定位又决定城市的基本战略选择。但无论城市选取何种发展战略,其发展绩效都取决于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科技竞争力的强弱。因此,构建学习型城市,用学习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将是提高城市竞争力,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构建所在。  相似文献   

2.
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推动太原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原是一个以冶金、机械、化工、煤炭为主的重工业城市,拥有较强的科技实力.1998年,全市共有360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国家级奖励22项、省部级奖励191项、市级奖励147项,太原专利事务所共受理85项专利.庞大的科技队伍和众多的科技成果,为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经营城市是加快四川城镇化进程、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通过对四川省非中心城市南充、广安、眉山、巴中近年经营城市的成果调查和问题分析,当前非中心城市经营城市的重点在构建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保护失地农民权益,培育城市主导产业、形成城市核心竞争力,实现非中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日光城”拉萨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利用拉萨1970年~2004年的日照时数、水汽压、降水、云量等资料,采用气候统计方法讨论了35年来拉萨日照时数气候变化特征及变化原因,主要得出以下结论:拉萨年日照时数达2 980h;一年中10月份的日照时数最长,长达281h,8月份日照时数最短,为219h。4个季节中,秋季日照最丰富,长达777h,其次是春季、冬季,分别为769h、736h,夏季最少为698h。1970年~2004年以来拉萨的年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近58h,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日照时数更是显著减少;4个季节中夏季日照时数的减少幅度最大,减幅为27h/10年。大气水汽压、降水是影响拉萨日照时数变化的主要因子,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它们的显著增加对该时期日照时数的减少有着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城中村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合肥市的城中村改造入手,通过全市的城中村的简单概述,从宏观和微观的两个方面,经济和社会的两个角度,对于合肥市城中村改造的效益进行分析。得出城中村的改造对于政府的财政收入、经济的发展、城市形象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并在最后从城中村改造的经济效益引发出关于城中村改造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6.
城中村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合肥市的城中村改造入手,通过全市的城中村的简单概述,从宏观和微观的两个方面,经济和社会的两个角度,对于合肥市城中村改造的效益进行分析.得出城中村的改造对于政府的财政收入、经济的发展、城市形象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并在最后从城中村改造的经济效益引发出关于城中村改造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7.
广西百色市经济发展模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培县 《资源科学》2007,29(6):199-205
经济发展模式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粗放使用能源和资源的经济发展模式只能带来短期的经济效益。在西部大开发的推动下,西部一批新兴的资源型城市迅速兴起,探讨其可持续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评价了百色市经济发展模式,指出百色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投资和矿产资源(主要是铝土矿),属于传统的"线型经济发展模式";提出百色市经济增长对有限矿产资源的过分依赖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将日益尖锐,并以循环经济耦合链的设计为切入点,从循环经济体系构建的角度对百色市经济发展模式作了设计,提出建立不同区域层次的横向一体化、链接不同产业环节的纵向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模式、集群式循环经济产业区模式、工农旅游一体化模式。  相似文献   

8.
轨道交通沿线土地是线路运营主要的客源地,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强度都要影响客源量和客源的稳定性。本文以轨道线沿线各段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强度对客源量和客源稳定性的影响为准绳,分析线路各段的相对合理性。在土地利用结构的分析过程中主要利用景观指数和土地利用组合结构,从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来分析。土地利用强度的分析则选择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作为指标。所有的数据的获取和分析都在ArcGIS和ragstats3.3及Excel中实现。通过对各指标的分析,文章指出,东莞城市轻轨沿线土地利用类型丰富多样,空间结构较为合理,土地利用强度大,能够为轻轨线提供数量大,稳定性较高的客源,线路规划整体合理性高。在正线各段中,麻涌和道滘的合理性相对较低。从正线与比选线来看,虎门和大朗的比选线合理性不如正线,大岭山的 比选线和正线的合理性相当。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呼和浩特市公共交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呼和浩特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目前,信息产业已成长为长株潭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在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长株潭信息产业的发展与国内发达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三市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该文论述了长株潭信息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目标,同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快长株潭信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始终以国家需要和人民诉求为导向,科技扶贫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根据部分贫困地区人均可用耕地少、水域面积广的地理资源特点,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和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的扶贫实践中总结出一套"中科院技术+当地政府+当地龙头企业+贫困户/贫困集体"的生态渔业扶贫模式。即联合当地政府和龙头企业,在合理构建鱼类群落结构的基础上,科学利用山区水资源,可在保障水质的同时给周边渔农民带来经济收入。生态渔业扶贫模式的示范与推广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有效促进了贫困山区水产养殖业的科学发展,使得当地群众增强了生态文明意识,掌握了一定的科学养殖技术,加速了贫困户增收脱贫,体现了扶贫模式的"造血"功能,保障了贫困户脱贫不返贫。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城市创新系统的理论与绵阳科技城的建设相结合,提出绵阳科技城城市创新系统的构建思路和方法,对于发挥绵阳科技优势、整合城市各类创新资源,依靠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绵阳经济的腾飞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共生共存的整体.现阶段,为实现南宁市"山青、水秀、林茂、田整、湖净、草丰"及人与自然更加和谐,采用定量分析方法浅析"山水林田湖草"的量化关系,并定性剖析"山水林田湖草"各要素间的相互影响程度,结合《南宁市志》与实际情况对南宁市"山水林田湖草"各要素现状做相关分析,对现存的问题提出建议,为更有效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首先构建智慧城市成长指标,然后通过2000-2013年智慧城市试点的数据形成省际数据并直观描述,再利用空间计量方法研究省际智慧城市成长水平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相关性。从可视化描述上能直观判断存在省际集聚,并得到区位Gini系数的验证。Moran I指数显示省际智慧城市成长呈现空间相关,Moran散点图显示空间相关的模式。研究结论揭示了不同区域智慧城市成长的轨迹和地理特性,有利于制定城市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5.
16.
李源 《科教文汇》2011,(17):205-206
在15世纪末~18世纪末的英国圈地运动中涌现出大量的失地农民,没有了生产资料的他们被排挤出农业生产领域,无奈之下他们向城市迁移。然而,迁入城市的他们真的被城市所包容、所接纳、所同化了吗?事实并不见得如此。从城市化的各方面分析,很难证明圈地运动产生的农村移民对英国城市化进程有实质性的推进。  相似文献   

17.
严宽荣 《科技广场》2009,(10):98-99
良好的旅游形象有利于弱化城市旅游业发展中的不利因素,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旅游业的发展更能提升本地旅游形象,彼此是互动协调发展的关系.文章分析了九江城市旅游业发展与城市旅游形象塑造的策略,通过城市旅游业和城市形象的有机结合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速,城市土地经营的治理理念正被越来越多的城市认可、接受和推崇.本文梳理了城市政府经营城市土地的几个重要环节,初步分析了城市土地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探讨了城市土地经营的制度创新,以期为新一轮城市改革热潮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城市生态学理论认为,城市是一种自然——人文复合生态系统,具有人为性、开放性、复杂性、脆弱性等特点。通过对国内外城市生态系统研究成果梳理,构建了城市生态宜居评估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由经济富裕度、资源环境协调度、基础设施完善度、社会文明度4项一级指标、8项二级和34项三级指标构成,通过相应的计算方式来评估城市生态宜居质量。经研究得出未来生态宜居城市的框架:空间布局:亦城亦乡的空间结构;产业体系:生态产业;生活方式:低碳化。  相似文献   

20.
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引擎,是城市发展的核心资源。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先决条件。本文选取在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才流失现象都具有代表性的沈阳市为案例,基于103份调查问卷,采用数据调查及深度访谈的方法对沈阳高端人才柔性引进政策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沈阳柔性人才政策存在覆盖面较窄、较保守、操作性不强以及省外知名度较低等问题。并提出完善沈阳高端人才的柔性引进政策的对策建议:建立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政策体系,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加快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聚集。同时设立域外研发机构,提高沈阳国际认知度,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人才政策新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