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均衡发展既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教育均衡发展在空间结构上,主要是指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同一学校不同群体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在时间进程上,主要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起点、过程和结果方面拥有相对平等的入学机会,得到大致均等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条件,并能获得尽可能的发展与成长。就其实质而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涉及受教育者教育权利的保障问题,教育的民主与公平问题。具体而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在物质层面上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均衡配置,从而为受教育者提供相对平…  相似文献   

2.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及其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均衡发展既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教育均衡发展在空间结构上,主要是指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同一学校不同群体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在时间进程上,主要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起点、过程和结果方面拥有相对平等的入学机会,得到大致均等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条件,并能获得尽可能的发展与成长。就其实质而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涉及受教育者教育权利的保障问题,教育的民主与公平问题。具体而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在物质层面上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均衡配置,从而为受教育者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与条件,  相似文献   

3.
正义务教育要均衡发展是我国的教育方针,在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中都有明确的阐述。同时,这也是我国《义务教育法》的方向性要求,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核心。从区域整体看,教育均衡指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以及各类教育间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均衡;从每个学校个体看,教育均衡指学校能否为每个受教育者提供均等受教育权利和发展机会,即,缩小不同层次受教育者之间的差别,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学习潜能,获  相似文献   

4.
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阻力与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包括三个方面:制定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保证每个儿童都能获得平等的入学机会,表现的是教育起点的均衡:均衡配置优质教育资源,为受教育者提供相对平等的物质和师资条件,表现的是教育过程的均衡;设定均衡发展的教育目标,实现人的潜能最大程度发展,表现的是教育结果的均衡.而从现实出发,当务之急是促进同一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这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给力.  相似文献   

5.
教育的均衡发展,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长周期的课题。教育发展不均衡,从受教育者个体看,是指受教育者的权利和机会的不均等;从教育机构看,是指区域间、城乡间以及教育机构间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深化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一、对教育均衡发展内涵的理解教育均衡,实质上是指在教育公平思想和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教育机构、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平等待遇的教育理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教育政策和法律制度。其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教育机构和教育群体之间,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达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并最终落实在人们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上。从个体看,教育均衡指受教育者的权利和机会的均等,指学生能否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均衡发展、全面发展;从学校看,教育均衡指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以及各类教育间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均衡;从社会看,教育均衡指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科学的教育发展观,还是一种理想的教育实践.当前人们关注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主要是指不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同一区域不同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问题,主要涉及的是受教育者受到优质义务教育权利的保障问题和优质义务教育的民主平等、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8.
我国学者袁振国及杜育红认为,教育均衡发展是指受教育者接受相同数量和质量的教育,具体包括教育资源均衡、教育机会均衡、教育过程及教育结果均衡.我国现已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实现了基础教育发展的初级均衡,还需进一步实现教育过程及教育结果的均衡化.  相似文献   

9.
一、区域内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 所谓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就是在教育公平、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国家制定的有关基础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制定的有关基础教育法规、政策,都要体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思想,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群体之间的基础教育资源,必须均衡配置,以达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各级学校和教育机构,在具体教育活动和教学活动中,要为每一个受教育者提供均衡的教育和发展机会.  相似文献   

10.
台湾“十二年基本教育”改革旨在提升公民素质,增强台湾竞争力;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缩小教育落差,均衡城乡发展;缓解升学压力,引导学生适性发展.但自推行以来各方争议不断,反思“十二年基本教育”改革的定位、课程体系变革和学区划分与入学方式等问题,可以启示大陆教育改革加速促进教育公平,推行卓越适性教育;实现教育均衡,构建优质课程体系;实施大学区管理,建设多元化入学方案;完善教改机制,生成教育改革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中国义务教育发展很不均衡,表现在区域间发展不均衡,城乡间发展不均衡,校际间发展不均衡,师资力量与办学条件的不均衡,入学机会、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的不均衡。通过分析中国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的原因,给出了中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可行之策:缩小经济差距;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建立人才流动机制;加大中央与省级政府教育财政平衡力度;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测量预警系数。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儿童入学准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是确保教育公平,进而推动社会公平的基础.不同文化背景的儿童在入学准备上的差异不仅直接影响他们入学后的学习和发展,也会影响政府通过实施义务教育来促进教育公平的美好愿望的实现.如何发展学前教育,使所有儿童在入学时拥有一个相对一致的起点,这一问题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一、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义教育均衡发展是指不同受教育者个体接受相同数量和质量的教育,是指国家采用经济、政策、法制、行政、督导评估等手段,逐步弱化和缩小地区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科学的教育发展观,还是一种理想的教育实践。当前人们关注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主要是指不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同一区域不同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问题,主要涉及的是受教育者受到优质义务教育权利的保障问题和优质义务教育的民主平等、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15.
均衡发展作为近年来教育政策的主流话语,后普九时代赋予了其特定的内涵、目标。有效推进均衡发展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学校作为教育政策执行的具体组织、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主体,在推进均衡发展中更是责无旁贷。学校直接关系到每个学生教育机会和教育结果的公平,承担着如何把外部条件的均衡转化为教育过程均衡的重任。学校要通过管理、课程、教学与评价等方面的革新,使受教育者获得更多的优质教育机会,从而实现不同个体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提出的一项教育发展战略.在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过程中,它必然受到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受教育者家庭经济和文化的差异、受教育者个体的差异、教师队伍结构的不平衡等因素的制约.国家在实施这一战略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矛盾性以及其所应当承担的职责.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从属性上说是国民教育,实现义务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义务教育机会均等有三层含义,每一层含义都有其特定的内涵.根据义务教育机会均等的内涵,实现义务教育机会均等发展可分三个阶段的设想,即入学机会完全平等阶段,受教育过程相对平等阶段,受教育结果平等阶段.这三个阶段的目标与重心不同,第一阶段要继续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第二个阶段是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后提出基本目标是使受教育者都获得规定标准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围绕每个阶段的不同目标,可采取一些对策,如实行有条件的免费义务教育,建立教育保障体系,建立资源平衡机制,建立科学评估机制等.  相似文献   

18.
<正>教育过程层面的均衡是教育发展的核心。这一层面的政策和制度设计有助于让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公平地享用教育资源。为此,不仅需要加大教育投入,也需要做到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并扶助薄弱地区、薄弱学校以及弱势群体。1.加大教育投入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免费之后的考验:实践难题与现实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是完善我国义务教育体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公平的童大决策.在回顾中国义务教育百年梦想,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全面免费目标的同时,剖析义务教育免费之后的三大实践难题一农民工子弟入学、城乡教育资源占有不均及学生择校三大问题,并通过"提供经费保障.消除入学心理门槛"、"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强化政府责任,限期治理‘择校热'"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促进免费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20.
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要率先在县域内实现其均衡发展。县域内基础教育失衡发展的现状表现为城乡差距、学校差距和群体差距。应采取的对策是树立率先在县域内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然后在更大范围内逐步推进的理念;教育投入向农村和薄弱学校倾斜;均衡师资配置;规范办学行为,关注弱势群体;树立自然主义教育观,避免儿童入学的拥挤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