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正>在教学中,如果教师收得太紧,数学课就会变得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果只"放"不"收"也不行,放得太开,就会放任自流。怎样把握数学教学中"收"与"放"的度,做到"放中有收,收放自如",现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做法与体会。一、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苏霍姆林斯基在《论教育素养》中说:"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解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后需要花在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这是教师素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  相似文献   

2.
<正>教师在数学开放性教学中要善于积淀"放"与"收"的智慧,有效实施开放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自觉能动思维。本文从驾驭教材是"放"的基础、开放性学习是"放"的保障和学以致用是"放"的前提三个层面做简单的阐述,并就有效地"放"和有效地"收"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3.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既要能"放",又要能"收"。"放"不是放任自流,更不是放弃教师的责任和作用,而是有的放矢地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样,"收"不是束缚学生的思维,剥夺学生主动思考、表达的权利,更不是扼杀学生学习的热情,而是引导学生进入真知的开放空间,掌握学习的方法,实现学习目的。  相似文献   

4.
何军 《四川教育》2008,(5):37-37
在历史课堂中,“放”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调动他们的发散性思维;“收”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归纳、集中与提升。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相辅相成。然而,如何把握好教学中“放”与“收”的关系,使之有机结合,常常成为开放式教学的难点。  相似文献   

5.
新课改要求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还应培养学生的语文探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地进行"收"与"放"。本文以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五为例,浅析教师在哪些地方该"收",哪些地方该"放"。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数学教师要想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就应该学会“放风筝”:既要有目的、有指导的放,又要在放的基础上合理地收。数学课堂是一片蔚蓝的天空,学生的思维就象那五彩斑斓的风筝。如何使学生的思维在自由的天空飞得更高、更远,数学教师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7.
笔者认为,"放"是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收"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把握,对知识系统的精炼和总结,让学生少走弯路,吸收知识,促进自主学习的养成.在教学中教师应正确把握"放"与"收"的尺度,达到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既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又能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还是教师在教学中应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相似文献   

8.
在如今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遇到了新的困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却经常出现一"放"就乱,课堂乱哄哄的尴尬局面;若面面俱到,以讲代学,课堂气氛又会过于沉闷,没有效果。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主要是因为教师"放"和"收"拿捏不准,把握失度。其实,语文课堂中的"放"与"收"均要把握时机,注重方法,方能突显效果。  相似文献   

9.
唐艳 《四川教育》2008,(5):37-38
在课堂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少教师在“放”中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散与扩腱,在轻松、惬意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习得了知识,掌握了技能。课堂充分体现了“努力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精神。但也有个别教师,在“放”中不能适时地“收”,一“放”就成了放敞马,远离课程目标,成了放任自流,致使课堂陷入混乱,课堂效率低下。那么,如何才能住教学收放之间让课堂绽放异彩呢?笔者曾执教过《四季》一课,对“放”与“收”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孔晔 《文教资料》2013,(7):33-34
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作文教学一直具有不容小觑的地位。如今,作文教学已受到社会广泛的重视和关注,但是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教作文的现象依旧屡见不鲜,在作文教学中"收"还是"放"的问题一直困扰许多教师。本文从这一问题切入,从内涵、意义、做法等方面讲讲作文教学中的"收"与"放"。  相似文献   

11.
说"天"     
语言文学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通过考察某个文字形式与意义的起源,发展和变化,往往可以窥视出其所系文化观念形态体系的内核,本文搜集整理了大量古文献中“天”字的用法,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论述了“天”字意义的演化过程,以及它为核心的一系列词语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12.
"受教育"就一般意义上讲就是"接受教育",从两个极端意义上讲就是"忍受教育"和"享受教育",但需要说明的是,"忍受教育"对人的一生来说并非完全是坏事."接受教育"有顺其自然的平淡意味,"忍受教育"有忍受教育之枯苦酷的负面意味,"享受教育"可谓"真""善""美"的统一."真"追求正确地认知人与世界,使人走向真实远离虚假;"善"追求对行为意义的高远阐释,使人走向高尚远离平庸;"美"追求对审美意象之气韵、神韵的领悟,使人走向高雅远离低俗.一句话,"受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就是实现人的智慧存在,让人能早日过上"真""善""美"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13.
"受教育"就一般意义上讲就是"接受教育",从两个极端意义上讲就是"忍受教育"和"享受教育",但需要说明的是,"忍受教育"对人的一生来说并非完全是坏事."接受教育"有顺其自然的平淡意味,"忍受教育"有忍受教育之枯苦酷的负面意味,"享受教育"可谓"真""善""美"的统一."真"追求正确地认知人与世界,使人走向真实远离虚假;"善"追求对行为意义的高远阐释,使人走向高尚远离平庸;"美"追求对审美意象之气韵、神韵的领悟,使人走向高雅远离低俗.一句话,"受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就是实现人的智慧存在,让人能早日过上"真""善""美"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14.
作为词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体”包含着“体裁”、“体制”、“风格”等多种含义。词学领域使用“体”以及与之相关的概念纷繁芜杂,这对于我们阅读词论词话有消极影响。因此,梳理“体”的内涵,有助于我们研究词论词话著作。  相似文献   

15.
笔者分别对“耍子”和“玩儿”在汉语中出现的情况进行了历时考察与分析,并对“耍子”在近代汉语中长期存在的原因和“玩儿”能取代“耍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对“玩儿”取代“耍子”的时间进行了推测。  相似文献   

16.
《论语·述而》记孔子之言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汉语大字典》"束脩"条目下的第二种解释是"古代入学敬师的礼物",所用的例句正是这句话。本文认为不妥,此句的"束脩"应解释为"年十五岁以后束带修饰"。  相似文献   

17.
教育"无思"的质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何谓教育“无思”?缘何教育“无思”?教育“无思”之后果如何?“有思”教育何以可能?  相似文献   

18.
“微笑”是一种国际语言,不用翻译,就能打动人们的心弦;微笑是一种艺术。具有穿透和征服一切的自信魅力。作为一名酒店专业的礼仪培训教师,我虽然经常在引导、教会学生们学习如何展现这一魅力,从口型到眼神、颜面等细节入手耐心加以辅导。然而许多受训者却只是为笑而笑,所以许多服务人员在工作中,往往表现出来是一种典型的应付上级检查的勉强微笑。这种“微笑”让人无法亲近。  相似文献   

19.
从"文化帝国主义"到"跨文化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帝国主义”和“跨文化传播”是两种不同的对文化传播的认知与分析模式。两种文化传播理论都有其产生的现实语境,“文化帝国主义”是后殖民主义语境下具有良知的文化批判,但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和成熟,各文化形态的触碰日益频繁,联系日益紧密,依赖日益加强,相互的了解和尊重日益增多,“文化帝国主义”也必然的受到了批判;“跨文化传播”就是在重新把握现实的基础上,强调各文化形态要自觉地以更理性和宽容的态度审视他人,反思自身,以自由和平等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20.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 house)是一部经典的意识流小说,它以完美与和谐的艺术形式充分展示了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非凡的艺术功力.本文以<到灯塔去>为文本,提出了对"非个人化"手法在两个层次上的理解并探讨了伍尔夫如何娴熟的使用这一手法来揭示人物变化多端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