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文骁飞 《中国科技信息》2011,(20):146-146,151
将空间统计分析技术与GIS应用于区域经济分析,可以揭示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自相关和空间集聚特征。本文阐述了区域经济空间关联性的分析方法,采用邻接原则构造空间邻接矩阵,选用全局Moran's I指数、局部Moran's I指数和LISA显著性水平图对区域经济空间关联性进行了例证分析。  相似文献   

2.
吴玉红 《科技广场》2014,(1):198-201
基于ESDA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利用秦皇岛市各县(区)2005—2012年人均GDP数据,对秦皇岛市县域经济的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2年,秦皇岛市县(区)人均GDP的全局Moran's达到显著的正相关,呈现明显的全局空间集聚现象。同时,2005年和2012年Moran散点图显示秦皇岛市县域经济的局部空间集聚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3.
本文引入Moran′s I指数的空间自相关分析法,以广东省广宁县为例,以表征耕地质量的自然等指数、利用等指数和等别指数为空间变量,以耕地图斑为单元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Moran′s I值的空间差异特征,以及在县级和乡镇级尺度上的变化情况及其相关应用。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耕地质量指数在同一空间尺度上,均表现出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自然等指数具有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聚集程度较高,等别指数次之,利用等指数较弱,空间格局上相对较为分散;2不同的空间尺度,耕地质量指数具有不同的空间关联度。县级尺度空间自相关水平普遍高于镇级平均空间自相关水平;而且从镇级数据来看,大部分乡镇的Moran′s I值均低于县级整体水平;3基于Moran′s I值的耕地质量类别划分,通过引入空间权重刻画耕地质量空间分布特征,将其空间关联性作为"第四维"纳入到分区评价因素中,可为耕地保护分区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文章评估了浙江省各县域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水平,分析了其空间聚集效应。在建立科技创新活动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了浙江省90个县域2009~2012年的科技创新活动发展水平,并通过Moran’s I指数进一步分析了浙江全省以及各区县间的科技创新活动的空间聚集效应。结果表明:浙江省科技创新活动发展存在较明显的"东北崛起,西南塌陷"的空间格局,浙东北地区为科技创新活动发达聚集区,而浙西南为滞后聚集区。在时序上,区域创新活动水平总体呈稳定状态。创新活动发达区与滞后区的主要差距在于创新组织上。结论对于促进县域空间尺度的科技创新研究和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省域碳强度集群的空间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宗宪  王凯莹 《资源科学》2014,36(7):1462-1468
论文使用空间统计分析中的全局Moran’s I、局域Moran’s I等指数对2001-2012年间我国碳强度的空间自相关性以及集群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全国省域碳强度的空间自相关性为正,东部地区内部省域的碳强度空间自相关现象非常明显,西部地区相对不明显,中部最弱。西部地区省份的碳强度多为高-高聚集,以甘肃、陕西、内蒙古3个地区为代表,东部地区多为低-低聚集,以浙江、福建、广东、江西4个地区为代表。论文还进一步结合资源禀赋、能源供需分布、产业结构和收入水平等对上述地区碳强度聚集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ESDA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利用济南市2000-2007年县域人均GDP数据,对济南市县域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济南市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上趋于集聚,县域之间的经济增长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7.
以专利授权数来表征创新能力,采用变异系数、标准差及ESDA方法对1986-2012年中原经济区创新能力的时空差异演变进行了探讨,发现,(1)中原经济区创新能力绝对差异具有先慢后快不断拉大的趋势,而相对差异明显降低后一直在较低水平波动;(2)中原经济区年度Moran’s I变化不明显,而其五年段均值的Moran’s I上升趋势明显;(3)中原经济区创新能力空间结构特征基本呈沿着连霍高速中间强两端弱的格局,且创新能力强的地市主要位于交通网密集的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4)中原经济区创新能力空间集聚性在不断增强,主要表现为低低集聚类型的增多;(5)郑州和洛阳基本一直是高高集聚的类型;南阳发展为高低集聚类型;驻马店及淮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多数时期都是显著的低低集聚。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σ收敛性理论为基础,运用空间计量方法与理论就西藏7地市2000-2015年经济增长收敛性问题展开探讨。结果表明,西藏地区间经济增长存在显著性正相关关系,Moran’s I呈随时间推移而增大趋势;考虑空间相关性的空间误差模型与无空间属性常数模型的回归结果相比,各地区的差异性明显下降,经济增长的σ收敛趋势特别明显。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促进区域经济繁荣、全面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以江苏省为例,基于Innojoy数据库中2010—2020年的专利申请数据,运用位序—规模法则、重心迁移模型、变异系数等多种方法,系统分析城市技术创新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江苏省城市技术创新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呈由苏南向苏北梯度扩散的分布格局;技术创新重心先向东南方向迁移,而后持续向西北方向迁移,但始终分布在全省几何中心的东南方位。从内部差异看,江苏省三大地理分区技术创新发展的绝对差异总体呈扩大趋势,而相对差异呈敛缩趋势。全局Moran’s Ⅰ指数和空间计量结果均显示城市技术创新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科技支出、资本富集程度、产业结构和环境污染程度5个因素对城市技术创新发展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客观揭示江苏省城市技术创新演变驱动因素,为推动高质量均衡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对黑龙江省13个地区2005-2012年碳排放量估算的基础上,利用局域Moran’s I统计量对历年碳排放量的空间自相关性进行分析,并以扩展的STIRPAT模型为基础,利用空间滞后模型分析了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并结合实证分析结果从转变经济增长观念、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技术水平、加速区域合作和城镇化进程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省级经济普查数据,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DSA),对中国大陆31个省域个体经济的全局和局部空间相关性进行分析,揭示出各省域个体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关联模式及其空间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我国个体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空间相关性,集聚效应显著,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域有明显的扩散-涓落效应,湖南、广东则存在明显的极化-回波效应。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土地承载碳排放及其脱钩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兰  刘友兆  郑华伟 《资源科学》2012,34(6):1108-1118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碳排放是江苏省面对外部减排压力和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迫切需要。为此,本文分析了2002年-2008年江苏省土地承载碳排放的变化情况,采用LMDI分解法探讨了土地承载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并基于因素分解结果建立"脱钩"努力指标来考察政府减排努力取得的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效果。研究发现,2002年-2008年江苏省土地承载碳排放总体持续增加,只有能源强度因素对土地承载碳排放表现为负效应,其他几种正效应因素对碳排放增加的贡献值由大到小依次为土地产出〉产业结构〉能源碳排放强度〉土地规模〉能源结构,且能源强度效应抑制碳排放的作用有限,江苏省实现碳减排任重道远;2002年-2008年年间政府的减排努力达到的"脱钩"效果不理想,但有效缩小了碳排放增加快于经济增长的差距,使得年度上脱钩程度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江苏省能源消耗量不断增加,研究江苏省化石能源消耗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于江苏省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2年、2007年和2012年的投入产出数据,结构分解方法(SDA)分析江苏省化石能源消耗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整体上经济增长诸要素(消费、投资、调出和出口)是促进能源消耗的最主要因素,而能源强度变动效应是削减能源消耗增量的最主要因素,技术变动效应虽然对能源消耗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作用很小;不同产业中,农业和建筑业中的能源强度变动效应促进了能源消耗,建筑业和服务业的技术水平在节能方面出现“倒退”的趋势;工业是江苏省能源消耗的主要来源,在工业中,制造业是能源消耗的主要部门。最后,提出四项对策建议,为实现江苏省经济与节能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工业废水排放是公共资源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选取1995--2007年江苏省经济与工业废水排放数据,分析了经济发展与工业废水排放关系,建立了经济增长与工业废水排放量的水平计量模型,并探究了其演替轨迹。实证研究表明,江苏省经济发展与工业废水排放量呈现一定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针对江苏省中小企业数量众多现状,减少中小企业工业废水排放是减轻公共资源水环境压力和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文中最后针对江苏省水污染与经济发展现状给出了减少工业废水排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顾湘  姜海  曲福田 《资源科学》2006,28(6):112-119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土地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等方面出发,构建了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体系,结合江苏省实际情况,对江苏全省及65个县市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并指出其区域差异和变化趋势,提出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①江苏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从粗放扩张向集约利用转变;②江苏省虽然整体处于全国和东部地区前列,但与上海等省(市)相比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③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差距显著;在经济发展水平相似地区内,不同县市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差距也十分明显。文章指出,针对不同类型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律和用地特征,设计区别性的用地政策,能够从宏观上指导不同类型地区的用地方向,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土地利用集约程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促进江苏省城市网络空间功能提升、区域经济优化和一体化发展,通过构建创新指标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法计算城市综合能力代替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数据,借助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江苏省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进行创新空间关联实证分析,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中的QAP回归分析法对江苏省城市创新空间关联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整个网络结构中扮演主动者角色的是处于创新网络中心位置的城市,其以自身资源和优势带动其他城市创新发展;(2)创新能力较强的城市可以采取强强联合的方式形成合作圈,充分发挥创新主体间的统筹协调作用,促进技术、知识和信息等创新资源在城市之间流动,积极引导其他城市进行自主创新;(3)位于创新空间结构的非中心位置的城市应加强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不断完善创新环境.并对江苏省创新发展提出对非中心位置城市实行创新帮扶和人才政策上的倾斜、推动创新中心城市与其合作,尽快完善基础设施、加快交通通信等合作,以及加速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的耕地利用因素分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金涛  陶凯俐 《资源科学》2013,35(4):758-763
基于粮食产量计量模型,运用LMDI方法,分析江苏省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78年-2009年,粮食单产、耕地数量、种植结构、复种指数等4因素的变化对粮食产出的累积效果依次减小;其间江苏省粮食生产经历了快速增长、稳中有升和调整回复3个阶段,粮食单产促总产的效应分阶段逐步减弱,耕地减少和种植结构调整对粮食的减产效应逐步增强,复种指数变化的效应经历了正负反复的过程.现阶段单产和复种指数的变化对粮食的增产贡献南低北高,而耕地减少和结构调整对粮食的减产效应则南高北低,由此导致江苏省粮食生产南退北进的空间分化格局.由于构成粮食产量的4个因素可以代表耕地利用的不同方向,本研究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粮食生产与耕地利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1961年至2007年江苏省高温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梅  彭晓燕  李进喜  濮梅娟 《资源科学》2011,33(10):1991-1998
本文充分利用江苏省1961年-2007年高温资料,采用小波分析、气候倾向率等气候诊断方法,探讨了江苏省近50年高温的时空分布规律、气候变化趋势、周期性特征。结果表明:高温日数的地理分布呈东北-西南向逐渐递增,沿江苏南地区高温日明显高于东北部沿海地区;在年代际变化中,年高温日数明显的正距平期主要分布在20世纪60年代到7...  相似文献   

19.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江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战略选择。分析了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对新时期下江苏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