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2 毫秒
1.
2007年国家残疾人中长跑集训队10名队员在海拔2366米进行为期4周的高原训练。对训练期间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残疾人运动员的RBC、Hgb、HCT和MCV等血象指标末期较初期有所提高。提示残疾人运动员进行适当海拔高度的高原训练对于提高血液氧运输能力、改善机体生理效应有一定的作用;WBC在上高原的最初1周内有所增加,表明高原训练对残疾人运动员的免疫功能有所影响:高原训练第一周内训练负荷较大是引起残疾人运动员血象指标在训练初期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建议全面加强对残疾人运动员的生理生化指标监测,特别是对免疫机能指标的监控;安排适合残疾人运动员运动水平的训练负荷,与健全人运动员的高原训练区别对待,提高科学化训练水平。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平原运动员在多巴高原训练期间生理机能的变化。为中长跑项目在青海高原训练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以6名在青海多巴进行31天高原训练的山东男子中长跑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其在高原训练期间的血象指标进行分析。血象指标于上高原第4天开始监测,每周进行2次。监测采用瑞典产SWLAB900+血球计数仪,指标包括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等进行分析研究。分析表明运动员的RBC、H曲、HCT和MCV等血象指标经高原训练后末期比初期有所提高.提示经高原训练后运动员携氧能力和技能水平的改善;中长跑运动员的V,rBC在青海高原训练期间出现下降,表明高原训练对平原中长跑运动员的免疫功能有所影响:在高原低氧环境和训练的双重刺激下,平原中长跑运动员的PLT会出现下降,要特别注意训练负荷,防止过度疲劳的产生,应及时的采取积极手段促进疲劳的尽快回复。对运动员在高原训练期间的伤病防治与疲劳恢复应做到即时同步,最大程度地减少高原训练的负面效应。运动员的高原训练。不仅要注重训练海拔高度的掌握,而且更应注重科学地安排训练。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两组优秀游泳男子运动员在青海高原训练期间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比较和分析,以探讨游泳项目运动员在海拔2 366m训练期间身体机能的变化规律、差异及原因,为科学合理的安排和实施高原训练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虽然都在海拔2366m的青海多巴进行高原训练,但两组优秀游泳运动员的RBC、Hgb、HCT、SpO2指标表现不同的变化趋势,而MCV、WBC、PLT、晨BUN、晨脉指标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分析原因与两组运动员高原训练目的、训练安排的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4.
不同性别游泳运动员高原训练生理生化的监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不同性别优秀游泳运动员在高原训练期间生理机能变化特点的研究,总结各生理指标变化规律,制定出运动员生理机能的评定方法,监控运动员高原训练期间的身体机能状况,保证教练员在高原训练期间训练计划的顺利实施。方法:通过血液分析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等,对运动员的基本生理、生化指标进行监控。每周测定一次运动员安静时红细胞计数、血球压积、血红蛋白、肌酸激酶、尿素氮和睾酮值。结果:高原训练期间血液成分RBC、Hb、Hct明显升高,女性增高幅度大于男性;下高原后与上高原前相比,血液成分男性无显著性差异,女性明显高于上高原前;男性在整个高原训练期肌酸激酶(CK)和睾酮(T)均无显著性差异,尿素氮(BUN)仅在高原训练第4周和下高原后有差异;女性CK值在高原训练第3周、第4周和下高原后存在差异,BUN均存在显著性差异,T下高原后存在差异。结论:高原训练对提高血液成分RBC、Hb、Hct效果显著,且对女性的持续效应要高于男性。BUN可作为高原训练期间评价女性机能状态和训练负荷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5.
宗金妹  高翔 《游泳》2011,(5):62-63
2010年,国家队优秀游泳运动员在青海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训练三周(3月2日—3月20日),对期间的二周运动负荷以及生理、生化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运动员在高原训练初期,血红蛋白偏高,且由于运动员对高原环境的不适应或者在训练时过大的负荷强度,有运动员在血尿素、尿蛋白以及肌酸激酶等指标上出现异常,运动员身体机能下降,出现运动疲劳现象。  相似文献   

6.
高原训练对我国优秀男子足球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男子足球运动员在一个完整高原训练周期内的身体机能变化特征。方法:以11名国家男子足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在高原训练期间各阶段对运动员进行身体机能测试。结果:1)RBC、Hct、Hb氧转运指标在高原训练期间未发生显著性变化;2)BUN与CK会随着运动负荷的增加而逐步增大;3)C值在高原训练期间较为稳定,T与T/C表现出高原训练第1周增大、第2、3周逐渐减小的特征。结论:1)4周高原训练未改变运动员血液携氧能力;2)CK与BUN对运动负荷反映较为敏感,可作为日后进行机能评定的重要指标;3)血睾酮水平受负荷的影响较高原的影响大。  相似文献   

7.
通过实验法,选取测定了与运动负荷和身体机能有关的血红蛋白(Hb)、血尿素(BNU)、血清肌酸激酶(CK)等生化指标,对浙江男子赛艇运动员高原训练期间运动负荷及机能状态进行监测和评定。结果:高原训练期间Hb值高于高原前,高原第3周与高原前1周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BUN高原训练期间显著高于高原前(P〈0.05)。CK高原期间显著低于高原前(P〈0.05)。结论:HB、BUN、CK是高原训练身体机能的监测指标的有效指标。高原训练期间应有效调控训练负荷,避免训练量过大。  相似文献   

8.
世居高原中长跑运动员不同海拔地区交替训练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 12名世居高原中长跑运动员进行了为期 14周的高原(2260 m)~高原(2634 m)和两次高原(2260 m)~平原(396 m)交替训练的研究。训练期间生理、生化指标的测试结果表明:世居高原中长跑运动员进行不同海拔地区交替训练,对增强其生理机能和运动能力都有积极的影响。从本次训练的生理效应来看,高原~高原交替训练好于高原~平原交替训练。  相似文献   

9.
高原女子中长跑运动员海拔2260m~3150m地区交替训练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马福海 《体育科学》2000,20(6):34-37
对7名世居高原2260m的女子中长跑运动员,选择海拔3150m作为更高梯度进行交替训练(6周8次,每次24h)以及下平原训练(3周)的研究,测试结果显示:经海拔2260m~3150m交替训练后,VO2max、ATV以及血象值有所提高,表明有氧能力是到提高,经高原交替训练下到平原,在运动能力和某些运动生理指标上,平与原运动员和未进行高原交替训练的相比,存在着时态上的差异。高原运动员经交替训练下到平原  相似文献   

10.
刘艳 《体育科技》2012,33(3):61-64
探讨运动员高原训练之后返回平原训练的血象指标变化规律。方法:取10名广西自由式摔跤男子运动员高原训练之后返回平原训练的不同时段(第3、14、28、35天),分别测试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白细胞(WBC)及分类、血小板(PLT)等18项血象指标。结果:RBC、HB、HCT在不同时段出现不同的变化,其中第3天至14天是逐渐下降的过程,14天形成一个低谷,28天回升到高峰,第35天又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BC及分类、血小板等指标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变化,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运动员高原训练之后返回平原训练的不同时间血象指标的变化有一定规律性,对评定高原训练的效果及运动员机能状态和体能的恢复情况的准确判断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实验等方法对7名世居高原的竞走运动员,赛前33天高原训练期间身体机能指标进行测试,探讨赛前高原训练对身体机能的影响,为其在预定时间内发挥出高原训练效应提供参考依据。结果显示:血项显示指标呈先降后升趋势,至训练结束恢复到训练前水平;VO2max无明显变化;CK、BUN在正常范围内变化;睾酮值、T/C比值均显著升高。结论:世居高原运动员经赛前高原训练后其血象指标和激素水平得到改善和提高,运动能力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能力主导型"高原训练期间运动员机能指标变化规律.方法:以12名国家男子划艇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在高原训练期间各阶段进行身体机能测试与分析.结果:(1)高原上各周WBC值都在正常范围内处在较低水平;(2)高原上训练Hb先呈显著性升高后下降,Hct一直高于高原前;(3)高原第2周EPO显著性升高之后下降;(4)CK、BUN随力量课和跑步总量变化;高原第1周运动员的T/C值显著升高.结论:(1)"能力主导型"高原训练应密切监控WBC水平;(2)"能力主导型"高原训练没有提高运动员血液携氧能力;(3)BUN、CK值与陆上训练量的变化关系密切,可以用这两项指标反映运动员对陆上训练总量的适应情况.  相似文献   

13.
以中国国家女子马拉松队7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运动员在备战柏林世界锦标赛期间平原准备阶段、高原训练阶段和赛前平原准备阶段的血液指标(白细胞、血红蛋白、血清睾酮、肌酸激酶、血尿素)和机能指标(血压、晨脉)进行监控。总结在备战柏林世锦赛期间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特点,探索适合我国女子马拉松运动员的训练模式。研究发现,高原训练期间要有节奏地安排训练负荷,不同训练负荷性质的内容要穿插进行,尤其是在高原训练的强化期,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较为明显,应当增加训练监控的密度,避免过度训练的发生;同时赛前高原训练阶段、赛前平原训练阶段大负荷强度的训练,必须建立在雄厚的有氧代谢能力基础上,否则运动员很难完成持续性的高强度的训练负荷。  相似文献   

14.
孟浪  赵鉴 《冰雪运动》2010,32(4):13-17
高原训练是提高运动员有氧耐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探索高原训练对速滑运动员红细胞变化和机能的影响,提高速滑运动员有氧耐力的能力,缩短我国速滑运动与冰雪强国的差距,促使我国速滑运动更加广泛地采用高原训练作为提高速滑运动员基础能力的有效途径。采用海拔l 917 m高原对速滑运动员进行陆地训练,结果表明在5周的高原训练过程中,以及结束高原训练回到平原的1周内运动员的(RBC)和(Hb)比高原训练前均有显著提高;在回到平原的第2周内,运动员的RBC和Hb比高原训练前均有明显提高,表明参加高原训练有益于提高速滑运动员有氧耐力水平。  相似文献   

15.
李之俊 《体育科研》2012,33(6):36-38-46
高住低练指在运动员居住在相对较高的海拔高度,接受低氧暴露,同时在平原训练的一种科学化训练方法。多年来,高住低练对人体机能和运动能力的影响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高住低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运动员回到平原后的运动能力,创造好成绩,也得到了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认同,高原低氧暴露对人体器官系统机能的影响也得到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发表在《Eur J Appl Physiol》2006年第96卷第4期上Paul Robach等人的论文“高住低练对高水平游泳运动员红细胞生成和有氧运动的影响”探讨了优秀游泳运动员在高住低练期间血液红细胞系指标的变化规律,以及对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的影响,为高水平游泳运动员进行高住低练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文以湖北省备战第十三届全运会16名男子青年篮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通过监测近2年本地平原训练和海埂(1888m)、多巴(2366m)2次赛前为期4周的高原训练过程中血红蛋白(Hb)、肌酸激酶(CK)、血尿素、身体成分等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跟踪监测,了解湖北省男子青年篮球运动员本地平原和高原训练过程中各指标的变化。研究方法:2年间均每周一清晨测定Hb、CK、血尿素、身体成分等指标,评定运动员训练身体状态。结果与结论:2次高原训练虽海拔高度不同但结论基本一致。(1)高原训练时期,Hb明显升高;训练中,当训练负荷加大时Hb下降;Hb浓度下高原后与上高原前对比显著升高。(2)运动员高原训练强度不及平原,CK值对比平原有所下降。(3)整体晨起平均血尿素在刚上高原时维持在较高水平,浓度与负荷量变化一致,适应高原后血尿素变化保持平稳,可以反映运动员对高原环境的适应情况。(4)运动员的体重在高原有下降趋势,但去脂体重和体脂百分比在高原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高原训练对游泳运动员血液成分、血乳酸和运动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高原训练作为一种提高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手段,目前在很多运动项目进行了尝试。为了探讨高原训练在游泳训练中的应用及生理机制,在我们以往多次游泳运动员高原训练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这次赛前在昆明(海拔1890米)的高原游泳训练计划。通过比较5名优秀游泳运动员高原训练前3周、高原训练3周、高原训练后3周共9周训练期间,高原前、高原期间和高原后的血液学参数包括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网织红细胞计数、血液促红细胞生成素含量、红细胞内2,3-二磷酸甘油醛含量等的变化,和高原训练前后4mmol/L血乳酸运动强度的游泳速度与心率,发现运动员无氧阈游速增加,有氧代谢能力增强,乳酸耐受能力增强.血乳酸-速度曲线右移,表明此次高原训练提高了游泳运动员的有氧运动员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定中长跑运动员高原训练前后有氧代谢能力的变化情况,旨在为中长跑运动员的科学训练提供参考。方法:12名辽宁省中长跑运动员在多巴高原训练基地进行为期6周的高原训练,分别在上高原前3天和高原训练后一周测试运动员的有氧能力,测试指标包括血红蛋白、最大摄氧量、最大通气量、最大心率、力竭时间、血乳酸等指标,对比高原训练前后有氧代谢能力的变化。结果:经过6周的高原训练,中长跑运动员的血红蛋白值在上高原后的第1周显著下降(P<0.05),第2周时开始逐渐升高,在第3周时达到峰值(P<0.05),随后由于运动训练负荷的增加值略有下降,但仍保持较高水平(P<0.05);在回到平原后第一周有所下降,但仍高于高原训练前(P<0.05),在回到平原后第二周超过高原期间峰值达到最高值(P<0.05)。递增负荷测试高原训练后的最大摄氧量、最大通气量和力竭时间均有显著升高(P<0.05);最大心率升高幅度虽不显著(P>0.05),但也有一定程度升高。高原训练前后运动员递增负荷测试后3min血乳酸值均达到峰值,5min之后均开始逐渐恢复,高原训练后的峰值显著高于高原训练...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测试高原训练前和高原训练后Rbc、Wbc、Hgb、Hct、Mcv、Mch、Mchc、Ck、Bun、Sf、T、C、T/C指标,分析高原训练对运动员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15名游泳运动员在昆明海埂训练基地进行5周的高原训练,出发高原前2天及高原训练第1周、第3周及回到平原1周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采用BC600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常规指标,Dimension RxL MaxTM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仪器检测Ck、Bun, ADVIA Centaur XP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Sf、T、C的含量。结果:高原第1周、高原第3周和高原后1周的Rbc明显低于高原出发前,而Rbc含量显著高于高原出发前;高原第3周和高原后1周的Hgb显著高于高原前;高原第1周、第3周的Hct、Mcv、Mch显著低于高原前,而高原后1周的Hct、Hct、Mcv、Mch显著增加;高原第1周、第3周的Mchc显著高于高原前,而高原后1周的Mchc显著增加;高原后1周的Sf显著高于高原前;男运动员的T、T/C值高原训练第1周高于高原前,女运动员的T、T/C值高原第1周、第3周、高原后1周明显高于高原前。结论:...  相似文献   

20.
高原训练逐渐成为提高耐力项目运动能力的主要训练手段之一。国内外许多实践及理论研究均证明平原耐力性项目运动员通过适宜的高原训练后,可以明显提高运动员的VO2max、ATV、Hb等。但在对世居高原耐力性运动员的高原训练的成功经验却较少,尤.其对在高原训练期间的生理、生化指标系统观察鲜为报道。.本文则主要对10名世居西宁(海拔2260m)的中长跑运动员进行2260m-2630m交替训练期间的生理、生化测试。测试是以跟随训练追踪测试生理机能,系统观察世居高原人在高原训练期间的生理机能变化规律,以便为其高原训练的计划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