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世居高原的云南省自行车运动员的高原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高原训练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然而世居高原的运动员与平原运动员的高原训练有着不同的训练特点。本通过对云南自行车运动员在昆明的高原训练、“高高交叉”训练、“高低交叉”训练,以及下高原的时间间隔和下到平原参赛时的训练安排进行研究,为今后自行车运动员更好地进行高原训练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一、上高原前在平原训练的重要性平原系统训练是高原训练的基础,如果平原训练不系统或伤病它直接影响高原的系统训练。有了高原基地,如何利用更为重要,我们经过四次高原训练有过偿试,上山前我组运动员系统性训练不一样,有的练的非常系统,有的练的马马虎虎,前者成功后者失  相似文献   

3.
本文力求从高原训练中所承受的缺氧负荷及训练负荷的关系对平原自行车队的高原训练强度做定量化探讨,并在此础上初步提出平原自行车运动员赛前高原训练负荷强度的安排模式,以便为进一步研究高原训练规律提供有关理论依据研究对象:以平原自行车队15名男子公路自行车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数理统计法、实验法。结论:1.经最大摄氧量和通气阈的初步测定,短时期适应平原运动员在2300m高原进行极量运动时较平原下降20%左右可以理解为高原训练所承受的缺氧负荷强度约为20%。2.由缺氧负荷约为20%,平原自行车队高原训练强度与平原训练强持平…  相似文献   

4.
一、高原训练原则 1.在耐力项目中,通过较高的高原与较低的高原训练所提高的运动成绩,有明显的界限。 2.在高原训练和居住的运动员,未必比在平原训练,然后完全适应高原训练的那些运动员成绩更好。 3.高原训练时必须考虑每个运动员对高原训练的适应程度和速率特点。某些运动员需要更长的调整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以湖北省备战第十三届全运会16名男子青年篮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通过监测近2年本地平原训练和海埂(1888m)、多巴(2366m)2次赛前为期4周的高原训练过程中血红蛋白(Hb)、肌酸激酶(CK)、血尿素、身体成分等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跟踪监测,了解湖北省男子青年篮球运动员本地平原和高原训练过程中各指标的变化。研究方法:2年间均每周一清晨测定Hb、CK、血尿素、身体成分等指标,评定运动员训练身体状态。结果与结论:2次高原训练虽海拔高度不同但结论基本一致。(1)高原训练时期,Hb明显升高;训练中,当训练负荷加大时Hb下降;Hb浓度下高原后与上高原前对比显著升高。(2)运动员高原训练强度不及平原,CK值对比平原有所下降。(3)整体晨起平均血尿素在刚上高原时维持在较高水平,浓度与负荷量变化一致,适应高原后血尿素变化保持平稳,可以反映运动员对高原环境的适应情况。(4)运动员的体重在高原有下降趋势,但去脂体重和体脂百分比在高原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游泳项目青海高原训练期间血象指标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8名平原优秀游泳运动员在青海多巴高原训练期间的血象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平原游泳运动员的RBC、Hgb、HCT和MCV等血象指标末期比初期有所提高,表明经高原训练后运动员携氧能力和机能水平的改善;平原游泳运动员的WBC在青海高原训练期间有所增加,提示高原训练对平原运动员的免疫功能有所影响,特别在上高原的最初1周内;在高原低氧环境和训练的双重刺激下,平原游泳运动员机体的血小板会出现下降。建议对平原游泳运动员青海高原训练期间的血象指标,应以高原训练的目的和安排为主进行相应的监测和评定,在正常范围内与训练密切相关;在青海高原训练期间,特别在上高原的最初1周,对平原游泳运动员应加强免疫机能的监测,并采取措施以防止疾病。  相似文献   

7.
高原训练自1965年以来,已被广大的运动员所采用。其楔机是由于第19届奥运会决定在海拔2300米的墨西哥举行。但是,即使到今天,仍有很多运动生理学研究者们对高原训练的效果持有疑问。如(lop)认为“对在平原上进行的耐力性比赛项目成绩,高原训练的效果至今还没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8.
高原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运动员的血液输氧能力差,而高原训练主要是利用氧分压低的条件来提高血液的输氧能力.当运动员返回平原时,感到轻松,成绩就显著提高.近年来这种训练方法已成为提高长距离赛跑和游泳成绩的一种有效方法.训练场地一般在一千八百-二千七百米之间,训练时间为三周.在这期间的强度可逐渐加大.使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含量增加,耐力素质也得到发展.从高原训练转为平原比赛,要相隔五至七天,以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探讨"高原-亚高原-平原"过渡训练对世居高原的中长跑运动员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对18名甘孜州世代居住在海拔2 500m以上的中长跑运动员在高原训练后进行"高原-亚高原-平原"过渡训练,训练结束后分别在高原、亚高原、平原分别采集其与心肺功能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对高原-亚高-平原过渡训练对世居高原的中长跑运动员心肺功能的影响进行初步研究.结果:经分析发现训练结束后测得从康定到泸定再到都江堰的最大摄氧量、血乳酸、血氧饱和度、尿蛋白均呈递增趋势,心率呈递减趋势,且除尿蛋白外各项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原-亚高原-平原过渡训练有利于提高世居高原中长跑运动员的心肺功能的适应能力.提示:高原-亚高原-平原过渡训练心肺功能的变化有利于运动员更快更好的适应从高原到平原的海拔落差,对运动员训练时运动强度的提升和成绩的提高提供运动生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皮划艇项目高原训练强度监控的方法.方法:以9名国家皮划艇队划艇组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在到达高原第5天,利用递增强度划船测试分析不同浓度乳酸对应的船速和心率,并与上高原前3天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测试高原训练期间的血红蛋白、血尿素和肌酸激酶.结果:两次递增强度划船测试表明,在相同乳酸浓度的情况下,高原训练的船速低于平原,但随着训练强度的增加,高原和平原之间的这种船速差异逐渐减小;而在相同乳酸浓度的情况下,乳酸浓度低于6mmol/L时,高原训练的心率低于平原,在乳酸浓度等于6mmol/L时,二者心率相同,乳酸浓度高于6mmol/L时,高原心率高于平原;高原训练可以提高血红蛋白水平,血尿素和肌酸激酶在高原训练期间随着训练负荷的变化而出现变化,但未出现明显的异常值.结论:利用递增强度划船测试可以确定高原训练的合理强度,不宜利用平原的船速或心率来控制高原训练强度,以此方法来确定高原训练强度,可以维持运动员良好的机能状态,并能够发挥高原低氧的促红细胞生成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世居高原中长跑运动员不同海拔地区交替训练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 12名世居高原中长跑运动员进行了为期 14周的高原(2260 m)~高原(2634 m)和两次高原(2260 m)~平原(396 m)交替训练的研究。训练期间生理、生化指标的测试结果表明:世居高原中长跑运动员进行不同海拔地区交替训练,对增强其生理机能和运动能力都有积极的影响。从本次训练的生理效应来看,高原~高原交替训练好于高原~平原交替训练。  相似文献   

12.
世居高原运动员有较好的耐缺氧能力,为探讨他们上到更高高原训练身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对13名世居昆明(1890m)的男、女自行车运动员到更高海拔地香格里拉(3200m)的训练进行研究,分析训练安排、运动员身体机能变化以评价训练效果。研究表明,世居高原运动员更高高原训练的安排基本与平原运动员高原训练一致;更高海拔训练时,在合理的训练安排下,运动员的尿常规、血红蛋白、血清肌酸激酶、血尿素、血乳酸等指标随训练负荷的变化在正常范围内波动,与平原运动员的高原训练变化规律基本相同;高原训练过程中,运动员红细胞和血清睾酮水平先升后降,训练后较之前有上升,白细胞趋于下降,可能是高原缺氧和训练安排的综合影响造成。结论世居高原自行车运动员已经适应高原环境,上更高海拔训练是承受更大缺氧刺激,提高机体机能水平的有效方法;经过多次更高海拔的训练,自行车运动员的缺氧适应会逐渐提高。建议以后的实践中大胆增加运动负荷,以期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海拔交替训练对运动员生长激素和胰岛素样因子-I的影响。方法:长期生活在平原的男子运动员19人,分为两组:高原-平原交替训练组和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测试血清生长激素和胰岛素样因子-I的变化情况。结论:(1)通过两个阶段的交替训练,两个组运动员的GH和IGF-I变化幅度减小,运动员对于低氧刺激的调节能力增强了,有利于运动员更好的适应训练。(2)高原-亚高原组第二阶段GH、IGF-I整体水平要高于高原-平原组,表明在亚高原训练后可以更好的过渡到高原进行训练,减少运动员的适应期,有利于运动员在高原期间的训练。  相似文献   

14.
孟浪  赵鉴 《冰雪运动》2010,32(4):13-17
高原训练是提高运动员有氧耐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探索高原训练对速滑运动员红细胞变化和机能的影响,提高速滑运动员有氧耐力的能力,缩短我国速滑运动与冰雪强国的差距,促使我国速滑运动更加广泛地采用高原训练作为提高速滑运动员基础能力的有效途径。采用海拔l 917 m高原对速滑运动员进行陆地训练,结果表明在5周的高原训练过程中,以及结束高原训练回到平原的1周内运动员的(RBC)和(Hb)比高原训练前均有显著提高;在回到平原的第2周内,运动员的RBC和Hb比高原训练前均有明显提高,表明参加高原训练有益于提高速滑运动员有氧耐力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为备战奥运会,国家竞走集训队的部分 男队员在教练员和科研人员的精心安排下,首次进行了“低压氧舱”的训练尝试。此举引起国内媒体的广泛关注。 “低压氧舱”训练是由传统的高原训练派生出来的一种训练方法。“低压氧舱”也 叫模拟高原低压舱,即在一个封闭的空间 内,由人工调节舱内的氧量,模拟不同高度 的高原环境。利用“低压氧舱”训练的手段多种多样。如运动员在舱内训练和休息,进行模拟的高原训练;运动员在舱内训练,在舱外休息。俗称“高练低住”(在高原环境训练,在平原恢复);运动员在舱外训练,在舱内休息。俗称“高住低…  相似文献   

16.
滑雪运动员采用平原训练还是高原训练对于提高运动能力更有效,目前仍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些研究认为:高原训练的运动员回到平原后,最大吸氧量和运动能力均有提高。然而曼内斯特和丹尼尔斯等人提出:高原训练对于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影响不大,甚至毫无作用。亚当斯后来又选用两组优秀中距离运动员分别在海拔2300米的高原  相似文献   

17.
高原训练的营养问题,有与平原训练的要求一致之处。但在高原缺氧环境下训练,受到缺氧和运动负荷的双重刺激,由此而引起运动员机体所需的营养和热能供给也有一定的特殊性。在高原上训练能量的消耗加大,再加上机体本身的消化能力削弱,在平原上的能量供需之间的矛盾更显得突出,因此,如何来合理的安排高原环境条件下的饮食,以确保其高原的合理营养供给问题就显得比较重要了。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世居亚高原赛艇运动员在高原和亚高原训练期间及其后续平原训练期间主要做功肌肉横截面积和肌肉力量的变化,研究高原和亚高原训练对最大力量素质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探索高原和亚高原训练的特点及规律.方法:赛艇运动员21人,随机分为高原组和亚高原组,分别进行高原、亚高原训练,然后进行平原训练.分别于实验前、高原末及平原末用核磁共振技术测试运动员股四头肌和股二头肌的横断面积,并采用赛艇专项方法定期测试运动员的最大力量素质.结果:高原组:经过高原训练及后续平原训练后,最大卧拉力量分别提高11.1%和儿11.4%,最大深蹲力量分别提高2.1%和1.4%,男子的股四头肌横断面积在高原末减小6.7%.亚高原组:经过亚高原训练及后续平原训练后,最大卧拉力量分别提高6.9%和8.2%,最大深蹲力量分别提高11.1%和14%,男、女运动员的股四头肌和股二头肌横断面积均无明显变化.结论:高原训练后运动员股四头肌横断面积有较明显的缩小,而亚高原组无明显变化,表现为主要做功肌群的最大力量在亚高原组的提高明显大于高原组.  相似文献   

19.
高原女子中长跑运动员海拔2260m~3150m地区交替训练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马福海 《体育科学》2000,20(6):34-37
对7名世居高原2260m的女子中长跑运动员,选择海拔3150m作为更高梯度进行交替训练(6周8次,每次24h)以及下平原训练(3周)的研究,测试结果显示:经海拔2260m~3150m交替训练后,VO2max、ATV以及血象值有所提高,表明有氧能力是到提高,经高原交替训练下到平原,在运动能力和某些运动生理指标上,平与原运动员和未进行高原交替训练的相比,存在着时态上的差异。高原运动员经交替训练下到平原  相似文献   

20.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者们进行了大量关于高原训练对平原运动能力影响的研究。尽管从研究的角度来说,高原训练对于平原运动能力的影响并没有明确的结论,但当今世界各国最优秀的运动员都将高原训练作为备战大赛的重要训练手段。一、高原训练研究与应用的热点模式1.自然高原的高住高训(Living High Training High)在自然高原进行的高原训练是最早被采用的高原训练模式。在进行这种模式的高原训练时,运动员通常在中等高度的高原(1500-4000m)进行居住和训练。高住高训的目的是为了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