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走向儿童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晓利 《教育科学》2001,17(3):62-64
我国基础教育中的问题基本上都与不尊重儿童文化有关。儿童文化是儿童群体特有的,儿童文化的精神是自由和平等。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有区别,但是它们处在一个共同的连续体上。协调好儿童文化和成人文化的关系是取得好的教育效果的关键。但是儿童文化在社会和成人文化的压制下,有趋于消亡的危险。走向儿童文化是时代的召唤,而走向儿童文化的前提是必须尊重儿童。  相似文献   

2.
教育者的对象是儿童,他们有着和我们不一样的文化和价值,不能用成人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来衡量和苛求他们。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应该以行者的姿态,以坚实的行为捍卫童年文化。我们要在尊重儿童的前提下理解儿童文化,走向儿童文化,搭建起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之间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3.
跨文化性是儿童哲学的本质属性,乃在于儿童哲学时常要求我们在儿童与成人之间进行视域的叠加而非视阈的消融。对不可协调的差别进行保持是跨文化哲学的基本主张,理解跨文化性是成人与儿童之间达成意义共创的必要条件。儿童哲学对童年与文明的冲突做出了深刻的反思和有力的行动,旨在以文化间的视角构建儿童与成人持续共享的可能性框架,协助教育者跨出对成人文化的固执与盲信,跨入对儿童文化的包容与尊重,最终使得一个互相成全、彼此关照的教育世界得以复归。  相似文献   

4.
成人与儿童既蕴含了年龄的差异,也关涉着经验的悬殊,由此导致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旨趣。在成人文化的视野中,儿童是想象的,儿童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儿童是一个想象家。然而,在儿童文化里,想象是什么,为什么要想象,怎么想象,却有着大异其趣的解释。儿童的逻辑和成人的逻辑,儿童的解释和成人的解释,其间的种种差距也正喻示着我们:尊重儿童文化,尊重儿童独有的生活方式和想象方式,这是成人文化对儿童文化的最佳态度。  相似文献   

5.
儿童文化是儿童自己的文化,是一种以儿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来决定其价值和标准的文化。然而儿童文化安全面临着来自成人文化的威胁,包括成人文化对儿童文化的污染和压制。我们需要破解儿童文化安全的危机,为儿童文化生存创造自由的空间,提倡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的共生共存。  相似文献   

6.
儿童文化具有“两端”属性,即“原初性”与“可塑性”,成人可执其“两端”用以调节,发挥儿童文化平等精神的“同我心”以克服人类的“异化”。这不仅有助于唤醒成人对儿童文化的尊重,而且为认识儿童文化的功能打开了一条可供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马磊 《现代教育科学》2012,(6):46-47,49
语言,是全人类共同的体验,也是童年经历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从文化心理学视野下,对儿童语言的发生、发展进行了有意义的阐释:从符号到文化;从声音到言语,是儿童学习文化的工具,也是儿童社会化的工具。让儿童走向成人,走向集体化,成为具有真正功能的成年人。  相似文献   

8.
成剑 《江苏教育》2012,(34):20-22
当前,"儿童"和"儿童文化"的缺席,让小学美育建设的意义与价值受到了威胁。成人的过分干预和成人文化过盛,影响着小学美育建设的实效。然而,对于教育,尤其是美育来说,尊重儿童与儿童文化的存在,顺应儿童的天性,呵护纯真的童心,追寻童年的诗意,是何等重要!理想的小学美育应当弘扬"游戏精神",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审美;回归"生活世界",美在儿童熟悉的地方;支持"自由创造",展现属于儿童的精彩;突出"童话色彩",让童话陪伴儿童成长。  相似文献   

9.
一、一个理应受到重视而却未被重视的问题当今社会的显著变化之一是,人类社会已从“年轻人向长者学习”的“前喻”文化,转变为成年人和青少年“主要都向同时代人学习”的“同喻”文化。但是,我们的社会仍然是成人社会,儿童在成人的社会中处于一种不独立、不平等和依赖的地位。不少成人的思想意识仍处在“前喻”文化的状态之中,认为儿童应该毫无疑义地接受成年人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听从成人的要求。很少考虑甚至从未想到也应该倾听和尊重儿童对成人的要求,尊重  相似文献   

10.
目前校外教育开展中儿童文化的缺失主要表现在成人对儿童行为的干涉、对儿童权利的忽视、对儿童人格的不尊重,以及不良社会风气的污染.儿童文化应是自由而无拘无束、纯真而无邪质朴、乐观而信心十足、自主而积极主动的文化.儿童文化视野下枝外教育的价值追求应该为了儿童的自由与超越、和谐与发展,策略为关注儿童的需要,关注儿童自身的文化本...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化的推进进程中,必然会对民族地区传统文化造成强烈的冲击,其中文化断裂是当今少数民族社会面临的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基于人类社会文化多样性的需要,对于社会而言,教育的使命在于促进形成宽容、理解和尊重多元的文化氛围 对于族群而言,教育的使命在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发展民族文化的个性 对于个体而言,教育的使命在于使民族成员具有文化认同感,能将他们带入新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2.
对童年期和童年文化本质的认识是早期 (幼儿 )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因为早期(幼儿 )教育理论只有建立在对童年期和童年文化本质的跨学科探索的基础上 ,才能努力摆脱当前的肤浅和狭隘 ,才能谈得上真正尊重幼儿。文章试图从幼态持续这一问题入手 ,对童年期和童年文化的本质进行初步探讨 ,同时 ,强调童年文化的核心是儿童在其身心发育的原发性基础上 ,在其生活的微环境中 ,通过与父母及周围人的对话、交往 ,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心理世界。儿童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和文化历史两条发展路线相互交织、融合和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普惠性学前教育产生于我国构建以公平公正理念为核心的社会政策体系背景之下,它从国家政策走向地方实践、从学术理想走向社会现实仍需多视角、多维度的拓展研究。普惠性学前教育蕴含国家对学前教育发展的价值期盼和文化寄托,是慈幼文化变迁的时代性表达与彰显、民本文化演进的实践性转化与弘扬、共同体文化复苏的领域性传导与伸张。当前,普惠性学前教育的现实推进遭遇文化困境:系统性误识导致发展进程背离既定目标、文化堕距掣肘政策推进的动力系统、文化冲突阻挠社会群体的通力合作。以文化共鸣为切入点创新普惠性学前教育的发展路径,是中国语境下推动普惠性学前教育发展的必然之选。政策设计者需形塑舆论场域实现文化培育,政策执行者要消除文化区隔促进文化整合,政策目标群体应反思文化立场加快文化调适。  相似文献   

14.
加强本土文化教育是当前时代发展对幼儿园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为促进幼儿对本土文化的认识与认同,培养幼儿的民族气质与世界胸怀,幼儿园应遵循全面性、兴趣性、整合性、发展性等原则,建构丰富多彩、活泼生动的本土文化教育园本课程,既要有包括语言、工艺、表演艺术、游艺、民俗等内容在内的显性课程体系,又要有支持本土文化教育的隐性环境支持,同时应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学习方式,以促使幼儿的认知、情感、意志与个性品质等得到全面和谐、健康快乐的成长.  相似文献   

15.
高校化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及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起着积极推动的作用,也顺应了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其地位和作用日显突出。准确把握高校化素质教育的几个关系,即科学化素质教育与人化素质教育的关系,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化素质教育与全面素质教育的关系对于高校化素质教育的理念构建、思路探讨以及实践探索有着重要的指手意义。近来,国家教育部又提出高等学校加强素质教育要实现“三提高”,即:提高大学生化素质教育,提高教师的素质,提高大学的化品位的格调。高等学校化素质教育正在向纵深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16.
人和社会发展的恒久力量在于文化。文化传递和创新的主渠道主要是教育。正是教育,使人和文化进行着充分的互动从而使人真正实现了社会化和文化化。教育的发展在于教育与时俱进的改革,教育的改革,不仅与政治、经济有关,而且和文化的交流息息相关。因此,如何实现国际间以及国内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应当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从中国对西方文化学习交流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过程的一隅。在对待中西文化上,和而不同(倡导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异而求和(寻求发展文化的共通性)、和衷共济(探求异质文化的共存之道)、和合共生(探求异质文化的共荣之道)无疑是一种正确的、共赢的态度。对待中西异质文化的态度,一要学习先进,二要立足国情,三要综合创新。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启示是:善于辨别,重视中西方教育思想的差异;立足国情,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放眼世界,正确分析对待异质文化;提高素质,注重对国民人文素养的培养。总之,以理性精神对待异质文化,不仅意味着治学的诚实和严谨,还意味着独立自主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8.
This small-scale, qualitative study invited deaf adults to reflect on their schooling and to consider the ways in which placement decisions impacted their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achievement and identity. It aimed to document the experiences of deaf adults who had attended special schools for deaf children and to elicit their thoughts on the current state of education for deaf children and their hopes for the future. The findings, based on the participants’ narratives, alluded to current debates about the growing numbers of young deaf children in mainstream schools and the impact of this trend on the changing nature of Deaf culture. They also explored a tension around the balancing of the need for deaf children to access Deaf culture and sign language, whilst maintaining the positive achievements of inclusive practice, including raised expectations, family and community belonging, and high academic achievement. This article advances a possible solution to this tension in the form of deaf-centric community hubs.  相似文献   

19.
师范院校美术教育既负有美术文化传播的职能,又担负着促进美术文化生态性与可持续性发展的重任。师范院校美术教育要摆脱目前的困境,必须从美术教育自身入手,明确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注重课程设置的目的性和承接性。  相似文献   

20.
萧宗六 《教育学报》2007,3(1):76-78
一些现代私塾开设读经课,要求少年儿童用大量时间读经;有的教育专家也公开倡导少儿读经是“传承文化”的需要。这种现象是逆潮流而动。五四运动时期就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读经,提倡科学。读经不能救国,少儿读经弊多利少,都早有定论。现在倡导读经,是教育的倒退,违背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因而注定是短命的,不可能长期存在下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