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色彩学将人们通常看到的各种物体的色彩称为“物体色”。当人们将形成“物体色”的要素之一:“物体本身”作为命名色彩的根据时,便产生了我们所谓的“物色词”。在动态的言语活动中,为了快捷而又准确地创造出符合语境的言语色彩词,不同的言语主体往往会不约而同地采取“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说明方法,从而使具有不同色彩特征的客观事物成为了言语主体说明某种特定色彩的最直观、最便捷、最形象的工具,最终使“物色词”成为色彩词随机造词活动中最常见的“产品”。  相似文献   

2.
清代著名满族作家纳兰性德。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多产作家,诗、词、文、赋各尽其妙。他的赋体文创作,一扫他本人词作中的婉丽凄清格调,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艺术形象。刘勰说,作赋要“体物写志”(《文心雕龙·诠赋》),就是说要通过刻画客观事物来抒写作者情怀。纳兰性德的赋作,正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如实反映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的。他的《自鸣钟赋》就是这样。  相似文献   

3.
诗的本义是抒情言志,这在早期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中是丝毫无爽的。大约一直到西晋,情况还是基本如此,陆机在分辨诗、赋两种文体时即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文赋》)然而,就从此时开始,诗急剧地发生着变化,到了齐梁,这种变化的具体内容就已经非常明晰,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作了这样的总结:“自近代以来,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就是说,抒情言志的诗到了此时已经具有了极尽声貌图模物状的特色。所以明陆时雍《诗镜总论》说:“诗至于宋”,“便觉声色俱开”;又说:“诗至于齐,情性既隐,声色大开。”清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也进一步发挥了这种观点。  相似文献   

4.
《孔雀东南飞》中的古制计时法包括以下两种: 一、天色计时法“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此四句中,加点的“鸡鸣”、“黄昏”、“人定”三词,就是运用的天色计时法。天色计时法,是古人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化分为12个时辰的一种计时法。其时段划分的具体顺序及与现代时间的关  相似文献   

5.
组合式合成词的构造方式一般分为五种,语汇中的大多数合成词都可以据此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但有些词,由于其构词语素间的意义关系比较复杂,可以有两可的情况,“物色”一词就是这样。以“物色”的现代常用义为着眼点,从“物”和“色”的语素义入手,分析二者之间的意义组合关系,是探寻其结构方式的基本依据。按此分析,“物色”既可以是并列式合成词,也可以是支配式合成词。语汇中类似“物色”这种具有两可结构方式的词还有一些。尽管人们对这些词的构成方式看法不一,但其语素间的组合关系可以做不同的分析,且具有一定的理据,这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6.
从物我关系的不同处理方式考察,《文选.赋》"物色"类所录作品与先唐其他物色赋的艺术结构类型大体有以主观意绪结构全篇和以对象的空间布局结构全篇两种。《文选.赋》"物色"类所录作品全为以主观意绪结构全篇,部分先唐物色赋以对象的空间布局来结构全篇。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言,以对象的空间布局结构全篇的物色赋,缺乏激动人心的感情力量,并不是成功的作品;而以主观意绪结构全篇的物色赋,则具有永恒的艺术生命力。《文选.赋》"物色"类所录全为以主观意绪结构全篇的作品,充分说明了萧统不一般的艺术眼光。  相似文献   

7.
作文有无“规律”可循?有。“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客观事物都有其自身发展规律,而作为反映客观事物的文章,不可能没有“规律”存在。作文“规律”,我以为,不外两点:一是自身发展规律,二是其表现形式与方  相似文献   

8.
<正>"形形色色"这个成语高度概括了世间万物的外观是由形状和色彩组成,而色彩依附于具体有形的事物存在,所以人们对于色彩的认知总是基于对有色具象事物的感知经验,这就造成了汉语中许多"物色词"的产生。物色词是包含"物"与"色"两种语义成分的色彩词,且重在以"物"描"色",指向一类色彩。这类词在我  相似文献   

9.
唐五代词对佛教思想的接受,主要集中在“无常”、“苦”、“空”和“业报轮回”的思想及对于“净土”归宿的追求上。通过对“文人曲子词”和“民间曲子词”的分析,探讨佛教思想在唐五代词中的具体表现,并总结出当时的词人在佛教接受中的几类现象。  相似文献   

10.
对"物色"的内涵,学界争议较大,结合南朝和《文心雕龙》对"物色"的使用来看,"物色"不仅指自然景物的声色状貌,也包含着其所承载的悲欢之情。一些学者对《物色》次序错乱的看法缺少充分依据,从文学创作的要素看,《时序》篇论及时代变迁、社会现实对作品的影响,《物色》论自然景物对作品的影响,两者共论世界与作品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相似文献   

11.
"国书"一词常见于古代典籍中,《辞源》和《汉语大词典》关于此词的释义不全面。与史籍相关的"国书"一词在南北朝隋唐时指本国国史或前代某国、某朝的国史。在宋代范围扩大,具体包括日历、实录、会要、勅令、御集、宝训、玉牒、时政记、起居注,亦有国史(多指正史)义。元明含义与南北朝隋唐相近,清代多指满族文字。不清楚各个时代"国书"的含义会造成误读古籍的错误。此外,"国书"是春秋齐国一卿士名,当于辞典中立此义项。  相似文献   

12.
段玉裁:"人曰肌,鸟兽曰肉。此其分别也。"据此,很多人认为古汉语中的"肌"与"肉"体现出人与动物的区别。但是,通过对史书、佛经、医书三类文献资料考察先秦"肌"和"肉"的发展,得出以下结论:"肉"在先秦时就可以用于指人,汉代"肌肉"一词的出现就已经开始替代"肌"指人的功能,"肉"从魏晋时开始替代"肌"指人的功能,大约在南北朝时期,确立了在该语义场代表词的地位。而"肌"自始至终可以单用,而且还保留为特定词来指代人的肌肉,没有完全被"肉"所替代。  相似文献   

13.
说“娃”     
主要考察"娃"词义演变的轨迹:"娃"最早为方言词语,本义为美丽,且特指女子貌美。唐以前用例较少,唐代至元代数量增多,但仅出现于诗词、戏曲当中,应用的范围较窄。唐代,"娃"开始了低龄化的倾向,和"小孩"产生了一定联系,虽然开始仅表女性,但是到了元代,"娃"在北方口语当中可表示"小孩",且不论性别。明清之后,表女子的"娃"逐渐消失,而表小孩的"娃"逐渐由北方方言扩展开来,渗透到多个方言区,且词义也有了进一步的引申。  相似文献   

14.
唐君毅认为宋明儒的心性论发展到王船山时达到了其内在逻辑的最高点,船山的心性哲学正是在宋明儒重内圣的基础上开出外王之学,心性、天道、治化融为一体,成宋明儒心性哲学的集大成者。简言之,若宋明儒的心性哲学为"心性—天道",则船山的心性哲学为"心性—天道—治化"。  相似文献   

15.
汉魂之际由于社会人事的需要,形名学得以发展。王弼依托这一理论为基础,对言意之辨进行了新的探讨,并依此援道入儒,对儒家经典进行重新诠释,从而建立起以无为本的贵无理论,为当时已被士人所广泛认可的圣人人格的指向、君主材质的规定以及政治生活中自然与名教的关系等现实问题,在本体论的高度上提供了一种理论的支撑,亦并开启了魏晋玄学发展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6.
词的所指对象依照认知经验会在人的心目中形成一定的心理意象,我们称之为"语义取象"。通过对"牙、齿"的词义分析,我们发现:受深层认知因素的制约,两个词即使词汇意义大致相当,但它们在人们认知体系中有不同的意象和各自突显的特征,这深刻影响着词的使用和词义的发展,对词义系统的自我调控与平衡是极有利的。聚焦于词的语义取象,使我们获得了词义分析的新视角,能够为多义词的义域分布和发展趋势提供解释,也为同义词的辨析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始得”由非词演化为词,历经了先秦的非词结构、两汉的两义结构、唐宋的成词和高频率使用阶段以及元后的萎缩阶段。“始得”的语法化是由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内因是语义的变化,外因是高频率的使用和适合的语境。唐宋时,“VP始得”高频率出现于唐宋禅宗文献和《朱子语类》中,因其后省略了“VP2”,使其语义更为含蓄和深刻,这一特点正符合了禅宗“不立文字”和“言语道断”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因"是一个常用汉语词。在先秦文献里,"因"处于虚化过程中,其词性、意义和用法看似十分复杂,但如果明确了"因"的本义为"像垫子(席子)之形"或"会垫子(席子)之意",则该字的各种意义和用法就如网在纲,纲举目张,十分清晰明确了。  相似文献   

19.
新词义的“土豪”是随着网络发展而出现的,现在逐渐扩展到日常生活中,“土豪”最早可以追溯到晋宋时期,早期的“土豪”是褒义色彩,随着词义引申变化,在清代逐渐发展为带有贬义色彩的词。而在21世纪的今天,“土豪”有“土气的富豪”或“又土又豪”的新词义。感情色彩灵活多变。这种词义的变迁。“土豪”的构词方式由原本的偏正式也可重新分析为联合式。“土豪”一词成为新词语主要是由旧词赋新义所产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