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李冬冬  张婷  杨晶玉 《软科学》2020,34(2):14-20
通过构建混合寡头和私有寡头市场下的企业绿色技术授权博弈模型,研究了市场结构及所有权性质对企业最优绿色技术授权策略的影响,讨论了绿色技术授权的环境、经济及社会福利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市场结构和所有权性质并不影响企业绿色技术授权策略,最优的绿色技术授权收费模式为固定费用,且企业与社会最优的绿色技术授权收费模式一致。市场结构及企业所有权性质影响最优固定费用,混合寡头市场下民营企业为专利持有方时,最优的固定费用大于国有企业为专利持有方时及私有寡头市场下的最优固定费用。当企业排污成本较大时,相比无授权情形,对企业进行固定费用技术授权不仅能够提高环境质量,还能够提高市场中企业整体利润和社会福利水平,从而能够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借助差异产品双寡头市场竞争模型,分析了在本国企业先行进入本国市场与外国企业展开产量竞争的情形下,一个拥有成本降低型先进技术的外国企业通过兼并或技术授权将其先进技术转移给本国企业时,东道国政府的最优竞争规制政策。研究表明,当两部收费方式的技术授权可供选择时,东道国政府应当禁止外国企业的兼并行为。然而,当技术授权的方式只能采取特许权收费或固定收费时,东道国政府应当视产品的替代程度和先进技术的创新程度等来确定是否应当许可外国企业对本国企业的兼并。此外,当外国企业既可以采取兼并,也可以采取任意一种技术授权方式转移技术时,固定收费的技术授权模式将对东道国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3.
綦勇  侯泽敏 《科研管理》2016,37(5):132-140
本文借助异质品双寡头Stackelberg竞争模型,在非完全自由贸易的背景下,考虑进口国关税和产品异质性对外国企业技术授权策略的选择以及技术授权对进口国社会福利的影响。研究表明:(1)固定收费方式下,只有在关税水平较高或技术创新程度较大时,市场机制才能促使技术授权发生;(2)特许权收费方式和双重收费方式都可以增加技术拥有企业的利润,但双重收费方式能够实现其利润的最大化;(3)无论以哪种方式进行技术授权,总可能损害进口国的社会福利;当技术创新程度较高或关税水平较大时,技术授权会损害进口国的社会福利。  相似文献   

4.
本文借助异质品双寡头Stackelberg竞争模型,在国际贸易背景下考察进口国关税对外国企业授权策略选择及进口国社会福利的影响。研究表明,技术授权能否发生与授权方式、关税水平和技术创新程度有关。固定收费方式下,只有关税水平较高或技术创新程度较高时,技术授权才会发生;特许权收费和双重收费方式都增加了技术拥有企业利润,且双重收费方式可以实现技术拥有企业利润最大化。当技术创新程度较高或关税水平较高时,无论哪种授权方式都可能损害进口国社会福利。  相似文献   

5.
在由两个制造商(一个是研发型制造商,另一个是非研发型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构成的“二对一”结构的供应链中,考虑横向技术溢出效应,构建了技术不授权和技术授权(包括单位产量授权和固定费用授权)模型,给出了研发型制造商最优的技术授权策略,分析了技术溢出程度和产品替代性对模型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1)研发型制造商的最优技术授权策略和最优授权值主要取决于产品替代性和技术溢出程度。(2)在单位产量授权(固定费用授权)策略下,零售商的利润总是小于(大于)技术不授权策略下。(3)当产品替代性较小(较大)时,单位产量授权策略下的供应链利润总是大于(小于)技术不授权策略下;无论产品替代性如何,固定费用授权策略下的供应链利润总是大于技术不授权策略下。  相似文献   

6.
不对称信息下需求创新专利授权的价格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信息甄别原理,分析了不对称信息下需求创新的授权,信息不对称来自对新产品的市场需求.如果采用固定费加提成的合同,对于两点离散分布,研发者对高需求情形的授权合同是单一固定费制,对低需求情形是两部制,并且有可能只对高需求情形授权最优.对于连续型分布,厂商可能只有当市场需求大于某个值时才能得到授权,且信息租金随市场规模而增加.  相似文献   

7.
《软科学》2014,(6):75-80
构建国际寡占竞争模型,重点考察了本国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市场规模、关税政策等因素对外国厂商不同级别技术授权方式的影响。主要结论有:(1)当外国厂商不参与国内市场竞争时,外国厂商将采取固定费用授权方式,且倾向于将其旧的技术进行授权;(2)当外国厂商参与国内垄断市场竞争时,外国厂商将倾向于将其新的技术进行授权,但采取哪种授权方式则取决于进口关税高低和国内市场规模的大小。  相似文献   

8.
谢韵典  董静 《科研管理》2024,(4):147-156
现实中的企业往往是拥有多重目标的复杂决策系统,而现阶段的理论探讨多集中于企业对单一目标的响应。本文以公司创业投资(CVC)作为研究情境,探讨公司投资者在财务与创新这两个重要目标上的期望逆差将如何共同作用于CVC投资的地理距离。以2008—2018年进行过CVC投资的A股企业为样本,本文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企业未实现的财务目标推动了CVC远距离投资,未实现的创新目标则抑制了远距离投资。而当两个目标同时出现问题时,如何影响CVC投资的地理距离,则取决于企业拥有的冗余资源和所处行业的成长空间(环境丰裕度)。当企业具有较多冗余资源、较高环境丰裕度时,未实现的财务目标会加强创新期望逆差与CVC投资距离之间的负向关系。相反,当冗余资源较少、环境丰裕度较低时,未实现的财务目标会减弱创新期望逆差与CVC投资距离之间的负向关系。本文不仅从理论上拓展了企业在双重目标下的决策行为,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CVC在不同绩效表现状态下的地理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9.
研究环境税与研发补贴的政策组合对绿色生产技术的创新诱导效应,分析政策组合对于环境和经济双重福利的影响。我们发现环境税在一定条件下可发挥创新诱导效应,即企业治污成本在总边际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小于边际收益对总产量的弹性。研发补贴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发挥创新诱导效应,但其诱导效果随绿色生产技术的普及而降低。在专利授权制度和古诺寡头竞争市场的条件下,存在使社会福利最优的环境税和研发补贴组合,且最优的环境税率小于边际环境损失,最优的研发补贴为正值。环境税和研发补贴的政策组合不仅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技术创新企业研发投入,从而更好地发挥绿色技术创新诱导效应,还能促进环境与社会双重福利的增长。  相似文献   

10.
夏西强  阮俊虎  曹裕 《科研管理》2020,41(7):169-180
在知识产权保护下,原始制造商为获得再制造带来的收益和降低再制造市场竞争优势,针对再制造会采取授权再制造模式。同时,政府为促进再制造产业发展和消费者购买再制造产品,对再制造商采取补贴策略。为分析知识产权保护下政府补贴对再制造影响,本文基于授权再制造构建两周期政府通过补贴参与下的再制造闭环供应链博弈模型,分析政府补贴对再制造闭环供应链纳什均衡最优解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表明:政府采取补贴时,再制造商为满足市场需求和获取更多的补贴,会努力回收废旧产品,使废旧产品回收数量大于政府不采取补贴时废旧产品回收数量,最终使废旧产品收率变大;政府补贴时,政府补贴可以弥补部分再制造商生产成本,这时,再制造商会采取"薄利多销"策略来提高消费者购买再制造产品,进而增加再制造产品销售量,但是,原始制造可以通过授权再制造获得再制造带来收益,也即原始制造商可以通过授权再制造弥补新产品因市场竞争导致新产品收益减少,最终使原始制造商收益不仅没有变小,还大于市场上无再制造时收益;无论是再制造产品或新产品,其销售量增加都会使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增加,因此,政府采取补贴政策时,要综合考虑单位再制造对环境影响降低量,因为,当单位再制造产品对环境造成影响减少较低时,政府补贴会使两种产品对环境影响总和变大;政府补贴降低消费者购买再制造产品成本,最终使消费者获得的剩余变大。  相似文献   

11.
专利技术许可已经成为开放式创新时代企业获取创新利益的重要方式,而何时进行专利许可是企业面临的重要决策问题。本文根据专利的法律化过程将专利许可时间分为专利申请-公开之间、公开-授权之间以及授权后,重点考察不同创新规模条件下企业的专利许可时间决策差异。通过将专利公开效应与授权效应纳入到企业专利许可时间决策模型,从理论上推导出企业创新规模与专利许可时间决策的关系,即:(1)企业创新规模增加会导致专利申请-公开之间许可的概率增加;(2)企业创新规模增加会导致专利公开-授权之间许可的概率先增加后降低,即企业创新规模对专利公开-授权之间许可概率的影响呈倒U型;(3)企业创新规模增加会导致专利授权后许可的概率降低。然后,本文利用2001-2015年中国企业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且第一次备案许可的11865条发明专利进行实证研究,结果验证了以上所有理论命题。本研究从理论上揭示了不同创新规模企业的专利许可时间决策机制,对我国企业技术转移策略选择以及技术转移政策设计具有重要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2000-2010年中国企业的专利技术许可和专利申请数据,研究专利技术许可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并考察三种邻近性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专利技术许可对企业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这种作用关系受到不同邻近性的调节。其中,技术邻近负向调节专利技术许可与企业创新产出的关系,组织邻近正向调节专利技术许可与企业创新产出的关系,地理邻近的调节作用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在被许可厂商拥有技术应用私人信息的前提下讨论了不参与生产的专利权人技术许可策略。首先分析专利权人的全面许可策略,再将择优许可策略考虑进来,比较这两种许可策略,发现专利权人对这两种策略的取舍依赖于技术应用类型所对应概率的高低,并给出了采用各种许可策略所对应的概率取值区间。该结论拓展了信息不对称下技术许可的研究思路,为建立有效的技术转让定价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专利技术许可与中国企业创新能力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元地  刘凤朝  潘雄锋 《科学学研究》2011,29(12):1821-1828
 文章综合考察了技术许可、技术学习与企业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采用2000-2003年间186家本土中国企业的专利技术许可数据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技术许可提高了引进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相对于国内技术许可而言,国外技术引进对企业表现出了更强的作用力,无论是创新数量还是质量上。但是,计量结果并不支持国际技术许可引进可以提高企业国际创新能力的假设。企业吸收能力和企业规模对企业技术引进学习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具有积极影响,而区域创新体系和企业行业特征的作用并不显著。文章结尾针对企业和国家层面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技术标准化的实施中,普遍存在着技术领先者对后进者的技术溢出,所以,后进者试图通过专利技术许可实现自身的技术积累和创新。在合约理论的框架内研究了标准化技术许可的演进:采用一个双边序贯投资模型,刻画了许可双方在单向许可下的得益和投资激励,并导致了劫持的后果。而后,基于后进者对核心技术进行局部改进的假设,引入回馈许可机制,并分别考察这一制度下许可双方的收益和研发状况。研究指出:(1)由于后进者谈判力的提升,领先者愿意与之进行交叉许可;(2)上述劫持被克服,后进者的投资和研发激励均得到提高。最后,对后进者提出了进一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合约管理的大学——企业技术授权风险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分析大学——企业技术授权中双方都不可避免面临的各种风险,包括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道德风险,为大学提出基于授权合约管理的一些防范措施,如选择合适的授权企业、支付方式等控制策略应对技术授权过程中的风险,促进大学——企之间技术授权的成功合作,为大学管理技术授权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Industrial firms increasingly attempt to license their technologies apart from applying them in their own products. Because of the imperfections in technology markets, an active approach towards technology licensing does not automatically result in licensing transactions. To balance prior research, which has focused on licensing transactions as the outcome of licensing intentions, we take a contingency view to analyze how characteristics of a firm's innovation ecosystem determine different strategic types of licensing. Specifically, we distinguish proactive licensing, which refers to identifying recipients for technology transactions, and reactive licensing, which relates to offering licenses to infringers of a firm's intellectual property. Survey data show that environmental antecedents concerning appropriability, i.e., patent protection and technological turbulence, and determinants regarding technology markets, i.e., transaction frequency and competitive intensity,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proactive and reactive licensing. On this basis, the article has major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into technology licensing, markets for technology, and open innovation.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综合考虑网络外部性与专利创新程度的条件下,对创新者不许可策略、固定许可策略与变动许可策略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之上,确定了创新者的最优专利许可策略。研究表明,当网络外部性较弱时,变动许可是创新者的最优许可策略;当网络外部性较强时,固定许可是创新者的最优许可策略;当网络外部性强度适中时,如果创新程度较低,创新者将选择变动许可策略,如果创新程度较高,创新者将选择固定许可策略。本文的研究为理解与制定专利许可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冯萍 《科研管理》2021,42(8):184-191
本文使用2008—2017年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专利许可数据,采用倾向值得分匹配倍差法考察了企业专利技术对外许可行为与自身创新能力发展的关系。研究发现:总体而言,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专利技术对外许可行为存在显著的自选择效应,创新能力越强的企业选择对外许可其专利使用权的可能性越大;控制自选择效应后,企业专利对外许可行为对自身创新能力的发展有长期促进作用。对不同技术类型企业研究发现,高、低技术产业企业的专利许可行为对其自身创新能力提升分别有长、短期促进作用,中技术产业企业的许可行为对企业创新能力发展则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