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网络课程的交互设计与控制策略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网络学习就是学习者在网络化环境中通过与学习资源、学习伙伴、教育者以及课程情境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中来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交互和控制是影响网络课程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在网络课程的开发过程中,交互设计和控制策略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课程质量和学习效果。因此,本文主要围绕网络课程设计中的交互和控制问题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2.
基于工作记忆的多媒体学习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作记忆的存储与加工特点是影响多媒体学习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基于认知心理学中关于工作记忆以及工作记忆模型的已有研究成果,重点分析了四种以工作记忆研究为基础的多媒体学习设计模型,在此基础上探讨为提高多媒体学习环境的有效性,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关注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设计原则在高职商务英语写作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指出高职商务英语写作课程采用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阐明高职商务英语写作教学设计体系的构成包括高职商务英语写作教学设计思路、教学组织形式、单元教学设计,总结了高职商务英语写作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组织学习是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关键因素,是组织内部的个体学习、团体学习的进一步发展。组织学习是构建“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本文力图对组织学习观的观念、目的、有关假设、类型和过程中进行探讨,希望能提供一个有关组织学  相似文献   

5.
教学策略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所谓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的目标,依据学生实际、教材特点,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它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典型的灵活  相似文献   

6.
科学合理的实习质量评价体系是衡量实习质量的前提。以学习型组织理论为研究视角,对高职类酒店管理专业实习质量评价体系进行研究,可以完善实习质量评价的目标导向,并能促进实习模式的改革。组织学习是学习型组织和实习质量的契合点。以此为出发点设计26项评价指标,并通过sp8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实习质量评价体系由业务素质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价值体现程度和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等4个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组成,并且业务素质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作用显著,是实习质量评价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职业教育应帮助学生最快、最有效地将学习成果重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在教学中,如何围绕实际工作过程及岗位任务组织教学内容,成为会计课程设置和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在教学中引入整合教学法,并在会计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地整合,设计鲜活的职业情境,提供职业情境材料,最大程度将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任务融为一体,为设计整合活动提供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经济环境变化迅速的时代,愿景管理已成为维持组织发展,促进组织变革,帮助组织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以在社会化改革进程中的高校后勤实体为例,研究高校后勤在以管理服务为主的事业型单位向以经营服务为主的企业型转变和发展过程中愿景管理的现状和重要价值,以及高校后勤如何引入愿景管理.  相似文献   

9.
作为初一年级新生的班主任和家长,对于孩子是否能迅速适应新环境起着各自独特的作用。而两者之间如何建立一种和谐关系,帮助孩子在角色转换过程中顺利完成心理调适是他们能否在新环境中顺利展开生活、学习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专业性组织,学校的专业性是影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对发展性学校评价提升学校教学、管理专业性的路径进行分析,提出发展性学校评价应建立合作组织以展开评价活动,活动过程分为综合分析、反馈形成、发展提高三个阶段;在评价实施过程中,评价者应注意学校管理者态度、相关资源支持度、评价对象反思能力等对评价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多校区大学组织结构的设计和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校区大学管理是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普遍关心的问题,其关键和基础是组织结构设计。本文根据多校区大学的特点,运用组织结构设计理论,提出了多校区大学组织设计的思路,研究分析了多校区大学组织结构设计的自变量、基本组织结构和沟通协调机制设计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Aiming at providing organizational designers with implications of contemporary issues and topics on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this paper presents its discussion of the concepts, features and the natur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structure and organizational design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coordinating mechanism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roles of managers to ensure leadership in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as well as factors infl uencing its effectiveness.  相似文献   

13.
情商理论与组织行为理论的交叉产生了“组织情商”学说,组织情商是个体情商概念的拓展,在一个组织中,领导班子集体能否建立高效合作的团队,能否有效地利用群体的智能的机制,是组织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人事基础,是组织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领导集体情商是组织情商的关键之所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组织情商,必须首先提高领导集体情商。  相似文献   

14.
由于项目本身的特点,决定了项目实施过程中组织管理的特殊性。在一般项目管理组织研究中仅涉及组织结构设计、结构模式的选择及人力资源等传统方面,而忽视组织资本项目管理在组织中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组织资本的概念界定及其特征的分析,从新的视角探讨在组织结构优化条件下,对项目组织资源进行整合以达到项目组织资本效率提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胡峰 《天中学刊》2003,18(1):40-43
我国烟草国有企业与世界领先的跨国烟草公司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从委托代理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跨国烟草公司能够比我国的国有烟草部门更好地解决委托代理问题。要有效解决国有烟草部门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必须首先有效解决烟草部门的委托代理问题,而“专卖制度+专业化烟草集团公司+地区性烟草集团公司”的格局能够较好地解决目前我国烟草部门委托代理链条过长所带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社会转型背景下,成人教育机构组织文化建设是其能否顺利实现适应性变革的关键。本文在对成人教育机构组织文化建设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重视成人教育,凝炼组织文化价值体系;完善制度建设,保障组织文化行为规范;创建共同氛围,内化组织文化行为形态;加大基础投入,加强组织文化物质风貌建设,以构建适合成人教育机构发展的组织文化。  相似文献   

17.
大学教授活动“集群化” ,是指大学教授彼此联系、密切合作 ,采用“集群”的方式广泛地开展学术活动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与科学发展的日益专门化和规模化密不可分 ,它反映了大学在推动科学技术发展与进步过程中呈现出的明显优势。目前 ,我国大学由于缺乏必要的组织平台、规范的制度平台、合理的知识和技术平台以及客观的评价平台 ,大学教授的活动很难真正走向“集群化”。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科研组织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学生组织在高校蓬勃发展,发挥着服务同学、帮助学校管理等作用,但在新的形势下,学生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存在五个发展瓶颈,应该引起重视,并通过对学生组织的组织定位、人力资源开发、组织架构、活动开展和体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完善,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19.
学习领域课程《化工用泵检修与维护》开发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领域课程是由工作过程导向并按照教学论和方法论而设计的学习情境集合。开发与设计《化工用泵检修与维护》学习领域课程的关键环节是以职业能力为依据,以职业实践为组织原则,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习情境、教学过程和学习评价。  相似文献   

20.
At a time when organizations are being structured to decrease interaction between organizational representatives and key public members, the findings from the current investigation suggest that organization‐public relationships play a role in influencing the behavioral intent of key public members. Specifically, key public members who identify themselves as in a relationship with an organization are more likely to intend to stay with that organization in the face of competition. Because self‐identification of being in a relationship with an organization can influence intended behavior, the investigation also sought to determine those relationship variables that best differentiate those who indicate they are in a relationship with the organization from those who feel they are not or are uncertain. Suggestions fin‐managing organization‐public relationships grounded i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are provided, and arguments for measuring key public member relationship attitudes, evaluations, and intended behaviors a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