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本文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两次鸦片战争”一课为例,探讨在历史教学中培育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的实践性尝试。  相似文献   

2.
邢立宇 《大学教育》2023,(12):89-91+9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和高中历史课在教学目标上存在差异和关联,教师只有做好教学的纵向衔接,才能切实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在认知目标层面上,要实现从“掌握必备历史知识”向“领会重大理论问题”推进,注重强化历史教学的逻辑建构,深化对重大理论问题的历史分析;在能力目标层面上,要实现从“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向“提高明辨历史是非能力”转变,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能力的训练,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深入辨析;在价值目标层面上,要实现从“涵养家国情怀”向“增强使命担当”提升,注重在历史教学中关照现实,增强理想信念和历史担当教育。  相似文献   

3.
人文社会科学是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统称,高校人文课教学承担着两个层次的任务,“在广泛的层次上,是对所有的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其人文素养。在比较专门的层次上,则是培养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一使命要求人文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过硬的本领。一、人文课青年教师的特点分析心理学中关于青年的界定存在不少争论,我们认为根据教师的职业特点,青年教师的年龄上限可以界定为45岁,这一方面考虑到了生理和心理特点,另一方面也考虑到了从事本职业的时间量度。高校青年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既有积极…  相似文献   

4.
人文教育--高职生急需补上的一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文”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从现代意义上讲,“人文”主要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所谓“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其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在《现代大学与人文教育》一文中曾  相似文献   

5.
《西地平线上》一文中的典故通常被单纯地认为是增加了“日落”的人文、历史内涵,使得“落日”拥有了特殊的美感。这只是停留于自然观察层面上的感觉。实际情况应该是,作者以“日落”的描写为载体,主要表达对“大西北”积蓄的人文历史的思考,表达对大西北所具有的英雄精神和为人类发展作出的伟大贡献的礼赞。  相似文献   

6.
赵曦 《四川教育》2003,(1):36-36
新课程引进“人文性”、“人文内涵”这一概念,既是一面具有深远意义的时代感极强的导引之旗,也是一个具体可感的评价尺子。人文说到底是指人类的文化活动、劳作,创造的感性显现与理性润染。教师在一方黑板前的正音,学生在三尺课桌上的描红,其形神风韵,都是人文理念的导引,人文素养品级的显现。但是与建筑的文化广场,市井的品茶文化,考古的断代文化不同,教育的文化品位与人文素养,核心是人类精神文化中的精英文化。新课程精神指导下编写的新教材,无论是语文、数学、地理或是物理、化学、音乐、美术等等,注意了人类的精英文化。…  相似文献   

7.
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发展的逻辑,这一逻辑体现在历史、现实、理论三个方面。历史逻辑层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国家体制进化的需要,现实逻辑层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国家利益发展的需要,理论逻辑层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理论优化的需要。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伟大的使命,包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使命以及人类文明进步使命三个方面。基于此,本文将对基于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与使命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8.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所谓人文,广义上讲是指与人类社会有直接关系的文化现象;狭义上讲一般包括文学、艺术、法律、道德、历史,等等。人文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由这些知识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内化在人身上所表现出的气质、素养,它必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通过孔子而思,最先建构“孟荀齐号”的思想史语法。这一语法包含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正如孟子之为人文尊称一样,司马迁称荀子为荀卿,亦当理解为人文意义上而非职官意义上的尊称;另一方面,明里同尊孟荀,可谓司马迁的“正锋”,而暗里更钟情于孟子,则是司马迁的“侧笔”。尽管以上两个方面交织着人文情感与历史理性的冲突,但司马迁以“孟荀齐号”作为最后的抉择,却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并且深深地影响了“尊孟贬荀”语境下的思想史发展。即便“尊孟贬荀”已然成就价值判断、意识形态下的“硬语法”,与此同时,“孟荀齐号”依然是事实判断、客观叙事下的“软语法”;即便一个人于价值判断层面上正在宣示“尊孟贬荀”的意识形态,与此同时,他也必须在事实判断层面上正视“孟荀齐号”的历史本身。  相似文献   

10.
作为高校育人育才系统的组成部分,“党建双创”与“大思政课”均为培养时代新人的有效载体,担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和任务,也是解决如何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问题的关键。如何将“党建双创”与“大思政课”相互融合发挥育人实效,实现系统性和实践性融会贯通、相辅相成则显得尤为重要。在推动“党建双创”与“大思政课”同频共振的过程中,高校可以通过不断加强党的领导,力抓支部建设;深挖红色史,讲好思政课;当好“领头雁”,细耕“责任田”等方式,不断增强“党建双创”与“大思政课”深度融合,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1.
语言“塔布”与委婉:人类话语行为的制衡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塔布”是任何一个文化社团或群体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被看作是约束和调控人类行为的“神圈”,其价值非同凡响。离开了它,人类作为高等动物的文化、精神、教养与优雅便会荡然无存,人类社会的人文制度和伦理规范就会遭受涂炭而最终毁灭。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稳定社会秩序和建设精神家园的无形的制衡之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其在语言交际过程中潜在的心理导引功能和行为制衡作用。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与社会》课不被人们重视.是众所周知的。但它又是一门独特的综合课,它综合了历史、政治、法律、人文等各方面知识的学科,特别适合对人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所以这门课是最适合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学科。因此.本文强调如何能在这门课上放飞和谐之歌,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相信这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授课教师都是大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13.
人文素质是人才基础的基础。如果说专业教育、科学技术提供了人的生存技能,教会人“做事”,那么人文教育则塑造的是人的精神和灵魂,教的是“做人”。虽然专业知识、科学技术以其工具性和强大的生产伟力,改造着世界,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为人类带来福祉,给人们提供了众多的方便与享受。但是我们教出的学生尚若只会“做事”而不会“做人”,那也未必能把事做好。人文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感情熏陶来塑造学生的品质、人格,使学生具有理性的价值观念,从而以美好的情操和高度的责任感去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所以专业教育、科学技术的健康走…  相似文献   

14.
历史是人类发展历程的浓缩,历史教育紧密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具有传承和认识人类文明,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理念的教育功能。德国哲学家亚斯贝尔思指出:“教育要培养一代人的精神,必须先使历史进驻个人,使个人从历史中汲取养分。”这充分说明历史教育是培养人文素养的主渠道。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使命不仅在于课程知识与结构的变革.更重要的是实现历史课程文化的重建.即将改革的核心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  相似文献   

15.
从知识论角度看,近代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位序发生了根本性转移.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人文和科学的位置调控失序,造成了"人文"的迷失.在不同时期表现为人文与科学对立、人文教育异化、人文价值混乱.因此,重建平衡的知识位序,追寻迷失的"人文",是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首先应在世界观层面向完整的意义世界开放,在认识论层面向多样认知方式开放,其次在此基础上澄清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三重关系.文学作为"人文"的载体,最适合分担这一教育使命.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教育的职业化发展和网络信息化冲击,大学英语这门课越来越挑战教师的授课能力.在大学英语课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学到对人生有益的知识,使教师课堂讲授的课程具有网络不能取代的价值,实现大学教育“培养人”的根本使命,是将来大学英语课的唯一出路.本文首先阐述了通过在精读课中融入人文教育来探索实现上述目的,并结合教学实践列举了将人文教育融入大学英语课的具体范例.在大学英语课中加大人文教育的内容,是时代所迫,也是高等教育不同于职业培训和基础教育的根本使命.  相似文献   

17.
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关于教科书与教学之间的矛盾冲突,几乎每个老师都会遇到。或者是因为教科书的课时安排问题,“书上的内容太多了,一课时怎么也讲不完。”或者是因为教科书的内容取舍与老师的理解有出入,“这里的内容与标题是不相对应的,能不能课上不讲?”等等。而家长和学生的关注点更多的则是老师讲的内容与教科书、与考试如何对号入座。因此常听到学生问老师“您讲的这些都在什么地方呢?怎么书上找不到呢?”“讲书上的知识就行了,干吗说那些多题外话呢?”“历史的东西在书上画画背背就行了,用得着这么多课时吗?”这些说法表面上反映的是社会上的部分人群对教科书的认识有偏颇之处,更深层次反映的则是对历史教育的错误定位和认识。  相似文献   

18.
<正>“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即在学习与探究历史的过程中“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家国情怀的培养同样需要一以贯之,即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历史教学的价值立意,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历史素养。基于此,本文拟围绕历史的逻辑教学,结合统编版教科书七年级上册“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一课,探讨初中历史教学的逻辑,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9.
魏荣年 《甘肃教育》2011,(20):63-63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因此保护地球.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成为全世界的共同目标。把环保教育列入小学教育的内容,这是时代的呼唤,历史的必然。因而,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语文课程,理所当然地肩负着对小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20.
中学教学过程中。人文教育具有特殊的意义。新课程标准注重以学生为本,力求形成一个情感、态度、价值观相连的体系。以初中生教学为例,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实现各个学科的人文教育。是我们每一位老师值得思考的问题。人文,广泛地讲,它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概括地讲,“人文”是“人”与“文”的统一。“人”,强调的是“以人为本”,“文”,强调的是“以文化人”。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强调人的根本地位。也就是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