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对十运会调研首次获得了我国女子举重运动员各级别的身高数据;与九运会、雅典奥运会和世界最佳成绩比较,十运会女子举重成绩居世界领先地位,但在某些级别仍然面临严峻挑战;比赛中名将发挥稳定,并涌现了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年轻运动员;参赛运动员的比赛成功率为51.5%。针对有关情况对我国女子举重运动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国家女子举重队备战2008年奥运会期间,着重通过影响血液循环效率的主要因素和影响因素入手,采用先进的HP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等技术对23名女子举重运动员的心率、血压、每搏心输出量、心输出量、心肌收缩性能、心脏形态结构等心血管机能参数及心电变化进行了密切监控,确保了国家女子举重运动员以良好的心血管机能状态完成训练和比赛任务.研究发现,女子举重运动员心血管系统对运动训练的适应性明显区别于耐力项目运动员,主要表现在:心率偏高,心率储备不高;心电异常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耐力项目,心律失常类型主要有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动过缓和心肌缺血,均为常见的运动性心律失常,不影响正常的训练和比赛.心脏壁厚度和心腔大小均为正常水平,无心脏肥大形成.对运动员伤病的追踪调查发现,女子举重运动员伤病主要为肌肉损伤、腰椎间盘突出及左肩峰下滑囊炎,伤病部位主要为在腰和肩部.研究发现,女子举重运动员腰部、臀部及膝关节的发病率较以前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
如何安排少年女子举重运动员的赛前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赛前训练的好与坏,训练安排是否得当,将直接决定比赛的结果,运动员的赛前训练,要在思想上、体能上、专项技术上和心理方面作好比赛的准备,培养良好的竞技状态和能力,力争在比赛时最大限度地调动身体的各部位肌肉力量,尽可能有效的发挥出更为理想的成绩。少年女子举重运动员赛前训练及安排尤为重要,因为少年女子举重运动员的肌肉能力相对薄弱;专项技术不够成熟;身体机能变化较大;心理因素不稳定等特点。根据自己多年对女子运动员的训练情况,对赛前训练及安排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供大家探讨。1确定赛前的训练时间,要因人而异,要考虑运动员的…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女子举重作为一项新兴的运动项目,近年来发展很快。尤其是我国女子举重运动员,在几次国际人赛上部取得了优异成绩,显示出明显的优势。但是,随着这项运动的不断普及,竞争将会更加激烈。笔者在担任国家女子举重集训队教练期间,有的放矢地观察了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的抓举技术,发现存在着不少问题,有的因抓举技术掌握不好,已经影响了比赛时正常水平的发挥。为此,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女子柔道、举重和跆拳道专业运动员年训练周期中骨密度及相关指标的变化规律。方法:40 名女子柔道、举重和跆拳道运动员作为 研究对象,平均年龄18.4±3.2 岁。结合运动员一个年度训练周期,分别在训练周期的开始、中间和结束时检测BMD、HPO轴相关激素以及骨代谢生 化标志物(BGP、BAP 和TRACP- 5b)的变化。结果:女子举重运动员在训练周期中,髋骨BMD 的3 次检测结果均显著高于女子柔道和跆拳道运动员 的检测结果(P<0.05);女运动员雌二醇和T/C 在3 次检测中呈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而血清孕酮水平则逐渐降低;女运动员训练期间TRACP- 5b 呈现逐渐增加的变化特征,并显著高于训练周期的开始测定值(P<0.05)。结论:女子柔道、举重和跆拳道运动员在年训练周期中髋骨BMD无显著变化,女子举重运动员髋骨BMD 明显高于柔道及跆拳道运动员;血清雌二醇和T/C 在年训练周期中逐渐增加,而孕酮逐渐降低,骨代谢生化标志物 TRACP- 5b 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参加1989年5月太原全国女子举重锦标赛124名运动员进行了比赛前后盆腔血流图的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从事女子举重训练不会对盆腔器官机能造成不良影响,女子举重运动员具有闭气发力,腹压急剧增高,盆腔血流相对减少的项目生理特点。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第27届奥运会女子举重比赛总成绩前三名和第九届全运会女子举重比赛总成绩前八名优秀运动员的运动成绩的统计分析,阐述中国女子举重在第28届、29届奥运会上所处地位。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女子举重运动员冬训期生化指标变化特点和身体机能状况,监测了湖北省女子举重运动员冬训期间的部分生化指标.结果显示:我省女举运动员的生化指标随运动训练负荷和训练强度呈现不同的变化,冬训监控机能评定的结果是女举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处在较好状态,机体抗疲劳的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竞技举重是一项力量性极强的运动项目。自1986年国际举联将女子竞技举重列为世界锦标赛和洲际比赛的角逐项目后,女子举重运动在世界范围得到较广泛的开展。有资料证实,参加女子举重比赛的运动员越来越多,而一部分运动员将会在其特有的生理现象——经期中参赛。女运动员经期参赛,对运动成绩有何影响呢?目前国内尚未见到这方面的报导和资料。为此,本文拟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0.
我国女子举重运动员随着年龄和体重的增长,举重成绩将产生什么变化?研究这一问题有助于使我国女子举重运动员年龄、体重变化与举重成绩的关系调整好,以提高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广州市第10届运动会82名少年举重选手五项生化指标483个样本进行测试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项目少年选手的机能状况与专项特点。研究结果显示:少年举重选手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安静血乳酸与正常水平无异,但晨尿肌酐较之一般成人高,同时优秀选手血尿素N显著高于一般选手。  相似文献   

12.
在备战2005年第十届全国运动会期间,利用肌酸激酶指标对山东省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进行了训练监控。结果发现,女子举重运动员在赛前控降体重情况下,大强度训练对血清CK活性的变化产生显著影响。血清CK能比较灵敏地反映举重运动赛前训练的强度。大强度训练周血清CK总活性高于我国女运动员的参考范围,应注意监控及疲劳恢复,防止疲劳积累。  相似文献   

13.
女子排球比赛中的“立体进攻”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调查访问及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女子排球比赛中的“立体进攻”所呈现出的新变化进行探讨。结果显示,二传手的传球线路由“传统式”,转向“立体式”;后排进攻亦由传统的“两翼”(2、4号位区域),转向“中央”(3号位区域),且攻击效果较佳;中国女排队员后攻能力薄弱,影响了该队“立体进攻”整体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女子举重运动员经期训练对经血量、血红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Hallberg等介绍的利用碱性正铁血红素比色法测定经血量的方法,探讨女子举重训练、特别是月经期不同运动量举重训练对经血量和血红蛋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江苏男子羽毛球运动员冬训期间身体机能的生化评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蒋晓玲  张蕴琨  王斌  李靖 《体育与科学》2002,23(3):58-59,69
对江苏男子羽毛球运动员一个小训练周期的某些生化指标进行测定,旨在分析评定其身体机能状况,结果表明:尿蛋白,轿尿素氮的变化与运动负荷量有较密切关系,血乳酸因训练手段不同而出现相应变化,血红蛋白,睾酮和皮质醇在长期大运动量训练后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6.
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国内大赛取胜的关键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现场观察等研究方法,就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取胜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认为,运动员的实力与发挥水平、教练员的指挥能力、运动员的体重以及试举大强度时的成功率等因素,影响运动员最后的成败。  相似文献   

17.
高大中锋使中国女篮发生质的变化,并取得两次世界级大赛亚军的好成绩。高大中锋作用所产生的效应,集中表现为球队的特殊性、战术的独特性和理论的创新性。研究这些效应,有助于中国女篮再登高峰。  相似文献   

18.
对 12名青少年女子举重运动员进行了专项成绩测验和下肢髋、膝、踝 3个关节的等速屈伸肌力的测试。通过相关分析 ,探讨了青少年女子举重运动员下肢力量水平与专项成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举重专项成绩与髋关节伸肌力矩、膝关节伸肌力矩、踝关节跖屈肌力矩的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19.
根据少年举重运动员的生理、心理特点,将皮格马利翁效应运用于少年举重运动员的训练中,可以提高少年举重运动员的自信心;有利于发挥少年举重运动员的主体作用;建立良好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关系,有利于提高少年运动员情感的发展;有利于提高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