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怀哲“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学认为一切生命不仅有价值,而且是神圣的.他把这看成是逻辑和思想的必然结果.他强调人类与其他各种生命形式之间休戚与共的关系,他所遵循的“不伤害生命”或“善待其他生命”等基本原则,与世界上其他宗教和文化的根本信念是一致的,如基督教、印度教、佛教、儒家和道家等,尽管理论上稍有不同.史怀哲还以自己一生都在非洲热带丛林里进行医疗事业的传奇经历,亲自实践着他的这一生命伦理理念,全身心地、多方面地努力追求敬畏生命的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2.
人作为情感与理性相统一的生命存在,二者的失衡将会给人类带来一系列生命困境和道德困境。对于当今时代而言,经济理性和科技理性的绝对主导地位已经导致人类处于“神圣遭劫”、物欲横飞的道德哲学困境中。从人的本性来看,儒家以情为主、情理统一的情理精神为我们超越现代道德哲学困境能够提供有益的价值启示:通过以“情”论“性”为人类提供终极关怀系统,以道德之“情”构筑意义世界,以伦理之“隋”重塑人的“伦理整体性”。  相似文献   

3.
友爱是人生的重要课题,对友爱的渴望与追求,一直是人类长期以来的努力目标。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德性友爱论”的主张,认为友爱是一种德性品质,它是幸福之基础、自然之本性、高尚之善意。德性友爱根源于每一个个体的理性自爱。  相似文献   

4.
对人类生存状况的现实关照及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使“三生教育”具有鲜明的生态伦理价值取向,突出表现为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情怀、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原则与和谐生活的生态伦理诉求。“三生教育”是教育本质的回归,生态伦理是对生存危机的积极回应,两者的殊途同归,反映了当今时代对超越现代性、重构“精神家园”的渴望与人类文化前进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5.
在关于道德行动的正确目的如何获得的讨论中,由于亚里士多德一方面认为伦理德性给予目的,而伦理德性又是灵魂中非理性部分的德性;另一方面,他又认为伦理德性是非理性部分听从理性的德性,而且伦理德性不能离开实践智慧而存在,因而对于道德目的的确立问题的讨论就出现了理智主义与非理智主义之争。通过对不同主张的分析可知,尽管伦理德性是灵魂中非理性部分的德性,但却是非理性部分听从理性的德性;其形成,即习惯化过程本身就需要理性的参与;并且,道德目的在确立及其实现过程中受到理性的规定。如此,这一方面反驳了非理智主义者所认为的伦理德性给予目的是一非理性过程的主张,另一方面又分析了理性因素在目的确立过程中的具体发生及其功能,从而辩护并推进了理智主义的主张。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斯宾塞所创“适者生存”的短语为主要切入点,从多个方面概述、辨析了斯宾塞的社会进化思想,尤其是其中所包含的伦理含义和道德主张,认为对该学说长期以来存在着误读。斯宾塞的社会进化思想并非主张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而是有诸多颇为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论述和主张。其中更多体现出的是斯宾塞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终极关怀,而其所走的是较为冷静、深沉、客观、科学的关爱之途。  相似文献   

7.
朱谦之的唯情哲学在中国近代哲学中独树一帜,它以非理性的“情”作为宇宙、人生的本体,以与情合一的直觉作为哲学的根本方法,并通过“性情”之辩提出了情善说,论证了情这一非理性要素在伦理价值中的正面意义。这些思想不仅对于唯理性哲学具有纠偏作用,而且对于全面地理解个体生命,对于哲学的健全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东荪先生用文化来说明道德,认为“文化就是变化人类本性而使其向上的”,主张“提高文化,醇化人性”,强调“以理智来改造文化,以文化来陶冶人性”,提出“道德乃文化之一种”、“道德为文化之中心”、“文化之进展以道德为重要”等。这些闪烁着理性光芒的精辟见解开创了我国道德建设的先河,对今天的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伦理传统思想史上,“居敬”既是一种传统的道德修养的方法,又是道德修养过程中所要保持的一种持久的心态。“居敬”在本质上是敬畏伦理的必然要求,它既基于主体对普遍道德法则和义务的敬畏,也是基于主体对人之为人的内在本质的敬畏。在道德价值被蔑视、道德信仰被忽视的当前社会,德育应当以“居敬”为中心,实现修养论德育的当代复兴。从而构建起一个因敬畏而自律的道德社会。  相似文献   

10.
人类社会的发展,经过了自发的类存在阶段,近代以来进入了个人主体阶段。不断张扬的个人主体性,异化了人的类存在,带来严重的生态问题和社会危机。面对人类发展的困境,更需要人类的团结。为此,中国提出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推动了“类时代”的到来。应对人类发展的困境,迎接类时代,需要类伦理教育,唤醒类本性的伦理自觉。生态伦理和公共伦理教育是类伦理教育在现阶段的可行选择,当代道德教育的超越性,就在于唤醒当代人的类伦理自觉,这是人类社会走出困境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1.
发展合理性的追寻——发展伦理学的理论实质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是天然合理的”、“能够做的就是应当做的”是西方现代发展观的两个基本信念,它造成了现代发展的价值危机和伦理危机。发展伦理学的理论实质是追寻发展合理性。它既不同于传统伦理学,也不同于生态伦理学。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是发展伦理学的终极关怀。因为现在人类已陷入资源匮乏和环境危机,说到底这是人类的生存危机。这种危机的解决,只有依赖于生存的原理,大力倡导节约自然资源,将生产和消费限制在满足人们为健康生存需要的限度内,人这个物种才能在地球上持续地生存和发展下去。这就是发展伦理学的理论实质和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2.
王襞在人性问题上,受王阳明、王艮以及王充等人的影响。他主张人性天然,提出“自然之谓道”的思想,反对在人性上着力。在良知的问题上,王襞认为良知本自现成,纯粹至精,杂纤毫不得,所以他倡导“无为之学”。此外,王襞还认为良知或道都是至易至简之道,所以他倡导平常本色,提倡“平常”与“省力”。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重大疫情,引发了广大学者对疫情生态伦理问题的探讨。维护生态平衡,加强环境保护,是人类共同的责任,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引起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特别是人与动物关系问题。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已成为新时代的重要课题。从生态哲学而言,动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有意识的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更应该承担起保护动物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王丽  李涛 《教育学报》2020,(1):120-128
“童心说”融道家的“真心”、佛家的“本心”和儒家的“最初一念之心”于一体。真心即绝假纯真之心,自然个体人的原初之心。本心是清净的精神实体,即内心的清净无杂。最初一念之心就是天赋予人的自然之心,允许人的自利。“童心”与“婴儿之心”、明心见性、良知具有内在联系。李贽认为,做人、做文、生活都要遵循“真”字;文人应以个性创作抒发情感、欲望;也应正视“人必有私”。他倡导文艺创作的自由精神,反对道德说教,主张多听“迩言”。“童心说”的现代教育价值体现为回归人的本真、解放人的思想和倡导人的独立;从而回归教育的本真,使教育打通人性,帮助人成为自身;使学生学会思考存在性问题,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展。“童心说”所体现的求真原则、个体性原则、自然人性的追求等蕴藏着现代性的精神特质,如:理性、个体性、自由性等,预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的萌芽。  相似文献   

15.
Are human beings born unequal when it comes to ethics? Or are ethical standards acquired? Or both nature and nurture? Neuroscience is on its way to discovering biological underpinnings of ethics in our brains. Whatever the upcoming findings on this front will be, our philosophical, political, and educational views, and even the way we look at ourselves as a species, could soon be radically challenged, if not altered. AENEIS, the special section of this journal dedicated to Educational Neuroscience and Ethics, seeks to shed light on the crucial and sometimes frightening questions and answers we are to be confronted with. Starting with Charles Lang (“Science, Education, and the Ideology of ‘How”’) and Zachary Stein (“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esigning Children and Raising Them: Ethics and the Use of Educationally Oriented Biotechnology”), we are embarking on a fascinating but dangerous learning journey. To navigate between Scylla and Charybdis, extreme caution is highly recommended.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Dolores Huerta, co-founder of the United Farm Workers Union, was and still is involved in a number of social justice causes, including voter participation. Since her days working at the Community Service Organization in the 1950s, she has long advocated for registering and organizing voters as part of a broader strategy to enfranchise Mexican, Mexican American, and other historically marginalized groups. This essay explores a few brief examples of her calls to get out the vote and participate in social movements more broadly to address the deep-seated problems of “citizenship excess” that face Mexican, Mexican American, and other immigrant communities (as well as many oth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addition, Huerta has strongly advocated for “people power” as a way to get marginalized people into activism, especially those with intersectional identities related to race, ethnicity, gender, class standing, sexuality, and political orientations.  相似文献   

17.
从《棉被》中屡次出现的“自然の力”一词的意义入手进行分析,发现它与西方自然主义关于自然与本能的理解有着某种契合之处。它既表示形而下的人的本能欲望,同时也是一种形而上的理性的存在。在理性与感情(本能)的矛盾冲突中,体现了具有近代性格的“自我”。  相似文献   

18.
子张之儒是先秦儒家重要一派,将出土文献、传世文献和相关的理论作品串联成篇,可窥其思想演变之脉络。具体讲,该学派在孔子殁后致力于发扬孔门从政思想,逐渐构造出一套较为完善的政治哲学理论。其核心纲领可用“居敬而行简”概括,其中“居敬”属于从政者自身修养方面,以追求君子“威仪”为目标;“行简”则属于从政者莅民为政方面,以治理百姓为内容。在此理论框架之下,子张及其后学还概括出“虑以下人”“五美四恶”“敬刑为德”“明于礼乐”“知民之性”等理念,并试图回答“政治是什么”“政治何以可能”等哲学问题,客观上促成了当时学界关于人性善恶之讨论。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化又被称之为欧化、西化或工业化。它并非一个简单的向欧美国家的认同过程。作为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站在学习古今中外思想的基础上融会创新,在探求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构想了具有“中国特色”政治蓝图:以“全民政治”为核心的“权能分治”体制。今天,我们重温解读孙中山宪政理论的思想内核.从中或许能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从我国疫情发生的频率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严重后果来看,后疫情时代"食育"已不是个人"私事",而成为牵涉到公共利益与安全的"公事"。长期以来,国人存在不良的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缺少对大自然生态平衡的维护。基于教育制度学独特视角,有必要去思考中国现有的"食育"制度是否真正贯彻落实到国民的教育过程中,在这个提倡"五育融合"的教育新时代,更有必要将"食育"与德智体美劳教育贯通起来,培养有高度生命意识和尊重自然规律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