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北京奥运会"三大理念"蕴涵了丰富的教育价值,其文化内涵、教育特性是创新大学体育教育思想的重要资源。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将"绿色,科技,人文"与大学体育的"健康、知识、素质"结合起来,对确立新时期大学体育多元教育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大学体育教育应从"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高度,借鉴与吸收北京奥运会"三大理念"的精髓及教育价值,并以此推进现代大学体育教育思想的自我更新。  相似文献   

2.
从健康视角出发,分析绿色体育理念的起源、内涵及现时代特征;论述现代体育的非"绿色"发展与人类非健康状态之间的关系;总结在绿色体育观念倡导下的现代体育健康理念;得出绿色体育与健康的结合点是人类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必然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郑勇  陈建华  王晓虎 《精武》2012,(2):49-50
通过对"跑酷"运动的内涵进行深刻的研究和分析,结合现今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现状和特点,"跑酷"运动的创新性、观赏性和自由性以及其独特的运动价值,在普通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学中进行开展,符合现代大学体育的教育理念,达到教学目标。"跑酷"运动在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实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阐明了现代大体育观应具有现代体育文化的所有特点,它着重塑造了人格理念、人文环境与价值转变等内容。利用"教体结合"的优势建立适应社会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大体育格局。  相似文献   

5.
蔡永强 《体育世界》2010,(6):117-118
"快乐"与"健康"是体育的两大价值追求,在体育中感受快乐并增进健康是一种理想的体育境界。尽管快乐体育于上世纪60年代提出至今已有近五十年的发展历史,但由于"终身体育"与"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巩固和落实而导致忽略了"快乐"这一本源性人类追求目标。笔者认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以及身心并育的价值核心是快乐体育思想的意识基础。  相似文献   

6.
刘俊一  张强 《冰雪运动》2009,31(6):66-69
运用资料分析、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学校体育的不同历史阶段中的滑冰课的价值取向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学校体育中的滑冰课的价值取向从建国初发展至今,分别经历了滑冰课体现军事体育价值取向阶段、滑冰课充分体现前苏联体育教学模式的价值取向阶段、滑冰课完全成为军训课的价值取向阶段、滑冰课强调"三基"的价值取向阶段、滑冰课价值被学校体育忽视阶段和滑冰课的价值重新被学校体育再认识等阶段。指出我国学校体育滑冰课的价值取向应始终围绕学校体育的价值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并将最终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第一、以人文本"的价值取为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价值论方法的介入为我国体育基本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工具。通过对体育的自然价值和人文价值的分析,说明追求健康是当代体育的核心价值,健康价值观是当代体育的主导价值观。在学校体育中要确立正确完整的健康价值观,将体育教育观、终身体育观融合到健康价值观中;在高水平竞技运动中,要明确健康价值观的主导地位,摒弃非健康的竞技体育价值观,形成和谐的竞技体育价值观;在大众体育中,要树立"全民健康"的体育价值观,用"全民健康"价值观指导和促进全民健身运动。  相似文献   

8.
绿色体育视野下的现代体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前言 体育的起源和发展,实质上是一部绿色的体育史。人类创造并需要体育,是因为体育对人类自身、人类社会的积极推进作用。在现代体育的发展过程中,绿色自然是现代体育运动的摇篮和载体,体育给人和人类社会以生机、活力、和谐、友爱、和平,这是绿色最好的象征。绿色体育将“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三大理念融会贯通,使现代体育向无污染、和平、公正科学和  相似文献   

9.
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价值选择和调适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由于价值异化,现代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导向和价值选择存在着明显的价值冲突。竞技体育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将价值的重心从经济、政治和民族的附加价值向公平、“绿色”和协调的次级价值转移,直至回归竞技体育的基础价值———人的全面发展。依据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和竞技体育发展的现实,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应作相应的价值调适。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们对于体育教学行为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不同时期对于体育教学方法范畴的界定也发生了变化。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在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呈现出"整体综合性"特征,而传统体育教学方法只能是有机构成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元素"。当前应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丰富体育教学方法"元素",并积极探索组合体育教学方法"元素"的有效方式,创新现代体育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绿色体育新解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绿色体育,本质上就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发展的身体运动形式.从时代要求、可持续发展、价值取向等方面审视了绿色体育,旨在准确把握绿色体育内涵,拓展和深化绿色体育研究,促进体育运动的协调、持续、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价值取向是一种思维界定的确定,预设价值一定程度上造成考虑问题的路径依赖。审视学校体育课程本质诉求的历程,无论是学科课程、经验课程还是活动课程的定位研究,都扑朔着价值意识的影子。价值片面性的剖离不仅需要一种兼容的意识,从不同的视角猎取对象本质的"相";更需要另辟蹊径,确定课程本质追问的另一条腿,将学校体育课程本质诉求的切入点确定为"是什么"的界定与"不是什么"的推敲。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体育梦是一个远景目标,介于"轻易实现"和"无法实现"之间的某个位置。中国体育梦是一种世俗观念,必须时代化、具体化并赋予现实紧迫感。中国体育梦是一个多元面向,应该关注与尊重每个可能实现的体育梦想。中国体育梦是一种现实存在,承认现实世界才能彰显梦想的价值和力量。中国体育梦是一个传播框架,应与世界分享中国体育梦的励志人生和精彩故事。中国体育梦是一种精神特质,超越现实以及实现自我价值是永恒不变的筑梦主题。  相似文献   

14.
方哲红 《湖北体育科技》2012,(4):376-377,398
运用田野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对"翻龙泉"活动的历史渊源、活动表现形式进行研究分析。从民族传统体育学的角度对"翻龙泉"活动的器材进行创新开发,对其运动形式进行规范,使"翻龙泉"活动既体现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又符合现代体育要求,成为一项集民族传统性、健身性、娱乐性、观赏性为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相似文献   

15.
运用田野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对"翻龙泉"活动的历史渊源、活动表现形式进行研究分析。从民族传统体育学的角度对"翻龙泉"活动的器材进行创新开发,对其运动形式进行规范,使"翻龙泉"活动既体现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又符合现代体育要求,成为一项集民族传统性、健身性、娱乐性、观赏性为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相似文献   

16.
在人们的观念中,中世纪的欧洲似乎是"一片黑暗"。在"肉体是灵魂的监狱"思想的笼罩下,体育活动基本上被取缔,古希腊辉煌的体育成就在蛮族的践踏下已成为过眼烟云。然而现代体育起源于欧洲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我们就要思考了,为什么不是先进的中国古代体育引领现代体育的世界潮流,而是经过中世纪千年禁锢的欧洲体育异军突起,后来者居上呢?作者认为,体育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形而上与形而下),体育的魅力在于它的超越性——更快、更高、更强,这是体育的灵魂,也是现代体育得以迅速发展的关键之所在,而孕育这一精神的恰恰是中世纪基督教的唯灵主义。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决在祖国改革开放背景下农村传统体育的发展状况,文章以"双胜"村落为研究对象,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文献和访谈的研究方法,对该村落三十多年来传统体育状况历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村民的生活方式进入了多元化,现代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改变,导致了民族传统体育意识衰退,村落传统体育的发展随着农村经济的转型和面临多元文化思想的磨合而遇到了一定的困难。但从文化的传承、当前的经济水平、文化思想的准备与接受等多方面的现实问题都决定了对村落传统体育的发展有其不可替代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李野 《体育世界》2011,(9):35-36
"人文"理念的缺失是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中切实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只有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才能符合现代体育教育发展的需求。文中对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和人文理念的要义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几条具体可行的实现路径,以期发挥出本门学科的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体育伦理植根于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生长在现代文化的浓郁氛围中,并且吸取了奥林匹克体育伦理的精髓。因此,体育伦理教育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体育伦理学的角度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进行了分析。高校体育教育具有"身心并育,道德先行"、"立足现实,讲求事功"和"注重和谐,协调发展"的传统文化精髓,并且懂得尊重社会现实、理论现实和体育现实,同时还具备公平公正、和平共处、社会正义、人类理性等现代奥林匹克的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20.
刘剑  胡跃红 《体育师友》2010,33(3):45-47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实践教学,对大学体育"导生制"教学形式的实际意义、价值以及实施途径进行了分析和实践研究。研究得出:采用"导生制"体育教学的人文价值和运动认知,对学生健身意识的培养、解决学生掌握健身方法以及教学管理和教学组织工作是其它任何教学形式都无法取代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