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健身目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美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美国著名学校体育教育家赛里斯指出,学校体育教学要更多地与健身目标相联系。然而,很多美国学校体育方面的专家对目前美国的中小学体育教学状况表示担忧。尽管美国全国中小学生97%以上都接受正规的学校体育教育,但从统计资料来看,每天却只有36%的中小学生参与学校体育活动。美国中小学每节体育课的学时平均不到35分钟。更详细的分析指出,在如此短的体育课中,只有27%的时间真正用于学生运动,而学生等待、轮流以及教师讲解的时间分别占22%,25%和26%。调查资料还表明,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在体育课和课余时间的身体活动水平,无论从时间上讲还是从强度上讲都严重不足。有40%以上的学生在课外处于不活动状态,有35%的学生自我报告每天没有一次身体活动时间持续10分钟以上,绝大多数学生在课余时间不能自愿地从事有氧锻炼。运动生理学认为,按60%~70%最大吸氧量的强度,即中等强度到大强度之间,每天活动35分钟,才符合中小学生运动量的标准。也就是说,美国中小学生的身体运动量远远没有达到生理要求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陕西中小学体育活动现状调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赵卫民 《体育科学》2002,22(3):32-33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陕西省20所小学、24所中学的254名中小学生参加校内外体育锻炼的次数、时间及制约因素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30%的学校每周安排1次体育课,近50%的学校每周安排1次课外体育活动,30%的学生每天的锻炼时间达不到1h,体育教师对课外体育活动大多数是无组织、无管理。建议加强对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测量及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宿迁市中小学学生体力活动要素——早操情况、体育与健康课和课外体育活动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并且对这些体力活动要素的现状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显示:宿迁市中小学学校体育中体力活动因素开展的并不均衡,尤其体育与健康课和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相对滞后,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学校体育中体力活动因素的重视,加大对学校场地器材的投入及增强体育教师的素质,以此增加学生体力活动量,增强学生的体质。  相似文献   

4.
李小伟 《中国学校体育》2006,(11):I0001-I0001,1
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体育课严重缩水。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中学体育课(包括音乐、美术课)被改上其他课的占到37.5%,初三被挤占体育课的现象相当普遍。一项涉及全国的调查表明:我国有18%的学校开不出体育课,22%的学校执行不了体育教学大纲或体育课程,近50%的学校落实不了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在农村中小学中,有19%的学生没有得到体育教育,12%的体育教学处于随意状态。从1985年开始,我国共进行了4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最近20年我国青少年体质一直持续下降。教育部有关方面负责人指出,造成学生体质下降的最主要原因是学生…  相似文献   

5.
界定了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概念,分析了广东省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运行机制、模式及实施效果。研究表明:广东省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系统是由目标系统、管理系统、评价系统、反馈系统协调构成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模式;各地中小学通过探索和实践,创新了不同特色的体育教学、课余体育活动、体育特色项目等管理模式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通过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探索和实践,近3年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6.
全国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   总被引:200,自引:6,他引:194  
研究旨在系统了解全国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并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进一步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提供依据。研究表明,我国约有86%的学生能够不同程度地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但强度和时间明显不足;14%的学生从来不参加任何课外体育活动。我国77%的学生对体育活动抱有兴趣,健身、调节心理与娱乐是我国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比值取向,场地器材短缺和学习负担过重等外在客观条件是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障碍因素。建议通过认真贯彻并不断完善有关法规制度等措施,改变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明显不足的状况,改善学生体质健康。  相似文献   

7.
“眼保健操”“中小学生广播体操”其自身的保健作用与健身功能不可否认,但在体现人本、个性与自由的现代学校教育背景下,学校统一化集体操练的模式应该淡出。为了有效抑制学生体质的下降,各级各类学校可从合理安排体育课、体育活动时间和内容入手,从根本上来确保学生每天活动一小时,提高活动质量。  相似文献   

8.
课外体育活动在学校体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经验证明,组织好课外体育活动,对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有十分重要意义。目前我国中小学一般规定每周两节体育课。依据中小学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掌握体育知识、技术的规律和增强体质的要求,每周两节体育课显然难以完成学校的体育任务。因此,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锻炼时  相似文献   

9.
学生对体育课的喜欢程度与其体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勤 《体育学刊》2004,11(2):110-112
通过问卷调查和体质测定结果的统计分析,研究深圳市中小学生对体育课喜欢的程度与其体质之间的关系。结论:喜欢体育课学生的体质合格率高,机能发育和身体素质发展优于不喜欢体育课和对体育课喜欢程度一般的学生;肥胖学生体质合格率和喜欢体育课的比例偏低;喜欢体育课的学生体质状况良好的结果,课外的体育活动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等文件对“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明确规定,让我们进一步对三课(体育课、大课间、课外体育运动)的责任分割和统筹管理进行了实践探索,提炼了体育课习得、大课间乐得、课外体育运动辅得的有效策略。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落实,使学生体质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学生视力不良率和肥胖率连续三年下降1%-3%,体育这张名片也因为不断地熔铸着与时俱进的体育教育智慧而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中小学生“烦并痛恨着”的体育锻炼 党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告诫中国的学校体育人:要加强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中国学生的体质下降已让国家和人民忧心忡忡,课内体育锻炼必须加强,“课课练”的恢复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体育教学》2011,(9):6-6
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是国家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基本保证,也是学生接受良好教育的基本权利,党和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为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特作出如下规定: 一、严格执行国家关于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规定。中小学校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其中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要将上述学生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和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列入学校课表,认真组织实施。  相似文献   

13.
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原因分析及抑制措施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敲响了国人警钟。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不良的饮食习惯,"静态化"的生活;应试教育,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校体育的缺位包括经费少,运动场地、器材设施严重匮乏,体育课逐渐"空壳化",课外体育锻炼仅仅成为口号等都是造成体质下降的原因。国家应发挥好导向作用,即重视国民体质,以制度引导国民,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学校须加强学校体育改革,推动阳光体育运动,即认真贯彻执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确保开足、上好体育课,加强课外体育锻炼;家庭、社会要大力支持和关心,共同促进青少年健康。  相似文献   

14.
基于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现状,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当前我国中小学体育开展现状进行调研。主要结论:全国各地在开展中小学体育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学校体育开展范式;中小学体育发展极不平衡,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差别较大;中小学体育课程地位依然较低。建议:加强各级教育部门尤其是中小学校长对学校体育的重视;进一步提高学校体育的课程地位,保证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时间;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学、早操、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贫困县农村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法,对湖北省贫困县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多数学校已把体育课改为体育健康课,有部分学校进行教学改革的尝试,体育教学情况良好;多数学校能天天组织早操、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但仍有许多学校不组织课外活动;大多数学校体育经费严重缺乏,达不到学校教育经费的1%;多数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不能满足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需求,学校环境和体育设施条件急需改善;大多数学校体育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学历层次较低。  相似文献   

16.
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设想   总被引:101,自引:4,他引:97  
杨贵仁 《体育科学》2000,20(3):13-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工作成绩显著,今后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设想是:加大宣传力度;指导思想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建设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师资队伍;改革体育课程,制定大、中小学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完善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1h体育活动时间,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加强卫生营养,做好学生体质监测,加大对学校体育的投入。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的健康状况和体质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盛衰。近二十年,中国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在持续下降,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采用文献资料调研法、访谈法等方法对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引起学生体质下降的因素包括:体育作为一门课程,在升学中的重要地位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学生锻炼意识薄弱;大部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缺乏;学校体育风险问题,使体育教师上课有顾虑;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与敬业精神有待提高;体育课程设置的变化,使体育课的可操作性难度加大;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等。针对问题,提出建议。深入了解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对于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激励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一、研究的目的调查了解我省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及增长规律,为制定省、市、县各级中小学生身体素质评价标准和体育课考核标准提供基础资料,为提高我省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学生健身锻炼效益、学校运动训练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重新审视课外体育锻炼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马宁 《体育学刊》2006,13(1):138-140
通过对学生体质下降原因的分析,揭示出学校体育工作中对课外体育锻炼的不重视是造成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学校体育应以课外体育锻炼为中心,以体育课、课外体育训练和竞赛等形式为辅的观点。只有真正提高课外体育锻炼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才能落实和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任务,从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有效完成学校体育的任务。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问卷调查、访谈、数据统计及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影响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水平的家庭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认为,学生家长自身的体育健身意识淡薄,对子女早期的体育教育、引导及投入相对较少。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健身习惯与家庭早期教育与引导有着直接关系,家庭因素是导致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根源因素。并提出从根源抓起,重视家庭教育,把家庭教育成为培养学生良好体育健身习惯的重要基础;重视课外体育活动的功能与价值,促进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深度和广度,形成多方参与,立体监督的教育与监管模式等措施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