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健康运动理念"在群体活动中的作用透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高校体育育人目标出发,研究"健康运动理念与群体活动"融汇贯通、递进发展问题,是深化高等学校课外体育教育,提升课外体育质量的重要内容。在立足学校、面向基层的改革实践中开发院系体育,构建群体活动健康发展的新模式,发掘适应自身发展的"健康运动机制",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现代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其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人才不仅具有一般继承性的知识和能力,而且拥有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创新知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3.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需求的增长,民办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发展,但民办高校在空前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也遭遇了教育泛滥的问题,民办高校由于创立目的不明确,盲注追求规模发展,解决民办高校教育难题的出路是选择适合自己学校和学生的发展思路,形成自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特点,形成与公立:校错位式教育的教学模式,明确培养目标,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着力培养应用性人才。  相似文献   

4.
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明确体育学研究生教育本质特征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从体育的本质、发展趋势、时代任务、体育学的学科特征、研究生教育以及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特征六个影响因素及其运行机理出发,把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特征定位为:以体育及其现象为研究对象,以体育学为学科基础的专业性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研究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时代性教育;推动人类健康发展和文化进步的精英性、创新性教育.  相似文献   

5.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生命教育具有内在契合性,二者统一于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实践。当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生命教育被弱化,生命教育的内容欠缺系统性、载体与方法僵化等问题突出,造成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生命教育缺乏有效协同。因此,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应积极探索生命教育的长效机制,并发挥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主渠道作用,提升其生命教育的感召力;挖掘生命教育资源,提升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实践应用性;完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生命教育的融合体系,增强互补实效。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北京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业余体育锻炼的调查,同时对其动机、特征进行了社会学分析,以便为进一步达到体育教育的应用性特点,适应现代发展的需求,打破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深刻的体育教学改革提出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7.
推进体育教育信息化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推进体育教育信息化,要重视应用性教学,融信息化于体育教育之中,充分发挥教师在体育教育信息化中的作用。要增强体育教育工作的信息意识,支持教职工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学习,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相似文献   

8.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26(3):F0003-F0003
学校体育学是体育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我院学校体育学科具有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他们中既有国内知名的年长的专家、学者,又有年轻一代的博士、硕士,工作中善于合作.具有极强的团队精神。热爱党的体育教育事业.兢兢业业,不计报酬,甘于奉献;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思维.善于接受新事物.勇于开拓、创新.取得了很多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在生产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应从培养目标出发,围绕健康教育的主线,建立适用于高职体育教育的课程目标体系,对高职学生实施职业性体育模块教学.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体育心理学的发展取向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颜军 《体育科学》2001,21(3):81-84
体育心理学是兼具体育教育与心理科学两种特征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其学科建设不是单纯地从心理学实践中按照严格的逻辑发展产生的,而是满足体育教育的客观需要的结果。未来的体育心理学将会对我国体育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努力实现体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整体化、研究成果的融合化、研究思路的本土化、研究效价的应用化和研究方法的实证化是我国体育心理学发展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1.
我国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内涵探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在诠释特殊体育内涵的基础上.对我国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内涵进行探讨。以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为基点,分析认为: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内涵包括专业道德.如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健康的个性:专业知识,如普通文化知识、专业学科知识、医疗康复知识、心理学知识等;专业能力,如教育教学能力,教学的创新能力等: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如自我反思意识、自我规划意识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从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按岗位设专业、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的视角,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在阐述“职业岗位能力为本位教育”与“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的基础上,对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提出了一些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3.
高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大任务,体育教学也应与这一要求相适应,就要优化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改变现行体育教学课的现状,提高体育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14.
蒋晓丽 《体育科技》2006,27(2):9-12
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需要和方向。笔者阐明了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论证了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同时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进行了教师专业化必然要求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的逻辑分析,并指出了实现体育教师专业化的途径———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  相似文献   

15.
现代学校体育教育系统日趋复杂,构成这一系统的各个局部结构的功能与系统的总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引起了人们长期的反复的探索。仅就“全面发展”体育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终身系统体育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学校体育教育的功能目标、学校体育教育中普及性功能( 健身功能) 与提高性功能( 竞技功能) 的关系、学校体育教学中“教”( 教师主导作用) 与“学”( 学生主体作用) 的关系、整体化体育教育大纲,以及群体体育教育与个体体育教育的结合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16.
文章根据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问题,结合当前体育教育中质量滑坡的实际,提出了高等学校体育定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分析容易造成人们混淆的高校体育种类的基础上,得出高等学校的体育教育当属健身体育教育的结论。最后依据健身体育教育的特点,阐明了健身体育教育必须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面培养、坚持全程教育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7.
随着高等教育形势的发展,体育教育专业面临着严峻挑战。该研究对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从构建人才与市场"一体化"融合模式;从业余体校、中专教育到博士生教育"一条龙"连通模式;从以教学技能创新研究为基本内容的"数字化"授课模式,以及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先导的"实践创新型"学习模式四个方面,进行了理论创新和实证研究,力求优化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  相似文献   

18.
体育课程目标是体育教学工作的核心,是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前提,它集中反映了时代对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出台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作为体育教师培养摇篮的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必须建立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机制。将不同教育体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经济发达程度国家的体育课程目标进行比较,分析其发展趋势,并指导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清末师范学堂是我国教育史上出现的最早的教师专门培养机构,其体育课程与教学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结构和体系。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从认知求新和教学端本的视角,对清末师范学堂的体育教学定位、体育教学内容、体育课程修习要求、体育教学评价及其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考证与分析,力图展示清末师范学堂体育教学体系透视出的镜像与主线。研究认为,清末师范学堂的体育教学是近代师范体育教学的开端,也是我国高等体育师范教育的前身和起始;清末师范学堂体育教学目标较为明确,教学内容已初步成型,教学过程趋于寻求完善,教学评价呈现多元化方式,体育课程作为必修科目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程。体育教学与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诉求密切联系,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师范学堂体育教学内容突破了兵式体操的束缚,健康与卫生保健知识开始出现在师范学堂体育教学内容中,通过修建专门的体育场地和增添体育器材的种类,保证了师范学堂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师范学堂体育课程修习时限与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一致,注重从道德教育的视角评判体育教学,体育实习成绩成为学生毕业成绩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注重体育教学的社会功能,奠定了中国高等体育师范教育的基础,加快了近代体育高师专业化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20.
体育教育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现今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出发,对传统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进行了比较,同时对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精神进行了研究,指出体育教育应更多体现人文精神,发挥其在人格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人文精神的弘扬和文化的传达是体育教育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